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人水和谐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共同诉求。不管是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还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追求的都是人水和谐的关系。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应强调文化传承的作用,突出人水和谐的理念,凸显科学发展的理念,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精髓,它在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构建先进文化的历史关键时期,完全可以和应该作为构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大一统思想推崇国家的统一和兴盛,民众可以在统一的局面下更好的生产和生活;和为贵思想主张和睦、和谐,内部的团结,相互之间的和平相处;自强不息思想认为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源泉。此外,守信、尊师、重教、敬老等等也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成为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王英 《兰州学刊》2014,(7):151-155
水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水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与创新思想的综合应用,水文化创新取决于文化的创新发展,直接地决定于水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现时代的水利实践。文化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发展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对社会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水利发展史是一部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创新发展史。水文化科技创新目标就是通过水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将观念变路径,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存生产生活方式,为解决日益复杂的水问题构筑广泛的社会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谐思想源远流长,而《中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包含着和谐思想。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新审视和发掘中庸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全面、谐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是由春秋时代孔子创建的,经孟子、荀子一代代儒学大师们的发展完善而形成的以树仁、立德、隆礼、贵义为核心的历时态知识体系。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和历史的精髓,不仅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而且塑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但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儒家传统人文化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方,有助于我们在天地之间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之中促进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以及人精神世界的充实愉悦。  相似文献   

6.
陈文殿 《天府新论》2009,(6):103-107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龙”不是“神”,而是中华民族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生成方式的凝炼、概括和提升。中华“龙”文化的建构历程及建构机制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形成及生命生长历程。从生命生成视角和文化建构视域来看,天地之大德日生、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构成中华“龙”文化的生命理念;其生命生成方式和文化建构模式是一种融合兼容、有容乃大的模式;其基本特性是优化创生性、开放性兼容性、协调和谐性、系统整体性、一体多样性。中华“龙”文化内蕴着宝贵的生命生态精神和生命伦理智慧,从生命生成的生态性视域解读中华“龙”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水为师: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文化.中国水文化的哲学是有自身特点的:以观水的直观性,启迪哲学文化的人生观、世界观,阐述人格的魅力;以察水的联系性,升华哲学文化的特质观、辩证观、思维观;以治水的实践性启发哲学文化的规律性、发展性、能动性.在水与人的互相依存中、推动旧文明向新文明的飞跃;在水与人的彼此互动中,彰显哲学文化的传统与创新的魅力;在水与人的和谐发展中,传承创新水文化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8.
张连伟 《殷都学刊》2005,(3):102-104
《管子·水地》是古代水文化中的一篇奇文佳作,它把水看成万物的本原和生命之源,由水的自然特性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性,由对水的自然崇拜而想象出从水中化生的神灵。圣人以水施行教化,龙、龟等神灵以水为栖息地,充分表达了水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黄雪丽 《理论界》2012,(6):83-85
心理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心理保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因素,老子的矛盾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下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他提出的"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致虚守静"、"柔弱不争"等宝贵思想,为现代人构建和谐心理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对构建和谐心灵与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鸣年 《理论界》2007,(8):35-37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其中,架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架构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前提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组成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架构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基础的是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等基础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