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融媒体形态实质上是不同媒介形态聚合关系形成的媒介系统,系统范式的研究就是梳理系统内要素"关系"的过程,不断嵌入媒介环境中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媒介资源的关系赋形、关系赋权和关系赋能。关系嵌入下的融媒体形态逐渐具有了平台组织的属性。随着关系的不断聚合,关系本身开始呈现数据化态势,以大数据为特征的融媒体生态环境逐渐开始生成。  相似文献   

2.
苏喜庆 《东南学术》2021,(3):218-226
融媒体正成为媒介文化发展的新场域.文学正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进行着跨媒介化内爆,在融合众多媒体的多元化传播路径中,重新唤醒文学价值的综合效力.同时,文学也发生着跨媒介化变异,其中,显性变异主要是数码化,即由文字符码转化为比特符码,在融媒体介质中自由再生产和传播;隐性变异则主要表现为接受语境与文化消费心理方面的变异,"穿刺式"阅读、时尚快评等成为新的传播反馈模式.在新媒介语境中,文学语言必然要与虚拟空间中的感性直观和欲望表达相接通,且努力适应这种共生性的空间生态.由此,新媒介文学的持续发酵和再生产效应孕育出了膨胀型的大文化载体.在未来的"融媒体+文学"新生态中,文学与融媒体的双向度敞开,将引导人类进一步探寻人文与技术生命相融合的、带有命运共同体特征的融媒体精神空间通道.  相似文献   

3.
媒介对地域建构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形象建构将地域转化为一种"媒介现实"。群体凭借媒介取舍、加工、放大后的"实在世界"确立的地域形象认知图式常存在偏差。媒介技术演进与媒介建构方式的更迭标示了东北刻板印象的发展理路,文章通过媒介演进考察东北地域形象建构过程。早期东北印象经历了口头交流、群体互动到文学传播的建构过程;大众传播时代,决定东北印象的综合要素经由新闻报道、影视艺术塑造沉淀为东北刻板印象;"后传播"社会,社交媒体将东北置于"大众自我"建构的模式中,众媒将东北元素推至"立体传播"架构,东北地域形象的多维呈现改变了群体的单一认知,东北"刻板化"印象有所改变,但更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4.
视频博客是人们记录自我的方式,也是分享和刺激消费欲望的手段。作为视频博客视觉主体的身体,在日常生活记录和展演的背后,隐藏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塑造着新的媒介视觉秩序。在消费主义背景之下,通过身体传播理论和消费社会理论,探讨媒介技术迭代下身体形态的演进规律,剖析商业资本刺激身体欲望生产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作为消费社会载体的身体,呈现出真实与虚拟、显性表达与隐形消费、治愈功能与焦虑传播等多重特征,因此聚焦新型身体景观所建构的网络消费新生态,研究视频博客中的身体传播策略,有利于建构更加健康向上而有活力的媒介景象,也可以引导受众厘清身体景观背后的商业动因和运营逻辑。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媒体领域催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使舆论生态进入全媒体时代,并促使媒体形态、媒体传播渠道以及媒介终端等发生深刻变化。治边稳疆背景下,民族地区应适应新变化,顺应新发展,深刻明晰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同时,应针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认知、体制、人才、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顶层设计,提升行业人员认知水平,完善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打造一支掌握全媒体技能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增强民族地区人才供给能力,以加快民族地区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助力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有效落地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融媒体以其卓越的信息即时交互性和借助网络终端实现的信息传播便捷性,弥补了以往信息传播的种种不利因素。其被引用到教育领域后,迅速形成新型的教育形态。它可以将课堂教学有效延伸至"线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融媒体教育形态的优势,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打破思政教育仅局限于课堂内的困境,借助融媒体教学形态营造出"立体化""全方位"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7.
柳溪 《云梦学刊》2015,(1):151-155
全媒体是以信息数字技术发展为基础的各种媒介深度融合而形成的媒介传播形态,全媒体时代具有融合性、开放性、数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从媒介、受众和传播者三方面给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时代变革,档案信息工作需要从理念、制度和传播平台全方位进行范式转换,以开放理念为基础,服务为核心,传播理念为关键,用法律保障档案信息开发,用政策推进档案服务,用产业引导档案传播,与大众传媒媒体合作共建公众参与的全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8.
智媒体技术为各种传播形态的信息提供了“全连接”的技术支撑,人类社会自此从有信息传播边界的传统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社会生活场域,进入到信息传播边界消逝后的全连接世界。在互联网场域,信息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为此从媒介环境学角度提出“融传播”概念,分析智能媒体时代熟人社交的失控,无边界控制的赛博空间对人的多元身份确认的困惑,智媒技术对人的“监控”等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诸多影响,并反思拟真世界中的人际沟通。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基本伦理原则。融媒体时代"辫子新闻"的内容生产具有融合性特征,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内容真实性把关的挑战。规范"辫子新闻"生产,确保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合乎新闻伦理,是发展融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对人类社会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功能在传播中严重缺失,令人担忧的文化单一性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图景,而技术决定论已成为媒介社会发展的高调。如果新媒体传播缺失社会责任感,网络人继续无度膨胀,鼓吹媒介技术决定社会形态、决定人们的思维形式,那么人类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将会受到破坏,〖JP2〗文化多样性也会消失,文化仅仅作为信息“全球化”工具而存在,成为技术现实的附庸,人们被技术奴役而失去智慧,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迷失自我的“人生困境”和“生态危机”就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1.
媒介素养与媒介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琪 《北方论丛》2007,(4):55-58
媒介文化的媚俗倾向遭致社会各界的讨伐。减少媒介文化的负面因素,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媒介人"的自觉,也可从不同视角予以审视。为降解这些负面影响,提升媒介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人"与受众两方面的素养构成,但更重要者则在于媒介自身。为达到提升媒介文化品位之目的,应从精神守望、媒介自觉、正视多层次大众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努力。只有提升媒介素养,才能达到提升媒介文化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传媒包括传播媒介和传播机构两重涵义。作为传播媒介,传媒对于文学起着重要作用,但与文学的另一媒介,语言对文学的作用相比,这种作用还是次要的。作为传播机构,传媒对于文学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但是这种主体性常常以媒介的客观性的形式出现。应将传播媒介与作为传播机构的媒体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出现了内容、组织、渠道和终端的融合,不同媒介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新闻生产深度融合,这些改变着传媒的生态环境.在媒介融合和放松规制的驱动下,一些传媒产业通过并购、重组和整合等方式,建构一个跨地区、跨媒介、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媒介集团,实现集约化、数字化和多元化的融合新闻生产.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产业重组和融合以及政策规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浅谈舆论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舆论监督的现状,提出了新闻舆论监督应尽快立法,将舆论监督纳入法制轨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建设民主法治国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受众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办报思路和内容,不断提高办报质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真诚为读者服务,才能办出让读者满意、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的报纸,真正起到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媒体恶搞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大陆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恶搞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戏仿、拼贴、反讽、恶俗化为手段,使传播信息获得意义的新质。由于其自身的繁殖特点,恶搞一方面得以迅速蔓延,一方面亦难以为继,必然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7.
媒介文化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众媒介的基本含义入手,首先分析了凯尔纳所谓的媒介文化,认为他以媒介文化取代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一方面在于承认西方社会已经出现的文化现实,另一方面也试图以此调和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之间的理论矛盾.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学者使用媒介文化的基本语境,认为把媒介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的做法失之简单.因为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介的出现,种种文化现象已无法用大众文化的理论框架做出很好解释,这就为媒介文化的诞生奠定了现实基础.而文化研究的盛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媒介文化概念的流行和媒介文化研究的展开.媒介是大众文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之后所出现的文化形式,它既是一种全面抹平的文化,也是一种杂交文化,同时还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科技的发展将带来传统的媒介格局的变化。并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在此,以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融合和发展为例展开分析,通过探析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融合的形式,研究媒体融合如何改变电视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如何促进媒介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发展等问题,以证明媒体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邱昊 《学术探索》2014,(6):79-83
新媒体技术兴起的背景下,面对媒体竞争的加剧和更为细化的受众市场,媒体需要利用整合营销思维把媒体传播影响力的产业价值开发出来,形成传播影响力和营销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云南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使它成为面向东盟传播的前沿和平台,其对东盟的传播影响力不论是对"桥头堡"建设,还是对中国的对外传播都意义重大。考量云南媒体对东盟传播影响力营销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其对东盟传播影响力整合营销的实施策略,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传播效果:假设性效果观的理论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效果研究首先以准确界定“传播效果”为前提。以往 ,传播学界将“传播效果”仅仅理解为一种传播的经验事实或具有经验事实效准的事实存在。究其本义 ,效果研究是借助一定的理论假设 ,对所欲观察的传播行为或事件进行的理论证明活动 ;传播效果是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和论证关系存在的前提下 ,对于针对一定的传播现象所提出的假设性效果观进行证明所得出的结论。假设性效果观强调了效果理论的优先性及其跨文化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