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近期小说的审美意识流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晓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3):17-24
近年来的文学创作在追赶现实生活的潮流时 ,日益成为时尚文化或消费文化的一部分 ;个人化的写作 ,也趋向于与当代消费社会达成和解。那些热门的文学作品对现实的表现流于表面化 ,难以真正切入现实社会的深度 ,把握这个时代最内在的生活矛盾和精神危机。尽管也有一些青年作家试图揭示现实的矛盾 ,但他们也明显受到当代消费文化提示的审美趣味的影响。文学被多重力量所分解 ,因而对现实的表现和对自我的反思都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力度。但不管怎么说 ,当代中国不同代的作家、不同经验背景的作家 ,都有很不相同的思想立场和美学趣味 ,也可以说一个多元化的文学表达空间正趋于形成 相似文献
2.
彭贵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Z3)
以《人到中年》为代表 ,谌容小说以关注现实著称。但在《减去十岁》中 ,开始形成双重架构。在贴近生活的同时 ,已经体现出对生命存在的思考。而《献上一束夜来香》,则鲜明地呈现为作品意识的双重整合 :一层是现实 ,它引导人们作文学社会学的解读 ;一层是抽象 ,它引导人们作哲理思考与生命形态的解析。谌容 80年代的创作 ,体现出一种不倦的探索精神。她是一个冷静地关注现实 ,同时又深刻地思考人生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李劼人小说的空间艺术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锋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李劼人具有自觉的空间意识,他建构的成都空间具有真实、精确的审美价值,空间景观具有表意功能,结构形态具有空间美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空间思维特征,这为现代文学提供了独特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以及发展的历程,说明了书籍装帧设计是在不断适应审美意识中而发展变化的,审美意识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书籍装帧设计创意的基本思路与原则、审美特性的表达、审美客体创作能力的发挥等问题,都是人们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变化的显现,也都是与时俱进的结果。这也表明,传统事物在面对新生事物的冲击下,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飞速发展的现实,多元文化的拓展,数字化的普及与应用,审美视野的扩大,冲击着传统审美意识的标准,催生着现代审美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6.
孙雅歆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89,(1)
1840年,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坍了旧中国闭关锁国的障壁,外来思潮的渗入与自身气候的成熟,使中国这块板结已久的干涸土地发生了大面积的骚动,终于导致“五·四”运动那样一场巨大的裂变.而经历了漫长的夫权社会,沉睡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文化意识,也在此被震醒了.于是有了女性的期待、不满、向往与愤怒,有了女性的欢笑、哭泣、撞击与破坏…… 相似文献
7.
8.
李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1)
神话、创世史诗是原始先民各种社会意识包括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宗教在内的统一体,所以,研究原始审美活动,离不开神话和创世史诗。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是中国生活起居方式从席地而居转为以床榻为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低型家具发展的重要阶段。以秦汉时期生活起居方式的转变为引,对生活起居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从席、床榻类、几案类家具着手对秦汉时期生活起居方式转变影响下的低型家具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该时期室内家具的组合特征,以期为秦汉时期低型家具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正确理解“现实的人”这个概念,对于说明人和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那末,如何正确理解“现实的人”这个概念呢?我认为,关键是不要把它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李本松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47-50
在现实视角下的关注人的发展要考察两个方面: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前者涉及人的主体问题,即发展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后者讨论的是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的问题,即发展主体怎么样的问题。它们两者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的,共同推动着人的不断发展。只有立足现实才能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从现实出发,人的发展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2.
孙丽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4)
古代小说经常会表现出情节上的雷同。给人一种“拼凑”、“嫁接”之感。一些具有典型意味的小说情节几乎成为创作模式,被长时间地、跨界限地“借用”,对此,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的情节模式”。这种情节模式在小说的发展演变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确保小说传统的稳定延续,而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小说创作缺乏新意、平庸雷同的佐证。以“清官折狱”类型的小说为分析对象,探讨常规性模式和非常规性模式在公案小说中的表现,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13.
国木田独步(1871—1908)是一位迄今尚不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重要的日本近代作家。他一生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前期浪漫主义和后期现实主义这样两个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关研究者,一般都把注意力投射到他的后期创作中去,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我们以为,在独步后期作品中,的确不乏《竹棚门》、《穷死》一类现实主义特征的优秀作品,但真正标志其艺术成就的应该是他的前期浪漫主义作品。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作者是以诗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欧阳健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神怪小说是文学史上年代最为久远、数量最为丰富的以神怪鬼魅等非人世、非现实事物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历代许多第一流的文人学士如曹丕、张华、干宝、陶潜、刘义庆、祖冲之、牛憎孺、段成式、洪迈、罗贯中、吴承恩、蒲松龄、袁枚、纪昀、王韬等,都曾满怀艺术激情,创作了大量堪称为不朽之作的神怪小说精品。可是,古老神怪小说的真正价值,它对于弘扬中国民族 相似文献
15.
薛琳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8,(4)
《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是消洛霍夫在其创作晚期,于1956年写作发表的优秀短篇小说。“解冻”时期是苏联文学自1954年以来10多年间文学创作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由于《一个人的遭遇》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安德烈·索科洛夫这一艺术形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文学创作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因此在“解冻”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很自然地,我们谈及“解冻”时期,必会念及《一个人的遭遇》,而要理解安德烈·索科洛夫形象的意义和价值,也势必会和“解冻”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学… 相似文献
16.
杨恩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现实生活的丑,经过艺术家怎样的处理,便构成了艺术美,这是一个很复杂而又很重要的美学问题。本文拟结合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创作的摹仿说和创造说的观点,对这个问题作一个粗略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一点个人看法。 一 回答现实丑如何转化为艺术美的问题,关键在于对艺术创作应怎样理解。在西方美学家中,对于艺术创作,历来有摹仿说和创造说两种观点。较早地也是较有系统地触及这个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出发,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真善美的统一。“美本身”即理念,是艺术的真正对象。据此,他认为摹仿只是对现 相似文献
17.
杨小滨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61-68
残雪早期的先锋派小说在反讽的向度上有力地揭示了宏大话语与现实的错位,从而凸显了个人与群体的交往困境。从1980年代中期的《黄泥街》[1],到1980年代末的《突围表演》[2],到1990年代初的《思想汇报》[3],残雪的小说话语始终以主导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观、绝对叙事来处理空洞、错乱的日常事件——《黄泥街》描述了一个意识形态化的社群如何生存于华丽而虚拟的主流话语中,《突围表演》记叙了街坊邻里如何在高尚话语的框架里将现实世界设立成趣味盎然的卑琐现实,《思想汇报》则书写了个人幻想如何以崇高话语虚构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展示了荒诞不经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吴金涛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5(1):86-90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动物主人公一如卡夫卡自己的生存姿态,它们渺小无助,四处躲藏,惶惶不可终日。卡夫卡像小动物那样远离嘈杂的人群,逃避这个世界可能给与他的种种伤害。从自我保全的态度和方式看,卡夫卡的动物小说显然具有一种原始主义思维倾向。他渴望在繁杂的工作之余,在强大的父权之外,去寻找本真的自我,而动物题材乃是他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选择。如果从情感角度观察卡夫卡的动物题材,就会发现他的动物小说具有一种十分突出的原始情感意向,存在着人类动物情感的某种原始性。 相似文献
19.
张惠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58-61
新月派文人向往着西方的民主自由,讲求的是绅士的风度和做派;但同时其思想内核又摆脱不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思想的复杂性折射在他们看待现实的眼光和态度中。从新月派文人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到新月派文人对现实矛盾解析的有失肤浅和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20.
谢圣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43-45
鸦片战争到戊戌维新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转型初期。在这一时期中,各体文学的嬗变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就小说文体发展而言,呈现出三方面的特征:小说发展与时代及诗文发展不平衡;社会因素制约小说文体发展;文学新观念指导滞后制约小说文体的发展。但在戊戌维新前后,随着翻译文学的兴盛,使得资产阶级的小说观念产生转变,便出现了新小说的萌芽和新观念的诞生,为资产阶级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