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理性的超前教育:关于早期教育科学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我国超前教育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认为存在"三缺"(缺乏科学规划、专业机构、专业教师)与"三高"(参加的儿童比例高、知识难度高、社会成本高)并行的特点;对超前教育热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家长科学教育观念欠缺和功利性宣传是主要原因;超前教育的显性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影响上;要走出超前教育误区必须明确四点:超前教育不等于早期教育;超前教育不适合所有儿童;超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超前教育并不意味着永远领跑。  相似文献   

2.
识字教育是我国古代蒙学语文教育的起点,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教育是读写训练、作文训练的基础,也是蒙学初始阶段语文教育内容的重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古代蒙学教材的典范,它们以韵语、属对的方式,开启儿童心智,激发儿童对汉字的认知。古代蒙学中的识字教育对现代语文识字教育仍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一种“复脑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识字教学我们缺少一些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教学中一些识字方法,虽然对科学识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这些识字方法又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建构起科学的识字教学体系,从汉字本身的识记规律出发,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对识字量、字种、字序上做出科学的定位,才能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三个方面对甘肃省某农村地区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在逐渐向科学和正确的方向转变。但是仍有一部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存在不科学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和提升。对此,社会和政府要完善外部支持系统,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农村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家长自身也应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使农村学前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5.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低年级不解决识字的问题,就无法扫清阅读障碍,将错过儿童发展读写能力的黄金时期。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改进学生识字方法,就能实现提前多识字,从而完成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为基本框架,通过拼图性学习和常规性学习两种不同学习生字方法的实验比较,对儿童识字的一般性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结论:拼图性识字在记忆的保持上优于常规性识字;拼图性识字在学习有笔画难度的字上优于常规性识字;拼图性识字同样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拼图性识字教学符合儿童以动作思维为主的认识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能提高对字形记忆的效果,让儿童可以有效、有趣、自主进行早期识字学习。  相似文献   

7.
利用儿童家庭一学校早期语言与识字能力系列测验对每个目标儿童语言与识字能力发展进行了评定,并解释了这些测量结果与儿童学校早期语言与识字测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儿童丰富的同伴关系与词汇量、应变识字能力、下定义能力和理解力有关;(2)教师语言的丰富性有助于儿童语言与识字能力发展;(3)识字课程变量与三岁儿童的应变识字成绩和四岁儿童词汇量和故事理解有关;(4)影响儿童语言与识字能力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因素群。  相似文献   

8.
韵文识字说     
韵文识字能受欢迎并长久不衰,一是韵文识字较好地体现了汉语语音规律;二是现代韵文识字是传统韵文识字的继承和发展;三是韵文识字从认读入手,抓住了识别汉字的“牛鼻子”;四是韵文识字符合愉快教育的原则;五是韵文识字符合初学者、特别是儿童的思维和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9.
"识字教学流派"、"识字教学法"和"识字教学方法"三个词并不是同一概念,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中,"识字教学法"涵盖的范围最广,但在实际中这三个词却被很多人混淆使用,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重新认识,明确三者的适用范围,理清它们的关系以利于识字教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儿童家庭一学校早期语言和识字能力系列测验对每个目标儿童语言与识字能力发展进行了评定,并着重揭示了这些测量结果与儿童家庭语言、识字测量指标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家庭早期启发性谈话可以预测儿童完成定义任务和对熊故事进行建构的程度;(2)吃饭期间说明性和解释性谈话可预测儿童词汇量的发展状况和理解力;(3)书本阅读可预测儿童识字应变能力及对故事的理解和建构能力;(4)儿童早期玩具游戏与后来读写成绩之间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