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交融的典范;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得益彰的结合。中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这里融合、升华,创造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经典模式——平城模式。这种造像模式对北魏其它地区及后代佛教造像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第二届云冈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是以云冈石窟代表的区域文化为中心议题,就云冈石窟的艺术、造像、开凿以及北魏辽金以来民族、宗教和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等问题展开讨论。本次论坛的与会学者不仅关注地方文献的挖掘,重视相关理论的运用,同时也积极反思和吸取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经验研究与理论运用的双向互动,为云冈文化研究中心未来科研的发展拓宽了视野。  相似文献   

3.
北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由鲜卑统治者主持营建的云冈石窟反映出当时政教合一的统治秩序。云冈石窟造像的图像符号不但表现了丰富的佛教思想和信仰内容,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宗教社会中的社会规范和秩序。云冈石窟图象符号从统治身份的神圣化、等级社会的合理化、道德伦理的符号化三方面对社会规则与秩序进行约定和表达,石窟图像符号所表达的非制度性规范是信仰社会中存在着的具有约束作用的持久的社会静力。  相似文献   

4.
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第一次高峰时期的作品,其雕刻内容博大精深,融中西文化为一体,其造像样式对后世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供养人是云冈石窟雕刻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时社会风貌最客观真实的记录。综合分析云冈石窟供养人图像形式,对于认识北魏平城时期佛教供养形态及佛教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雕塑传统早在秦汉时代即已成熟,形成了本土的艺术审美和造型艺术特色,其内在审美和中国绘画相一致,特点为温柔敦厚、内在静谧。中国佛教造像艺术起源于印度,在其传入初期具有明显印度风格,但在演进过程中逐渐与本土艺术风格相融和。云冈石窟造像多用平直刀法,造型雄武,多印度元素;龙门石窟改用圆刀刀法,造型祥和,一派汉风。中国佛教造像的本土化痕迹及其与民族造型艺术的结合可以从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清楚看出。  相似文献   

6.
云冈石窟忍冬纹饰具有单纯与多样的共生形式,其象征意义传承了大同古都的文脉信息,对构建大同现代城市视觉符号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大同城市形象本土语言的铺垫,是大同城市形象设计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社会的佛教发展以"像教"为特征,立寺造像是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存在的佛教信仰行为。云冈石窟作为北魏佛教发展的活化石,反映出北魏"像教"发展对于统治权威资源、管理制度资源、信仰权威资源和国民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大同旅游资源丰富,多为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佛教旅游资源。针对当前大同存在城市形象模糊、旅游品牌不鲜明等问题,研究大同佛都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同文化特色在北魏辽金,精华在佛教,重点在古都,因此大同可定位于"魏辽佛教文化旅游之都",以云冈石窟为主体,构筑平城文化体系,以古都为载体,打造大同佛都旅游胜境。  相似文献   

9.
云冈石窟是北魏定都平城后修建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其规模宏大、造像精妙、佛韵厚重而闻名于世,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无与伦比的瑰宝。但受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影响,石窟在北魏之后基本没有得到修缮保护,直至唐代随着社会趋于繁荣稳定才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系统梳理了唐代以来云冈石窟的修缮与保护轨迹,尤以辽代和清代的工程规模最大,这虽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用明显,但由于方法不够科学亦对石窟造成许多间接破坏。  相似文献   

10.
审美心理是人们产生美感和体验美感中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来研究审美的心理机制,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同华严寺造像享誉海内外,堪称我国辽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典范。本文依托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理念和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思想,对华严寺造像进行审美心理机制分析,探讨华严寺造像艺术对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