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靓"本是一方言词和古语词,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曾一度消失.当今普通话中"靓"字的风行主要是吸收了粤方言中的"靓"(liang)的用法,同时因字形相同,也激活了古语词"靓"(jing)的一部分词义.  相似文献   

2.
说"(中) "     
"中"字金文或作"(中)".一般认为,"(中)"字写法有误,当作"(中)",取旗帜之象,因为上古有立旗(即"立中")聚众之传统.学界的这一普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中"字得以构形的经验原型的具体考察,便不难发现,"中"字在上古除了取象于旗帜之外,还取象于"旋转",而这恰与金文中"中"作"(中)"形是相吻合的."中"字之所以在取象于旗帜之外复取象于"旋转",这与它内含"世界本原"之意蕴有关.  相似文献   

3.
大盂鼎铭文■字写法比较特殊,学者多主张释为"巳",少数主张释为"也"。释"巳"者一般读为"已",也有读作"祀"的。读作"已"又有看作语气助词和叹词的不同。我们赞成释读作"巳"(已)和认同"已"是叹词的看法,并从文意、字形和语法史等多方面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4.
也谈"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符号学角度观照"六书",并讨论其中的转注.转注是一种能产的造字法,它与形声同为意音符号,但本质迥异;转注字是在转注原体字(声符)基础上加上"类首"(义符)构成,转注字的意义与"类首"意义相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吸取前人说法的基础上,结合古文献的记载,从文字学角度对西周铜器铭文中的"(O)"(目木)、"( )"二字重新进行考释;认为"(O)"(目木)仍释为"雍",但应指枲麻,是明确古代服饰"市"的质地之词;"( )"即古文献中的"裼"字,指裼衣.后者在金文记载的服饰中为首见.此外,本文还对这些服饰所涉及的西周社会制度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碑刻保存了大量俗字,而考释其中的疑难字是进行碑刻内容研究的首要工作。本文摘取并考证了9个俗字,如"■"为"冢"字、"(扌量)"为"扬"字、"■"为"浦"字、"(扌船)"为"迁"字、"■"为"迷"字等。  相似文献   

7.
(狱)簋盖铭中的"燹夆"二字,可释读为"芬芳","芬芳馨香"大概语带双关,兼指器主举行的祭祀及其德行的芳馨之气.铭中" "字应是" "(廩)的形声异体,当读为"禀(禀)受"之"禀";"百生(姓)"的含义是"族人",而非"百官族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考察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和战国出土文献中的"爯"和"偁",认为:两个字形在甲骨文中记录了同一个词,其本义为"以手提鱼",常用义为"在祭祀中举献物品";到了西周金文和战国出土文献中,"爯""偁"的词义进一步引申为"称呼""称赞""衡量""称量货币"等。本文同时参考东周十三部典籍中"稱"(爯、偁)的用例,根据词义发展的规律,大致梳理出三字字形的更替和"稱"(爯、偁)的语义演变脉络。这样的梳理工作,不仅对文献解读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辞书义项的归纳原则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发展主义"的实质是把发展的目标、主体、过程和绩效量度都简化为或等同于GDP增加(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与产出)、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制造与累积)和经济尺度下的社会进步(人均经济收入与物质福利消费的增加及其保障),而且,这种严重偏执化、物化的发展惯例/思维主宰着整个社会的政策取向、制度设计选择并成为主流社会文化共识。而从伦理的维度看,"发展主义"的根本性问题是"经济之善"(经济合理性)的评估失去了"社会之善"(社会理性)、"生态之善"(生态理性)的前提性规约,并且在相当程度上简约为狭隘性经济生产活动的"效率"或"竞争力",因而难以避免地呈现为"社会之恶"、"生态之恶"。  相似文献   

10.
"帝"的甲骨字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帝"与"(礻帝)"的甲骨字形的发展与其异体字。经分析,甲骨文"帝"(■)字有三个部分:(1)"■"可以理解为木匠用来画方形的一种工具(巨),它与四方有关;(2)"木"指位于地心的通天树;(3)上部的一条或两条横线表示"上",即天的意思。甲骨文"(礻帝)"字的异体常表现在(1)部分。商代(礻帝)的祭祀也和后来文献的祭祀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篇的一号简,其"(阝口口忞)"字的释读是一老大难问题.马承源读为"离",范毓舟、李零、饶宗颐、林素清、王志平等读为"吝",何琳仪读为"陵",竹木、李学勤、裘锡圭读为"隐",濮茅左、邱德修等读为"泯",张桂光读为"怜",周凤五读"文"而训为文饰,李锐读为"忞",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走曆)(走赤)"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嚇"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誶)'、'謼'皆字异义同.'诳(誶)'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誶)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誶)"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懗"、"(誶)"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嚇"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李善注曰:"<楚辞>曰'裳襜襜以含风.'王逸曰:'襜襜,摇貌.'""襜襜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走曆)(走赤)"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趫走赤)"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趫走赤)"、"(趫)趚"、"曆刺"、"歷刾".<广韵·锡韵>:"(走曆),(走曆)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走赤),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走曆)(走赤)"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趚,侧行也.或作趞."又"(走曆),(走曆)趚,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13.
<庄子·天下>篇讲"关尹、老聃"之学时,有"建之以常无有"一语,"常无有"之义自来不得确解.本文认为"常无有"本当作"恒无有",并根据楚简中"互"字每可用如"亟"字的现象,推测在<天下>篇较原始的本子中此三字本作"互无有","亙"本应读为"极",但被后人误读为"恒"(已有学者指出,<庄子·天地>篇中就有"未始有极"被误读为"未始有恒"之例).上博简<互先>篇的"亙"字亦应读为"极".此篇首句为"亙(极)先无有","极先"与"太始"、"太初"同意,在篇中还被简称为"极".<天下>篇的"极无有"即是<亙先>篇的"极先无有",与<庄子·天地>所说的"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同意.  相似文献   

14.
茅盾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这"镜子"的影像既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在"解释世界"(知)和"改造世界"(行)二者间的矛盾选择,同时也展示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中充当着"启蒙者"、"救亡者"、"被改造者"、"劳动者"等不同角色。茅盾在"外在的自由"不具备的情况下,本着良知,依靠着最初的、最本能的"内心的自由",选择了"不说话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荣舅曾宪植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荣舅"(曾家后辈对上一辈的女性长辈均以"伯伯"或"舅舅"相称呼.编者注)是我和弟弟对她老人家的称呼,凡哥哥、平姐姐则称她为"二孃孃",小和兄妹称她为"伯伯".不过这个"荣"字我们姐弟一直发音为"yun'.当初以为是"云舅",到了北京若干年之后,才知道应该叫"荣舅",但发音改不过来了.  相似文献   

16.
投稿须知     
<正>《人口与社会》主要刊登人口研究、社会研究及婚姻与家庭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热忱欢迎校内外作者赐稿,并竭诚提供服务。文稿基本要求如下:1. 务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篇幅宜在8000字左右。2. 应附有概述文章主要内容的中英文"摘要"(200300字)以及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5300字)以及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58个)。3. 来稿如获得某种科研基金或课题资助的,应在首页地脚列出其名称及编号。如"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8BH005)"。4. 应提供"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讨论"家族相似性"没有区分"语言学的词语"和"逻辑学的概念".称棋类、牌类、球类等活动为"game",此为历史认知语言学问题,其引申线索可追溯为:现代英语"game"(游戏)<中古英语"gamen"(狩猎、体育、棋类比赛)<古萨克逊语"gamen"(娱乐,嬉戏、消遣)<哥特语"gaman"(参与、共享)<原始日耳曼语"?ga-mann"(人们一起).在维特根斯坦(1936—1937)、奥斯汀(1940)以及罗施(1973,1975)之前,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语义学家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与家族相似性、原核意义论及原型范畴理论相关的精辟论述.达梅斯泰特尔(1887)论述了新词义产生的"辐射"和"串联"过程;埃德曼(1900)区分了词义的"中心"和"边界";加德纳(1932)建立了"意义域"(中心、边界、分组、偏离、外围化)理论.就此而言,是语言学研究启迪了语言哲学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臣锴曰"历久弥新,今仍可持用解难,举三例四字以明:1)"疾""病"二字,锴注胜于清代段玉裁注,揭示《说文》的"疾加"是"(病)危重"义;2)《说文》"表,上衣也",据"臣锴曰",原文当作"衣上",指皮衣上的毛;3)"瞷"字"臣锴曰:戴目,目望阳也。""戴目"即"望阳",是正确训诂该词的钥匙。因此,当前要高度重视"臣锴曰"的训诂价值,正确利用《说文》小徐本。  相似文献   

19.
很长时间里,文学理论上一直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即Ideologie.而实际上,在汉语中,"意识形态"(Ideologie)与"意识"(Bewusstseins)、"社会意识形式"(gesellschaftliche Bewusstseinsformen)长期以来是混同的.人们把Ideologie译为"意识形态",但在一些影响很大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论著中,"意识形态"一词又多指"意识形式"(Bewusstseinsformen).不同的译法和用法,导致了"意识形态"这一汉语词在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复义性状况.如果依据已广为流通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则只能说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ideologischer Natur)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不能简单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磨睺罗"(mahoraga)是佛教的"乐神",和比丘罗睺罗的名字在翻译时虽有两字相同,但不能据此把双方等同。前者是中国宋代民俗艺术的作品题材,元代被禁用后,其名就不再出现在民俗艺术中。但题材的"求子"意义在民俗艺术中一直存在,其形象则有所整合,更广泛出现在民间工艺中,反映了中国民俗艺术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