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分析了高校教师国际流动的动因,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国际流动具有垂直型、年轻化、短期化和人才循环流动的特点,并从教师国际流动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跨国流动、高水平国际论文的发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研究了教师国际流动对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文章还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从资金资助、重点支持对象、合理流动方式、人才回流等方面探讨了实施高校教师国际流动的方法和途径,为高校教师国际流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职业性别隔离的研究融和了社会性别视角和社会隔离理论,把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置于社会性别中的权力机制中加以审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分析国际社会高校教师中存在的性别隔离现象,发现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在教育层级、管理科层和学科三个方面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女教师常常游离在男权中心的高等教育体制边缘。国外采取的对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制定学术界的“平权法案”,健全缓解女教师角色冲突的支持体系和建立高校女教师的学术联盟。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人才的外流严重影响到所在高校的发展以及当地的经济建设。本文从人才生态系统视角出发,从个体微观禀赋、组织中观环境和外部宏观条件三个维度对民族地区高校人才的流动行为进行探讨。通过对调查样本进行logistics回归,发现个体能力、社会资本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会影响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人才的流动意愿,因此相关高校或地方政府部门可以从这些因素着手引导人才流动,优化人才管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人才生态理论,从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三个维度构建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人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抽样调查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等方法对评价模型的主要指标进行验证、整合和修正,并以修正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民族地区八个主要民族省份地区的高校教师人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陆续见诸于各种媒体之上,教师这一群体已经成为"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文章以天津4所高校20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从高校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和婚姻四个人口学变量入手进行分析,并结合高校教师工作倦怠调查量表,找出天津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研究最终得出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当前高校教师政治理论教育现状的研究分析,在肯定高校教师政治理论教育主流的同时,论述了高校教师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把握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遵循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提高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素质,更新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当前教师政治理论教育,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梳理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发展,认为从重商主义时期到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主要运用逻辑方法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解释;第二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运用模型数理工具方法着重揭示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和层次;第三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则重点研究了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资本流动引发金融动荡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8.
从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分析入手,首先给出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评价指标构建的三项原则,然后具体从工作负荷、人际关系、绩效考核、职业发展四个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工具对高校教师群体的工作压力进行综合评价,且结合实例进行演算,得出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是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的一块“心病”.福建省改革了原有的制度,将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权利下放到高校,实行自主评定.针对福建省内20余所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定运行中存在的七个问题,在前人对可拓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可拓综合评价法引入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定中,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职业素质、教学素质、科研素质、社会服务素质四个维度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可拓学理论建立可拓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对三位教师副教授职称评定的模拟计算,验证了可拓综合评价法对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定中的定性和定量的有效性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职业流动与我国高校体制改革和政策导向直接相关,高校教师的流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成因及态势。第一阶段大多与调整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直接有关;第二阶段以行政调动为主;第三阶段多是教师的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从压力的基本定义入手,探讨了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概念及其发展。高校教师压力的普遍性表现在最初的30%左右教师感受到压力,快速上升到当前约90%的教师处于压力过大的亚健康状态。过重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专业缺陷、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同事关系、家庭生活等几个方面,给教师的心理、行为和生理上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已有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对此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并总结出了从教师自身、校方组织、政府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减轻教师压力的策略。最后指出了当前高校教师压力研究的不足:教师压力正向作用鲜有所见、本土化的实证研究不足、从心理契约层面研究教师压力较少、规范教师压力源的研究缺失。并且指出了将来高校教师压力研究的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教师压力的正向作用研究;规范高校教师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心理契约的层面来研究高校教师的压力;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压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中外案例为基础,从总体分析和个案比较的实证角度,对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激励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普遍存在激励功能缺失的问题,对激励功能的重视程度不如国外高校,但有些具体实践也不乏亮点。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激励功能应该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教学成就的认可,重点为表彰教学成就和明确教学地位;二是对教学研究的资助,重点为支持项目研究、满足发展需求;三是对教学发展的服务,重点为借助校外力量和提供专业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高校教师岗位的工作特点,提出了高校教师绩效的考核指标,采用PCA方法对问卷调研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抽取了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因子,构建了以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三方面为支撑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期对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合理化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从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分析入手,首先给出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评价指标构建的三项原则,然后具体从薪酬福利、管理制度、工作压力、职业前景三个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工具对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的工作幸福感进行综合评价,且结合实例进行演算,得出民办高等院校教师幸福感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升科研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增强高校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能力,一直是高校步入研究型高校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本文依据能力素质相关理论,从文献、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师从业资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初步构建了包含个性素质、必备知识、工作技能与综合能力三个维度的研究型高校教师能力素质模型。通过对北航优势学科的教师能力素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借助统计分析工具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将该模型应用到教师队伍的管理中可以对研究型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起到方向性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性别、年龄、学历和学科方面存在差异。女教师、理工科教师及年轻教师人文知识比较薄弱,年轻教师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比较缺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导致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春秋时期即已产生私学.近代意义上的私立高等学校经历了清朝末年的发轫、民国初期的成长、国民政府时期的定型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与此同时,政府对私立高等学校的态度也经历了从放任自流、到严加控制、再到规范管理的三个阶段.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在其发展中呈现出的主要特点为:建立了自身合理可行的组织管理体制;其分布地区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性;办学规模随着时局的变化而有所增减;在办学经费、承受能力等方面远不及公立高等学校.近代私立高等学校的创建与发展对促进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学评价是帮助高校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360度绩效评价理论,从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三个维度探讨了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价值主体及方法;阐述了教学评价过程应把握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冰山理论素质层级管理模型,详细地将教师教学能力的显性及隐性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以教学评价表为实证范例,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研究多侧重于理论研究,其结论缺乏经验研究的验证。力图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指标和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验证高校人力资本对高校办学绩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从引入外部竞争、改革职称评聘制度、提高引进人才的入职门槛等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本质,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素养”是教育信息化视野下教师独立于其他职业人群的核心职业素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意识与道德三个层面的内容,以此检视我国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分析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误区,探索提出新时期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变革的重要取向是从培训走向发展、从信息技术走向课程整合、从传递-接受走向行动-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