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迁老人在城市适应中面临着子女家的"局外人"身份和城市社区的"陌生人"身份的双重尴尬。本文调查表明随迁老人在城市适应中存在着适应程度的个体差异,同时家庭关系、随迁老人夫妇有无一起随迁和参与社区活动频率是影响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因素。现阶段解决随迁老人城市适应问题应以家庭为主、社区为辅;以个体性为主、共同性为辅;以主动适应为主、外力推动适应为辅。  相似文献   

2.
3.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以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结合访谈资料提取出流浪儿童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排斥因子,包括:家庭排斥、法律排斥、社区排斥、教育排斥、文化排斥。通过儿童流浪与社会救助问题这两个角度对五点排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今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情绪弹性和社会智力在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作用机制,以393名农村初中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四个变量之间均呈显著的两两相关关系,且家庭功能负向预测学校适应;情绪弹性和社会智力在家庭功能与学校适应中既发挥单独中介作用,又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情绪弹性和社会智力在家庭功能与学校适应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调查还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学校适应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定量研究发现,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程度介于比较不适应和一般适应之间,而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与其语言交流流利程度、家庭代际关系和随迁老人夫妇有无一起随迁有强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生平情境为理论视角解释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定性研究表明,生平情境是影响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重要因素,但随迁老人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中,手头库存知识会遭遇危机并进行积累,继而拓展他们的生平情境,生平情境和再社会化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相互作用,不断影响着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程度以及个体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外来工随迁儿童对城市生活的融入主要涉及身份融入、同辈群体交往融入、教育融入和社会心理融入各个层面。在以上各层面融入过程中,外来工随迁儿童面临着城市制度的显性与隐性排斥、文化的不接纳、学校培育盲区、家庭支持功能弱化等多重障碍。本文立足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针对外来工随迁儿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难点从社区层面提出了介入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民工举家迁移到城市务工,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值得关注。农民工子女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其所处的环境中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是农民工子女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就必须要关注社会化主体对其发挥的作用,探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对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影响。应该倡导社会化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依靠社区教育,为流动农民工子女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追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稳定性,对一所公办初中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12个月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和学业成绩(学习适应)均比较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暗示,对那些持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流动儿童要进行干预,特别要对流动儿童在英语科目上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群体性的补偿教育。  相似文献   

9.
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到目前为止,伴随着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犯罪和童工等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本文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继而从本质上解决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和儿童身体的健康状况、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都存在着一系列广泛的联系。它对儿童的影响从出生开始,一直到进入成年。心理学家提出各种各样的潜在联系机制,用来解释家庭经济状况和儿童成长的关系,但大部分都涉及到父母和儿童自身可接近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儿童来说,家庭经济状况在多种水平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包括家庭环境和社区的影响,但是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的影响受儿童自身特征、家庭特征、外部支持系统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新婚期既是家庭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也是家庭问题和矛盾频发的阶段,开展新婚家庭辅导具有重要意义。从系统视角理解家庭,发现新婚家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婚姻角色适应不良、亲属关系处理不当、家务和家庭决策分工不清、财务管理权利不明等,相应的家庭需求有正向积极的夫妻关系、和谐友好的亲属关系、明确清晰的家庭规范以及实现以上三点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和需求,系统视角下的新婚家庭辅导提出通过直接辅导和沟通技巧的传授,协助新婚夫妇处理好夫妻关系、亲属关系,引导建立适切有弹性的家庭规范和家庭原则,通过平等民主的协商制定家庭计划,并在此过程中帮助新婚家庭构筑符合夫妻双方期待的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家庭化迁移背景下,家庭再嵌入正在成为随迁老人及其家庭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现实挑战。成功的家庭再嵌入不仅有利于随迁老人顺利市民化,而且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动力在于:贫困倒逼、创造美好生活与正哺延续。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现实张力来自生活模式的碰撞、日常的生活博弈以及刚性约束的打破。通过考察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动力与张力可以发现,随迁老人责任日益核心化,但在家庭中的地位却呈现边缘化。解决好农村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首先应积极营造随迁老人贡献的正面宣传;其次要积极构建家庭内部的民主机制;最后要构建专业化支持体系,帮助随迁老人顺利融入家庭。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核心微观环境系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家庭中父亲为学前儿童提供的教育、心理、生活、游戏支持深刻影响着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对河南省629位学前儿童父亲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父亲家庭支持和儿童的社会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支持与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Bootstrap法检验表明,家庭内部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前儿童社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为提升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应提升对学前儿童父亲的社会支持,增强父亲的育儿意识与能力;优化父亲对儿童家庭支持的结构,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家庭支持;构建家、园、社协同育儿共同体,塑造幼儿发展的良好生态圈。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家庭投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居民的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作为影响儿童成长的环境因素之一,以家庭投入的形式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笔者回顾了家庭的低收入状况导致的贫困和社会经济不利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相关文献,重点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家庭投入现状以及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投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作为特殊弱势群体的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他们受到的家庭德育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也将影响到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采用抽样调查、实地访谈、文献参考等方法,对晋江500名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城市“第二代移民”的流动儿童,虽长在城市,但在社会体制、文化身份上并未被城市完全接纳.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合过程中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区支持存在很多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流动儿童生活环境中资源匮乏与滋养不足.应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多重系统的层面出发,构建流动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城市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7.
解决好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留住外来人才、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东省中山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具有入学规模相对较大、以民办学校为主、以外省学生居多的特点。该市积极探索积分入学、公办学校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拓宽异地中考报考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仍在公办学位缺口、教育经费压力、外省学生升学、民办教育发展等方面面临挑战。进一步提升随迁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对策,包括扩大公办学位供给、加大财政投入、畅通异地升学渠道、规范教育学籍管理、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教育隔离主要表现为学校隔离,在不同性质的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之间就处于一种空间隔离的状态。调查发现,学校作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化的主要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蕴含了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不同社会交往逻辑。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发展同伴关系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局限,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触的大部分是相同身份的同学,与本地的学生几乎处于隔离的状态,对他们的社会融入感产生了负向影响。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融入感产生了显著影响,其社会融入感不仅具有代际传承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9.
农村空巢老人共生系统是动态变迁的,它引发该系统的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及约束条件等发生相关的变化。在这一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面临种种困境。创造资源平台,严格共生约束,增强老人主动适应性,是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力的主要方案。  相似文献   

20.
跨区随迁子女的语言使用总伴随着语言适应而发生.以成都、重庆两地跨语言区随迁子女的语言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西南地区跨区随迁子女的语言使用与适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跨区随迁子女在语言能力上虽然单语或单言仍占主导,但是双语或多语交叉混用现象已经开始出现;在语言使用上无论场合正式与否,普通话都已成为主流语言,家乡方言受交流对象的限制一般用于家庭及与同乡同学的交流之中,西南官话也逐渐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在语言适应期上普通话明显优于西南官话.性别、迁移时间等则是影响跨区随迁子女语言使用与适应的重要因素,并在统计学上呈现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