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数据在环境规划编制与环境决策、环境监测和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舆情引导、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提供等环境治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大数据推动环境治理从行政主导型向多元合作式治理转型、从分散化治理向系统化治理转型、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治理转型、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型。然而,大数据促进环境智慧化治理面临着环境治理理念存在误区、环境智慧化治理制度层面的缺失、环境智慧化治理技术安全方面的制约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应建立基于“理念—制度—机制—技术”四维分析框架,从转变环境治理理念、加强环境智慧化治理的制度供给、构建环境智慧化治理的保障机制、促进大数据技术发展等方面探索大数据促进环境智慧化治理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涉数据网络犯罪以数据侵害为核心,主要类罪包括计算机犯罪、个人信息犯罪、著作权犯罪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作为信息化社会建设和数字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涉数据网络犯罪的蔓延与异变,使个人法益、经济秩序和国家安全遭受严重危害。目前,涉数据网络犯罪刑事规制存在治理思路滞后、保护法益狭窄、规制效果欠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网络治理思路下适当拓展刑法谦抑性,调整法益保护类型与范围,实现刑法规制前置化与功能化,完善涉数据范围犯罪的刑罚措施与跨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空间治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原有的单向度、指令化的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形势,网络社会组织参与网络空间治理成为一种必然的逻辑。网络社会组织既有传统社会组织的一般特点,又兼具互联网的某些特点,在网络空间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但因网络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与政府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其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网络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加大政府对网络社会组织的扶持和监管力度、完善政府与网络社会组织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合作机制等措施,为网络社会组织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4.
精准化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目标旨向,大数据的强劲赋能为达成精准治理目标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思维为先导、以技术为根本、以实践为抓手,是推进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精准治理的三重向度.就思维向度而言,关键要坚持创新思维、整体思维、靶向思维、动态思维;就技术向度而言,关键要利用大数据预测技术精准防患潜在意识形态危机、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精准满足网民思想文化需要、利用大数据推送技术精准传播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利用大数据还原技术精准追查不同治理主体责任;就实践向度而言,关键要精准实施治理方略、精准优化治理机制、精准打造治理团队、精准净化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5.
信息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演进的系统,可以自我实现有序化和平衡化,具备自组织系统的特征和功能。信息网络实现自组织功能的机制包括信息分享、信息竞争与协同、信息涨落与演化,以及决策权的个体化和分散化。网络舆情是信息网络的重要内容,发挥信息网络的自组织功能,对探索和完善网络舆情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政策措施包括研究和适应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建立开放的、多元参与的网络舆情治理平台;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诚信政府;充分发挥网络社团组织的作用,促进网络自律;包容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支持理性声音,等等。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与社会风险防控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把二者结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据科学的进步和数据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大数据在精准识别风险、科学评估风险、有效预警风险、实时监控风险方面发挥优势,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下社会风险防控在信息技术发展、数据集成挖掘、数据信息公开、数据文化普及方面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可从风险防控理念创新、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大数据人才引进培养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推动社会风险防控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不仅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且给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较大压力。厘清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演进特征,对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与谣言治理意义重大。在现代网络社会,随着交往实践的普遍进行,从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来看,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的生成,是网络议题、网络交往和网络传播相互作用的结果。受网络社会交往实践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等多种因素影响,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又呈现为非线性的发展演进趋势,极易引发“蝴蝶效应”造成舆论秩序失范,甚至导致“塔西佗陷阱”的舆论信任危机,给疫情防控带来复杂变数。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舆论治理机制,有效管控舆情,提高疫情防控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的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传播迅捷等特点,正重塑传统公共决策的信息生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进公共决策的民主进程,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性、交互性与公信力。然而虚拟开放的网络空间信息庞杂,难以验证的舆情信息可能误导公共决策偏离科学轨道,数字鸿沟与网络信息结构失衡会对公共决策公正性造成影响,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不利于公共决策的有效治理。在公共事务网络舆情倍增条件下应高度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疏导与管控:要推进信息基础建设,改进网络舆情的民意代表性;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网民公共事务参与理性;促进政务信息公开,建立网络舆情长效回应机制;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为公共决策营造良好环境;优化公共决策机制,切实提升政府治理实效。  相似文献   

9.
王文  刘迪 《学术探索》2023,(2):46-56
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首要论坛,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机制的转型升级将会影响全球经济治理的方向。2022年起,G20将进入新兴国家时代。本文运用历史回顾、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历届峰会议程设置进行定性分析,结合G20成员经济发展等核心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回顾G20机制的发展阶段,辨析了新兴国家的定义及新兴国家化的三大特征,重点提及了发达国家决策能力的弱化及新兴国家话语权的提升,从而对中国如何积极抓住“新兴国家化”的机遇以及中国的全球治理思路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协同应对跨边界生态环境风险,我国各行政区加强了合作,尤其是省际跨域合作启动较早,从运动式协同应急治理、平台搭建、制度固化、模式创新等方面强化了协同治理,并不断的规范化,呈现出了一个螺旋式的演进趋势,效果明显。同时,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跨域治理外部性明显、跨域全过程多主体长效机制不完善、跨域协同决策与协同执行难及效果差、跨域治理能力缺乏,严重影响了治理效果。为消除治理困境,跨域各政府应积极探索协同治理路径,推行跨域生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构筑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四全”机制,强化跨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合作决策与执行效能,提升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20.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