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人们创造美好现实生活,也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要接续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孔子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给中国人指出艺术人生的道路。孔子以人为本,重视身心和谐。与追求知识、征服外部世界的古希腊文明不同,也与回归内心、寻求信仰的宗教文明不同,孔子教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的自我和世界。  相似文献   

2.
创造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追求,表现在诸多艺术领域中,有辉煌灿烂的成就。孔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许多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艺术意境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仁者爱人的孔子儒家思想使人们热爱生活,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感受自我,山水草木都饱含情意。孔子自己有许多意境创造,令后人景仰向往。孔子有许多关于文艺的评论,阐明意境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写意性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绘画凝聚了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智慧,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高度的精神性、写意性特征.中国绘画传达的"妙趣、神韵、意境"与"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常引申出不同层次的精神理念,给人们以丰富的回想余地并对"写意精神"不断超越,彰显了民族绘画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文化哲学及其绘画"写意精神"也是世界文化发展源泉,因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写意精神"对建设现代中国文化,促使现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同步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姚一苇戏剧创作的强大根系,他不但在戏剧形式上借鉴传统曲艺,将采茶戏、莲花落、道情、数来宝、快板(书)、木偶戏、皮影戏、相声、京剧、地方戏等中国元素,创造性地糅入自己的戏剧创作,实现了中国传统曲艺/戏曲的现代转型,而且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呈现在舞台上。民族之“根”成就了台湾剧作家姚一苇,而姚一苇对中国民族之根的形塑,则让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民族精神在舞台上鲜活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对姚一苇有着吸引力,与他的生命体验及创作的使命感有关。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作为文化核心部分的哲学,它是各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孔子哲学抱有偏见,事实上,孔子的哲学范畴"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范畴"善'互有同异。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孔子哲学的不了解。  相似文献   

6.
<正>佛教自东汉进入中土以后,便以迅猛之势广泛地传播开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消化,渐渐地与中国文化精神溶为一体,隋唐时,达盛之极。其时,佛教的观念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和精神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精神也和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再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本文试就两者的关系做一具体的探讨。 1 黑格尔说:“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呢?这里,儒道一起(实际上是互补)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千百年来,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就在于他的儒家学说。儒学以礼乐为  相似文献   

7.
1.中国面临的现代化使命,使人们不能不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反思中,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看法,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类见解大都从儒家思想中寻找自己的根据。某些海外新儒家也持类似观点,象杜维明先生即是。儒家学说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又以孔子的思想为发端和内核。因此,考察孔子思想的性质,对于反省和估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人文主义和孔子思想之间,不仅具有地域差异,它们一个  相似文献   

8.
"孝"意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原点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莫不发端于此。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伦理及政治功能向来为人们所重视。"孝"的发生发展是民族心理中族类不朽精神的逐步张显过程,传统文化尤其是其分支民间文化中"无后为大"的孝意识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超越死亡焦虑的强大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在融中西古今而直面民族现实的理论探索中,创化了既不同于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又区别于中国古典伦理美学的人生论美学传统。这一民族化传统以审美艺术人生之统一为标志,突出了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的统一、真善美的贯通、远功利而入世的诗性价值指向,建构起审美活动、艺术实践、人生践履三维交融的大审美大艺术大人生的诗性情致。这一民族审美传统的确立为中国美学民族思想体系的建设和民族审美精神的化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美属于艺术的范畴 ,善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人是在由道德而艺术 ,向善致美 ,尽善尽美的过程中成就和谐艺术人生的。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里 ,儒家传统中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乐教思想 ,对中国全整的艺术精神做出了应有贡献。徐复观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中 ,认为道家思想在魏晋以后主导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之观点是有其片面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