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道路修建、厕所改造、污染治理、旧房改造等措施,许多地方的村容村貌已大为改观,各种类型的美丽示范村不断涌现。然而,部分地区还存在自然环境破坏、文化环境败落、审美人格蜕化等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富而美”的更高目标着眼,我国目前的乡村建设,应在算功利性的“经济账”的同时,重视超功利的“审美账”,加强审美智能投入,在审美生态建设方面下功夫;应在挖掘乡村审美文化资源、维护乡村审美文化载体、组织乡村审美文化活动、建设乡村审美文化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应结合“乡村”与“中国乡村”的实际,采取得当有力的措施,激发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的内生动力,促成审美环境与审美人格之间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唯有如此,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不断深化、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2.
陈雅雯 《南方论刊》2023,(3):44-46+82
面对现代化浪潮,梁漱溟先生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深刻反思了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与不足。进而,梁先生提出以民族精神和礼俗乡约架构新乡村、以工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撑乡村文化建设和以知识分子为主导激发农民的主体自觉等的乡村建设思想。就其思想体系而言,不仅展现出其以“文化复兴中国”的基本志向,同时也展现出个人的理性觉醒和团体的伦理情谊相统一的基本特质。最后,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对于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以系统思维统揽乡村振兴、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发挥新乡贤的引导作用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环境伦理教育是针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严重恶化,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伦理道德极其匮乏的现状,从教育的角度来重建人与自然伦理文化,以期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保护环境自觉性的过程。它是在工业社会环境伦理一片空白,而生态社会的环境伦理又没有被人们广泛了解、接受、认同的背景下提出的。环境伦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环境伦理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即在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现代化的过程,乡村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在弱化,利益冲突在加剧,乡村成为滋生矛盾的团地.本文阐述了当前乡村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如土地问题、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社会治安环境、婚姻家庭纠纷等等,指出产生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农民权利意识的成长以及制度安排的错位或缺失引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对立,提出要从矛盾预防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处理机制等四个方面强化乡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答这一难题,首先要回到伦理的原点,即道德形而上学去寻找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核;其次,则要借助于后现代中的"他者"与"责任"的理念实现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最终,环境伦理将在一种伦理转向的维度上实现其现实的合理性,乃至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伦理观念。沿袭这样一种思考向路,才能看到环境伦理的真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既事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牢固树立,又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此,我们要在遵循建设美丽中国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思维引领。这就要坚持以战略思维完善顶层设计,以创新思维激发内生动力,以辩证思维推动协同治理,以法治思维强化刚性约束,以底线思维恪守生态红线,把党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落到实处,进而开辟社会主义中国乡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注重规划先行,强调以人为本,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重点,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共性与特色兼容的多元化创建模式。福建省在建设美丽乡村进程中也存在诸如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意识、政府包办过多、农民主人翁意识弱、"村两委"作用发挥不够、缺少资金等等不足与问题。稳步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顶层设计;落实"村两委"的主体责任和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王欣瑞 《天府新论》2009,(1):129-133
从社会、文化方面探讨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背景是一种新的视角.国民革命中农民运动促使乡村建设者开始重视农民组织和农民自觉性的问题,这是引发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最重要社会因素;中国传统的乡村情结和西方实用主义理念是影响乡村建设思想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实用主义理念对乡村建设思想的勃兴起了催化作用,并且为乡村建设实践引入了具有现代化性质的科学指导方法;始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情结",让人们试图从乡村中找到民族复兴的契机和起点,这种思路有利于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现代化改造道路.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源可以对当代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罗志勇 《云梦学刊》2021,(3):112-118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通过整体推进乡村自然环境、人文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优化保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建设数字国家已成为全球共识,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已成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数字乡村建设的底色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成效.通过全面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和农民数字素养普遍偏低的深层原因,深入阐释农民数字素养的价值内涵、生成逻辑和内在要求,进而提出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综合性实践路径,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化智慧平台,持续双向赋能以加速乡村经济文化产业迭代升级,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