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杰 《百姓生活》2014,(10):34-34
苏轼词《定风波·赞柔奴》中,写到这样一个故事: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王定国之妾柔奴随行,两人感情非常好。后来,苏轼见到王定国,发现他经历此劫不但没有颓废,反而性情更加豁达。苏轼问其缘故,王定国说,只因有柔奴陪伴。苏轼问柔奴:"岭南应不好?"意思是,异乡荒凉之地,寂寞艰苦的生活,应该是很难熬的吧?柔奴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个小女子真的有大胸怀、大境界。  相似文献   

2.
徐怀谦 《社区》2011,(2):19-19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身边.还是妻儿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萦的故乡?  相似文献   

3.
汉字含义丰富深厚,一个“归”字不仅意味着回家,还具备了安顿心灵的文化功能,其本质就是对精神家同的寻找与思考.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归”字可谓俯拾皆是,由此可见其焦灼而迫切的心情.“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回归到心灵,以心理主义为本体在心灵深处建构起精神家园,平衡调节了长久以来困扰士人的仕隐矛盾,并以丰富深厚、广袤无垠的精神世界抵兑、消解了周遭的苦难与不幸,超越了世俗现实对心灵的束缚与羁绊,向内实现生命的自我挺立.  相似文献   

4.
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作中,有近十分之一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归去”意向,即“归去”词,按照“归去”的不同方向,可将它们划分为归隐词、归仙词和归朝词。归隐词,顾名思义,是苏轼带有解甲归田意图的作品,表现出对官场的厌恶与逃避;归仙词是他丢下心灵包袱、追求并享受自由的作品;而归朝词则集中体现了苏轼的儒家入世思想,是其执着于世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苏轼一生无论居庙堂之高 ,或处江湖之远 ,皆追求心灵自由 ,达到了物我同一、高凡绝尘的理想境界。该文认为苏轼慕陶、学陶 ,作《和陶诗》12 0余首以明志 ,却始终未能像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 ,归隐田园。究其原因 ,不外乎生活时代、出身背景、思想体系、入仕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林帅华 《社区》2014,(1):53-53
高中毕业的张平在北京打拼了八年,月薪过万,日子却依然过得捉襟见肘,妻子一直念叨买房的事情,孩子又要上幼儿园。他每天都焦虑万分,夜夜难眠。  相似文献   

7.
正小马属马,学名马春利,今年22岁,是个标准的90后。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和罕见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却一点也没有人们印象中90后的影子。他更像是上世纪下海潮兴起时那批企业家,学历不高,白手起家,善于抓住机遇……当80后还沉浸  相似文献   

8.
“妍妍,爸爸妈妈去上班了,阿姨陪你好不好?”今年春节,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八里庙村社区的巾帼志愿者徐星晨正在和来自徐州的周妍希小朋友一起剪窗花、贴窗花。周妍希的爸爸妈妈是辖区某企业的职工,为了工作,过年也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了解情况后,徐星晨便牺牲了陪伴儿子的时间,充当起妍妍的临时妈妈,让身在异乡的她感受到家的温暖。  相似文献   

9.
《东坡乐府》中有“名胜词”40余首,涉及的名胜景点近30处,且多集中在浙江杭州、湖北黄州两地。本文以苏轼杭州和黄州名胜词以及相关的名胜景点为对象,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说明苏轼词在词史发展中的意义及其词体革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苏轼山水词的数量,超过了他之前的宋代山水词的总和。他的山水词词体形式主要是令词,也有中长调,皆运用自如,推进了潘阆、柳永等人之后词写山水景物的发展,使词咏山水情怀、刻画山水景物的功能大范围启动,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苏轼山水词以旷逸为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苏轼哲理词的根本精神是体认个体存在的悲剧感,抒发对宇宙人生的虚无感与幻灭感,以及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思与追寻。苏词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怀疑———否定精神和虚无———幻灭感受,根源于苏轼的生存挫折、儒家文化的困境以及庄禅哲学的影响。苏轼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在于,他以佛老思想成功地消解了虚无主义价值论对生命主体的侵扰而采取了随缘任运、超越尘俗的人生态度。这深刻地表现了苏轼对个体生存问题的思考深度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婉约词超尘脱俗,别具特色。无论是“似花还似非花”的咏物词,还是“清丽舒徐”的言情词以及高雅的怀古词、赠人词,都“高出人表”,体现了典型的士大夫词风,因而他对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苏轼各类题材的众多婉约名篇,说明苏词创新的实质,主要在于他能在其众多的词作中展示出高尚的人生哲理与深刻的社会见解,从而唤起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思考,从中获得启迪与激励。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词创作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多数论者都把苏词研究的重点放在苏词创作的成熟期,这自然无可非议。本文提出苏轼初期词的概念,意在延伸苏词研究的视野,以使人们更为客观准确地把握苏词创作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王国维的境界说和当今美学、词学专家的有关论述,以美学观点举例分析、归纳、欣赏苏轼词的境界美,认为苏轼词具有清旷雄奇、广阔渺茫、静夜深院、梦幻别离、独处清凄、宴饮聚散、歌舞音乐之境界美.  相似文献   

16.
简单介绍了历史上士大夫文人的归隐情形 ,突出苏轼的归隐与他们有别。苏轼是心归而身未归 ,视功名富贵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从不贪禄恋权。苏轼常存归隐之心 ,只不过他是要回归到百姓中去。  相似文献   

17.
宋词中,柳永多秋暮之吟,苏轼多晴雨之咏,不同的物象选择反映了词人不同的经历、志趣和生活态度。柳永晚年才跻身仕途,且辗转流离,飘泊不定,故多迟暮、悲秋之情;苏轼一生历经风雨,对宦海沉浮已习以为常,故有超然睛雨之态。在吟咏自然之中,柳,苏虽然都有思归之意,但归因与归宿并不相同。诱发柳永归去的是往昔的梦,他向往的是温柔富贵之乡;促使苏轼归去的是自然之道,其理想至境是超然物外。因此,他们对词体的选择也各不相同,柳永的秋暮词多长调,非此不能尽其缠绵婉致,苏轼的晴雨词多小令,非此不足显其蕴藉空灵。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北宋词坛是继柳永以后又一位改革者。然而,就其革新词体而言,即使在当时亦有一些不同看法,甚至出于同门弟子。研究北宋后期卓有影响的词家的创作实际和词学理论,结合词的特质,对后苏轼时期词坛的走势加以审视,可以帮助我们对东坡之革新做出冷静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词在当时的传播有多种途径,如演唱、吟诵、题壁、书法作品、寄赠、唱和、品评、编集等。其词在当时的传播,蕴含着某些传播史、文学史意义,主要是:苏轼具有积极主动的传播意识;苏词传播途径多元化,但书面传播开始占主流地位;受众大众化,但逐渐趋向于文人士大夫;苏词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词的发展方向,使宋词走向文人化、典雅化。  相似文献   

20.
苏词研究是近世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苏轼词集的编刻整理累计有二十余种。由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苏轼词集校注》,在参考传世苏词各重要版本和近期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苏轼词集作校勘、注释、编年、集评、辨疑等文献整理工作,在各个领域均进行了新的探索。撮其要者,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这就是:意象词旨的深微探析、编年本事的精细考订、词语注释的准确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