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向南迁徙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孝文帝舍平城而选洛阳作为都城,乃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孝文帝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理想体现了迁都洛阳的必然性,其后进行的风俗改革则彰显了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从东晋迁都洛阳之争来看,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城首选。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启了北魏历史的新篇章,迁都之后,代京的政治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孝文帝迁都时,代京成为守旧势力的集聚地。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证迁都的顺利进行。孝文帝及宣武帝还多次北巡,以显示朝廷掌控着以代京为核心的北方边镇。孝明帝时期,随着北方边镇军事地位的失去,边镇将士不再受到重视。少数民族不断南下,加之朝政的逐步混乱,最终导致了代京的衰落。  相似文献   

3.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除涉及政治、军事、民族融合等诸多客观因素外,还与孝文帝个人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孝文帝对汉文化的迷恋,其南征战略及追求正统的心态,个人生活经历与情感因素等,都是促使其决意迁都洛阳的内在动因。孝文帝迁都及其全面汉化,既加快了当时鲜、汉民族上层的融合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鲜卑迁洛集团与恒、代保守势力的分化,而南迁集团的不断弱化则加速了北魏统治的衰弱。  相似文献   

4.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汉化改革,使拓跋鲜卑政权发展至顶峰,史书将该阶段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八方归附的社会面貌称为“太和之风”。洛阳作为国都,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折射了北魏后期的社会现实,是“太和之风”的典型实物例证。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墓向坐北朝南,地面有高大封土,都是单室墓,这些方面的统一性分别继承了东汉和魏晋丧葬文化理念。墓葬是否随葬陶俑群、形制固定为带盖方形的墓志尺寸大小具有身份等级差异,说明北魏把汉晋的部分葬俗进一步发展为礼仪制度。而帝陵墓室涂黑、部分陶俑左衽则是保留的北方游牧文化传统。随葬品中所见拜占庭金币、下颌托等,是西域商贸往来的见证。出土的胡人侍从俑和佛教用品,表明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以上各种因素和谐共存于同一墓葬,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出当时在汉文化主导下的多元一体格局。墓葬中“太和之风”的形成主要是孝文帝对于洛阳陵墓区的规划、汉与鲜卑势力的持续消长和北魏统治下复杂的人口构成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孝文帝积极主动承继汉晋文化,目的是将拓跋鲜卑纳入华夏统绪中。对洛阳北魏墓葬实物材料的解读,能够直观全面地认识汉文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为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5.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王朝的一个著名皇帝。他之所以著名,既不仅是由于他“雅好读书,手不积卷”富有深厚的文化教养;又不止是由于他“听览政事,从善如流”,具有开明的政治作风;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少数民族皇帝中的以汉化为基本内容的大改革家。而在他的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之中,迁都洛阳龙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北魏文明太皇太后冯氏与孝文帝之间并无血缘关系,维系二者关系的纽带是政治.冯氏虽凭借孝文帝这张政治王牌攫取了北魏政权,但对孝文帝却心存猜忌,因此多设监视加以压抑.对冯氏压抑的反抗心理,成为孝文帝当政后迅速迁都洛阳的催化剂和重新组建政权的感情因素.从此,皇权取代后权,北魏政治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平城时代结束,洛阳时代开启,从此北魏历史上“洛阳—平城”两都格局正式形成.迁都后的洛阳新政盲目追求“文治”而忽略“武功”,使得素为用武之地的平城逐渐被摒弃于汉化之外,这些依旧保持着鲜卑旧有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平城力量借六镇为乱之契机,将北魏政权推人了灭亡的深渊,立国百年的北魏政府很快在以平城为中心的恒朔势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8.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北方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且不利于北魏政局的稳定。为了维护统治,孝文帝实施了一系列赈灾防灾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开仓赈恤,减免田租;移民就食;问民疾苦,关爱鳏寡孤独者;祈雨;劝课农桑,加大重农力度,实施均田制;建立仓储制度;迁都洛阳;兴修水利等。  相似文献   

9.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是著名的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这是一个很有研究性的问题,亦历世史学界所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集中就其由平城南迁洛阳之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后果两方面,作出论证  相似文献   

10.
汉化,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胡族帝王入主中原实行汉化者,是大有人在的,然若论决心之坚定,行动之果断,措施之彻底者,当首推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拓跋宏,继其祖母冯太后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后,又逐步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族文化习俗及思想意识方面的汉化措施,即:迁都洛阳、改葬邙山、禁胡服、  相似文献   

11.
重振老工业基地是洛阳发展的基本方略。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网络、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以及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众多的技术人才等,是重振洛阳老工业基础的独特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东汉王朝在建都洛阳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和改造。东汉洛阳在都城选址和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洛阳周围的地形、土壤肥沃度、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因素;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主要表现在阳渠的修建、苑囿的建设、关隘以及道路的修整等方面。东汉洛阳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城市的美观,同时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3.
洛阳唐砖主要出土于城址、城门、仓窖、砖瓦窑址、园林遗址、居址、墓葬等。其形状分为长方形、方形、梯形、扇面形等四种,它有包边、铺路、排水、散水、仓窖、窑址、门臼、柱础、墓葬等九种用途。  相似文献   

14.
洛阳旅游业已发展到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三个市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阶段 ,标志着旅游业正趋向成熟。洛阳旅游业的优势与劣势并存 ,挑战与机遇共生。要更新思想观念 ,加大投入 ,优化环境 ,提高市民素质 ,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包装 ,加强宣传促销 ,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激励机制 ,加强法制建设 ,净化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东都留守和北宋西京留守是洛阳分司机构的长官,身份崇重。唐宋时担任洛阳分司长官的裴度、牛僧孺、钱惟演、文彦博、韩绛等人多位望崇盛,又具有文学才能,喜与文人交往,因而,对洛阳文人群体及其诗歌唱和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他们也时常组织宴饮赋诗游赏等活动,许多诗歌唱和也是以分司长官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义净与洛阳     
义净是唐代著名的求法僧、翻译家,他曾长期在洛阳佛授记寺、大福先寺等地译经和活动,他曾解读"十二字玉册",为武则天稳固帝位提供了符命支持。义净圆寂后葬在洛阳龙门北的高岗。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名著。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洛阳东引西进带来了诸多机遇。洛阳应该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 ,制定科学的策略 ,积极从东部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 ,果敢进军西部 ,参与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