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周刊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内和平局面初形奠定之时在延安创办的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在《解放日报》创刊之前,《解放》周刊闻名遐迩,声名远播,是中国共产党最为权威的党报和政治理论刊物,曾在党报史上书写下辉煌的篇章。《解放》周刊刊登有各类文献、新闻通讯、经验介绍和署名文章等1100余篇,是系统研究1937—1941年期间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共党建史必备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2.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时代诉求,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向行为,不能达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最终目标。为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共同理想与利益诉求的统一、文本研究与宣传普及的统一、武装群众与指导实践的统一和理论信仰与文化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具有典型性。民主革命时期,在创立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继承捍卫毛泽东思想、创立邓小平理论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邓小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对于全面把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解放》周刊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前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刊物,刊登了大量宣传抗日战争、国共合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文章。《解放》周刊的文艺栏目与报刊上的政论紧密结合,或以文艺作品支持抗战,或宣传边区的文艺建设,在对敌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解放》周刊的文艺栏目不仅见证了解放区文艺从初生到成熟的过程,也为后来《解放日报》等党报党刊的文艺副刊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毛泽东早在延安整风期间的著作《反对党八股》中就已经提出。在当时,毛泽东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求党员干部作为化的主体要实现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马克思主义化,同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应注意方式方法问题,既要研究化的客体的特点,又要注意化的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还要注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鲜活、切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可以借鉴《反对党八股》中的思想,注意党的思想建设,努力规避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搞好大众化主要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文本依据;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政治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全胜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说服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舆论保证。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党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这根本的体现在它是经过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极为鲜明的政治性,推进渠道的多样性以及推进的实效性之中。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的探索紧密结合;对大众分层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彻始终的原则;关心大众利益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赢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9.
艾思奇可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大众哲学》先后出版了30多次。究其成功原因,是书中语言表达尽量避开高深的理论,通俗具体;写作手法上能够对问题反复阐述;写作内容结合实践的需要和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写作特色上紧扣时代,做到与时俱进。正是在此书的启发和影响下,千百万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才看到了光明,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项急需研究而且关系重大的问题,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可以为今天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而且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原则、有效途径和工作机制进行了探索,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大众哲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艾思奇可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大众哲学》先后出版了30多次.究其成功原因,是书中语言表达尽量避开高深的理论,通俗具体;写作手法上能够对问题反复阐述;写作内容结合实践的需要和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写作特色上紧扣时代,做到与时俱进.正是在此书的启发和影响下,千百万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才看到了光明,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项急需研究而且关系重大的问题,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可以为今天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最广泛、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也是一次持续颇久、受众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重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它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研究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需要针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通过文明的对话,让研究生在更宽阔的视野、全球化和网络化语境下,在多种思潮激荡背景下,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满足研究生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4.
论延安时期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长期主管党的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的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张闻天,在组织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辑出版辅助读物、中级读物方面卓有成效,也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干部教育上探索出了富有成效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5.
思想文化客体的接受是一种"授""受"双方视野相互建构的关系。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中,不应只是自上而下地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而应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选择和建构作用,坚持宽容、平等、开放的对话原则。其现实路径是:以人民大众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中介,在文本与实践的相互诠释中,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立场,借助于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焕发出新的意义,并反过来对我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重大理论问题不同理解的争议,历来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接受过程的历史现实困境;启示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必须掌握的必备前提,正视主体人对思想文化客体接受的主现性和创造性,正视一种授受双方视野相互建构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开放心态,尊重接受者的主观性,承认接受者选择性、创生性理解的合法性,才能展开宽容、平等、创新...  相似文献   

17.
1951年11月5日,纪弦等人创办的《新诗周刊》借《自立晚报》副刊版面出版。这是当代台湾第一份面向全岛的新诗园地,率先为中国新诗在宝岛开创新局面。它的创刊带动了50年代台湾诗坛的活跃,其近二百名作者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并发掘了一些有才华的新进诗人。它通过译诗、译著介绍世界新诗潮,其中许多作者成为后来“现代派”运动的中坚,它催生了现代诗运动的展开。它继承了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并延续于后世。它重视提携本土诗人,使两岸新诗精神得以汇流。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空间,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置于多层次、多群体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渠道;增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性、生动性与时效性,构建了传播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与传播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机和动力。应完善并强化互联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包括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新形式,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强互联网规范建设,保障上通下达渠道畅通。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而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因此,以中国的风格、专业的人才、通俗的语言、多样的形式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要课题。《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采取扩大发行范围和增加发行数量,利用读者来信栏目加强与群众的互动,通过读报组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等举措,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联系,突出了源与流、学与用和同与异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