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仕制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官员年老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官员致仕制度多袭明制,但仍有其独特的变化和规定.尤其在晚清时期,统治危机急剧加深,对于年老官员的致仕问题,清朝最高掌权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致仕年龄的无定制和灵活性,以及致仕待遇的优厚性这两大特色在此时期表现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致仕制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官员年老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官员致仕制度多袭明制.但仍有其独特的变化和规定。尤其在晚清时期,统治危机急剧加深,对于年老官员的致仕问题,清朝最高掌权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致仕年龄的无定制和灵活性.以及致仕待遇的优厚性这两大特色在此时期表现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致仕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统治者大量继承了前代的做法,又依据本朝的实际情况多所更张,形成了独具本朝特色的文官致仕制度。对明代文官致仕的年龄、待遇问题进行细致爬梳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致仕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唐代致仕制度承袭前代"七十致仕"的传统,又有所发展并趋于成熟。唐前期对致仕官员提供"半俸"以保障其生活,并予以一定程度的礼遇。后期在给予待遇和地位的同时,更加注意礼仪上的尊崇;而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矛盾激化,也使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唐代致仕制度具有灵活性和等级性的特点,体现尊老敬老的风尚,并对宋代致仕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朝沿袭了前代的做法,官员致仕年龄一般定在七十岁;全社会形成了年老即致仕的风气。官员的特殊致仕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官员因不满朝政等原因主动致仕,另一是由于被迫无奈而被动致仕。官员致仕以后的活动各不相同,或安心休养,或著书立说,或心萦朝政,或复出任职。致仕制度的顺利推行,是政治制度向文明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明代官员的致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仕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建国后,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对致仕制度十分重视,官吏致仕后,仍享有一系列特权,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安,也使在职官员无后顾之忧。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官员终身制,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其统治。  相似文献   

7.
明代致仕官员的食俸与养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多人误以为明代致仕官员通过领取俸禄来养老,其实明代未曾建立致仕官员食俸的制度,赏赐和体恤只是少数官员才能享受的特恩.大多数致仕官员是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多途径解决养老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致仕与治事     
我国在商代就有了官员退休的史例,在周朝已有了“大夫七十而致仕”的年龄规定,在西汉末期有了比较系统的官员退休的规定。后来,历朝历代不断完善,形成了各个朝代的退休制度。只不过古时少用“退休”之词而多用“致仕”的称谓罢了。 古时的“致仕”是什么意思?“致”指归还、交还;“仕”是官禄;“致仕”按古代学者何休的注解,就是“还禄位于君”。因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时代,一切的一切都是君王赐给的,官位和俸禄就更不用说了,因而致仕退休,不就是把官禄还给君王了吗?当然古代用以表示官员退休的用语不仅仅是“致仕”二字,还有好些个,但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个“致仕”。  相似文献   

9.
致仕制度伴随着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历朝各代的统治者所重视,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清代在大量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损益与增补。形成了别具特点的官员致仕制度。  相似文献   

10.
汉代官吏的优抚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官吏优抚制度是汉代官吏管理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致仕后的优待和逝世后的抚恤.官员致仕后的优待主要有带俸致仕、遣使存问、奉朝请、赠赐财物等.官员逝世后则有天子临丧和素服、诏书褒奖、赠印绶、荫子、以沙书棺等政治性抚恤和赠赙、赠冢地等经济性抚恤.但不管哪种形式,都因皇帝对死者的器重程度不同而缺乏明确的规范,从而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1.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诸候大国,也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诸侯之一。随着晋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军事制度相继建立起来。在晋国中后期,官员的退休制度(古称“致仕”)也开始建立,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晋国退休制度的逐步形成有关晋国官员退休的记载,《左传》和《国语》的“晋语”中就有十余处。致仕人数也有四位,即范武子士会、范文子士燮,还有祁黄羊祁奚和韩献子韩厥。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对于致仕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他人致仕方面,白居易对年及而致仕者予以高度赞扬,对年未及而有意求退者予以劝阻,对年及而不致仕者予以批判.这既是对官场道德的坚决维护,也是心系朝廷和国家命运的表现.个人致仕方面,白居易先是主动乞闲,年及七十后主动悬车,捍卫了自身名节,体现出儒家士大夫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严于律己及对传统道德的严格遵守.在洛阳乞闲和致仕生活中,白居易始终保持恬淡通达、乐天知命的积极心态,这又是士大夫在入世时遇到困境、坎坷之后的智慧之举.  相似文献   

13.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退休年龄的界定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  相似文献   

14.
宋代吏部尚书致仕比例并不高,尤其是北宋后期,致仕比例仅有两成,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宋代吏部尚书致仕官品阶以从三品及以上为主,这是因为北宋前期吏部尚书为正三品的官阶,本身就很高,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为从二品的职事官,寄禄官阶也不太低,而且他们在担任吏部尚书之后往往还有升迁,因此宋代吏部尚书的致仕官品阶是比较高的。没有致仕的吏部尚书则以担任实职或者祠禄官而卒为主,其他遭贬谪、弃官不仕的比例很小。以实职卒于任上的吏部尚书往往是因为皇帝对其信任不允其致仕或者因疾病卒于任上;而以祠禄官卒则是吏部尚书一种较为委婉的引退方式,这对于官员的晚年生活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代致仕官员的俸禄待遇基本以半俸制为主,但也存在半俸制与全俸制并存的现象.致仕官员需持券历经诸州粮料院批勘后到州县仓领取俸禄,其俸禄以实物为主,现钱的比例较小.致仕俸禄作为致仕官员养老费用的稳定来源,对其晚年生活有着基本保障,使其能够安心从事文化创作,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但中下级官员的致仕俸禄与高级官员相差悬殊,生活往往无法自给.同时,实物折现,州县仓的储备不足,借减俸禄诸问题也对致仕官员,主要是中下级致仕官员的养老生活造成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退休史小考     
陶继文 《老友》2008,(2):66-66
古代称退休为致政。致仕、致事、致政这些词汇已经退化,在一般的词典里也不再收录了。致,古代含有归还之意。《礼记》载"七十致政"。意思是说到了七十岁就得把政事(权力)交还给君主。致仕,当然就是隐退了。又《礼记》云:"大夫七十而致事。"所以,致仕、致事、致政都是隐退、退休的意思。那么,从什么时候起将"退  相似文献   

17.
大唐西市收藏的"唐故衡王府长史致仕石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了正史中不见传载的石解一生的经历。墓志中,涉及了唐朝的鞫狱换推、任官避籍等,在具体层面上反映了唐朝尤其是唐后期制度的变通性。  相似文献   

18.
一.《刘讽都官致仕》诗作者考前人所著诗话甚多,内有不少名诗佳句,历代广为传诵,至今流传不息.但若论起诗作者来,却时有歧误,不可尽信,用时更需细加辨析。《刘讽都官致仕》诗即为一例。《刘讽都官致仕》诗已佚。宋无名氏《古今诗话》中有其诗句,并说作者是谢景山(名伯初),其文曰:(宋仁宗)嘉中,刘讽和官致仕,夫妇徙居赖山。谢景山有诗送云:“移家尚恐青山浅,隐几唯知白日长。”朱公绰诗云:“谏草焚来应见史,橐金散尽只留书”[1]宋阮阅《诗话总龟》中也有此则诗话:嘉林中,刘江都官,冈州人,方年六十三致仕,夫妇徙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把官职还给君王。如果官员年老体弱,也可主动申请退休,称为"乞骸骨",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从周朝起,"大夫七十而致仕"为后来各朝沿用。但明朝破了古制,文武官员六十致仕;至清,参将以下的武官退休年龄,调整到五十四岁至四十五,"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1.政治待遇古代官员退休后,依然享受相  相似文献   

20.
我国《合同法》首次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确立,对约束规范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诚实守信、规范运作有了法律依据。根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情况,对《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分析理解,提出完善缔约过失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