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之中具有一种向内用力的特质,以自足充实的心灵归持为特质。此种精神,往往自觉不自觉的渗透于他们的文学生命之中。宋末元初的文人刘辰翁,在他的散文作品之中,多次提及自己对于"乐"之理解。其中,既表现出传统儒家士大夫对"乐"的典型理解,又体现出刘辰翁对乐之独特的心灵感悟,这二者无不显现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之中所沉淀的文化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2.
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顺利回归并保持持续繁荣稳定,但也产生了种种困扰"一国两制"的问题,反映出把一个"文明中国"的政治内容装在一个"民族国家"的法律容器中所面临的难题,也说明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一国两制"中"一国"的历史源流,揭示当年制度设计中关于"一国"的深层次考量,对有关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蕴含的审美心理与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紧密相连,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演变又与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成绩斐然,作品蕴含着儒、道、释等多种思想影响下独特的大众审美心理。其中符合儒家教化思想的内容主要有惩恶扬善、重义轻利等;另外,尚奇的欣赏情趣、向往纯真爱情及争取婚姻自由等也都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浸染下使百姓产生的一种集体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4.
“礼”不仅是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代一切政治制度的根基。礼乐文化下的周代社会,各级统治者主要是通过血缘关系为纽带来进行管理。在这样家国同构的社会中,各级统治者相对于其上一级统治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最高权力——周代王权。随着王权式擞,“礼”所确立的等级秩序逐渐遭到破坏,春秋社会便在这“礼坏乐崩”的背景下悄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言"教包含着工具性、媒介、管理和传承三重教育功能,道家的"无言"之教在内涵上是智慧的教育、心灵精神的教育、美的教育。儒家的"言"教不舍"身"教,形成"言传身教"、偏向外在的教育传统;道家"无言"之教的智教、心教、美教形成偏向内在的教育传统。道家和儒家"内"、"外"思想的差异形成互补的结构,演变为中国古代完善的教育传统,也对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师德师风和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等问题的解决和改革予以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修齐治平"纲领是理解儒家治国理念的关键,它反映出儒家文明对政治的特定认知。这一认知不仅把"国"看成是放大的"家",而且也把实现善治之希望建立在统治者的人格与修养之上。儒家政纲曾发挥过积极的历史功能,但也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局限。儒家政纲在塑造出具有担当精神的治理精英和社会文化网络方面具备着人类成功文明的共性,是今日中国在改善政治生态和提升治理艺术方面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自身传统中那些具有成功人类文明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二是自身传统中那些更适合我们国情、政情、民情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包括相应的制度资源也值得我们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7.
儒家“仁智统一”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人道主义与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知情意与真善美的统一。儒家把“仁且智”作为理想人格的主要特点,“仁智统一”成为人们通往理想人格的必然要求,其中富含的哲学意蕴具有十分丰富的现代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实施“以德治国”的中介手段和本质内容,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基本原因之一。儒家认为, 以道德教育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比刑罚治国更得民心, 更易于长治久安。这一理论可称为“德治- 德育”理论。儒家德育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和君子人格等内容, 对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和评析儒家的传统德育思想, 或许给我们今天宏观认识德育事业的深远意义, 提供一种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9.
"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与国的同构状态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过来,由此产生的“家国同构”观念不仅未能促进家与国的良性互动,反而使两者拉开了距离和走向对立。同时。它还将出于自然之情的孝与忠互相结合,要求臣民对君主不仅要作理性上的绝对服从,而且还要作感性上的父权认同,使其政权的“合法性”变得更加牢靠。最后,它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在倡导民主政治的今天,匡清旧义,对这一观念作清醒的认识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儒家起源于治国安邦的政治活动。儒家的古代圣人是伟大政治家,儒家传承周代国家治理的礼乐文化。孔子儒家关注社会人生,担负入世参政的使命。对于政治,孔子有非常全面深刻的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中,孔子儒家政治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在当代中国,许多政治理论和实践也和儒家思想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伟大的思想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既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通过阐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分析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所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提出儒家“天人合一”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代“大一统”国家体制以及思想建构离不开汉代儒生博士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努力,这是一种依存度非常高的双向建构。儒家士人对于汉代政治的参与,以浸润的方式在西汉宣、元帝时期达到了高峰,在东汉明、章帝时期趋于鼎盛。为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以辞章自鸣依经取义而又斟酌其辞的儒家士人焕发出了极大的政治热情,形成了“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文人乃至于文学的新气象。无论是从藩国文学到宫廷文学,还是从铺张扬厉的汉代大赋到发凡起例的史家著作,都精心营构着汉代文章学的范式,秉承着国家文学“美政”“讽谏”“须颂”的使命。东汉党锢之祸后,凝聚涵养了四百年的文人精神趋于涣散并不断改辙易途,士人的家国情怀以及“大一统”文学精神走向了末路并消解,魏晋时代迎来了哲学与文学的狂欢。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按伦理精神结构的文化形态,伦理思想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一套以"道德"为标准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传统道器思想对形、象、道、器等思想文化概念的解读,从哲学、审美、造型三个方面反映了传统道器思想鲜明的文化特色,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家国一体”;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以“大家”为重,以“恕道”为行为指导。“平天下在治国”则突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含义,即,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化对于实现一个“德风开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千年的智慧创造出无数的艺术奇葩,舞蹈可以说是这些艺术形式中最为鲜活的一种。正如《毛诗序》中所阐述的,“诗者,志之所及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这个古老渊博的国家里的人们很早就对自己的音乐舞蹈进行了深度思考,其中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中国舞蹈的影响最为深远,不论是在崇尚儒家思想的古代还是在多元文化思想的现在,儒家的“礼乐”思想一直都对中国舞蹈发挥着重要影响。“礼”对中国古代舞蹈的影响我国的原始文化类型属于日神型文化,这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理智、冷静、现实、有节制的。在这种大环境下产生的儒家文化思想将这种文化类型很好的保护下来。在众多乐舞理论中儒家的乐舞美学理论是最受中国古代统治者拥护的,儒家思想著眼于现实社会,把乐舞与社会政治及人自我的人格完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乐舞变成阶级社会里统治者最有效的治国平天下的怀柔方法。(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乐”这一词常常是指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儒家将舞蹈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在等级观念极强的封建社会中礼治等级具有...  相似文献   

16.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放大了不同社会制度、文明体系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加剧了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分歧。各政治行为体对国家和政府责任的价值认知对于其权力组织、制度框架和治理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以国家能力作为切入点考察和比较中西抗疫模式差异背后的历史渊源和制度逻辑,它在政治价值基础、动员组织能力、体制吸纳能力、制度韧性等方面分别表现为理性政治与德性政治、紧密型社会与松散型社会、权利本位与家国一体、最小化政府与积极国家等诸多差异。疫情暴露了西方政治理念误区和制度性缺陷,构建有利于全人类发展的治理体系成为核心议题。中国可以为解决人类难题提供有益的思想启示和制度资源:一是强化责任政治逻辑,重新思考和界定国家的角色和功能;二是增强内聚力,重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连续性和有机性;三是创新上下互通的协同网络,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四是增强协同应对危机意识,推动构筑全球治理新秩序。  相似文献   

17.
张载提出"太虚"这个概念,其实是对中国传统中"无"的思想的一种继承;不过,张载的"太虚"既有承继了"无"的传统的本体论的意义,也具有"气"的演化的宇宙论的意义。"太虚"是起源,这很好理解,"太虚"是本体虽然理解起来有难度,不过也可以说得通,但"太虚"既是起源又是本体便必然会使它们之间产生一定的冲突,因为在本体论意义下的"太虚"与"气"的关系是与宇宙论意义下的"太虚"与"气"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的。这样,张载的"太虚与气"关系的思想就徘徊在宇宙论与本体论两条道路之间,这两条道路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8.
德治思想作为儒家治理国家的重要学说,曾对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考察德治思想的起源、涵义及其成因,无论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还是探索当今的治国理论与实践,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和谐”是一个古已有之、东西横贯的理念,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一的儒家行政思想中,就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和谐思想成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总结包括儒家和谐思想在内的古今中外和谐思想精粹基础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本文通过对儒家“大同”理想、“小康”图景,对儒家民本思想和儒家“和为贵”价值理念的分析阐释,揭示了儒家行政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早年推崇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希望以儒家的理想人格和良好的国民道德修养改造社会,达到国家强大的目的。新文化运动后,李大钊扬弃了“圣王”思想的奴性消极面,把其积极面和西方民主思想融合,构成了他的新“外王”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改造与人的改造的同等重要,把传统“圣王”思想改造成了无产阶级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