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现代女作家苏雪林在作品《棘心》、《绿天》以及晚年的自传《浮生九四——雪林回忆录》中表达了对母亲形象的歌颂和认同,无意中预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深层上却展现了现代知识女性的人生困境:在认同母亲的牺牲精神的同时不能及时舍弃母亲的软弱与保守,缺乏审母意识。  相似文献   

2.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其创作的《欲望号街车》中为我们塑造了没落南方贵族女性形象布兰奇和斯黛拉,描述了她们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各自是如何对人生进行选择,并如何走向毁灭的。通过对姐妹俩的比较分析,旨在探讨南方文化败落过程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西蒙娜.德.波伏瓦,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同时她还兼有存在主义作家、文学家的头衔。本文通过介绍其人生经历及重点分析其女权主义代表作《第二性》,对这位在众多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传奇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做一个认识。  相似文献   

4.
《温斯堡·俄亥俄》不仅反映了当时美国的部分中西部小城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向人们展示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女性观。通过对舍伍德·安德森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体系的分析,对其与女性交往的经历和对他的代表性小说《温斯堡·俄亥俄》中女性的心理及形象的分析,来剖析安德森的两种几乎自相抵触的女性观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一方面安德森承认新女性的崛起,承认她们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其作品《温斯堡·俄亥俄》中又极力否认新女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童话教母安吉拉·卡特因其对童话的改写而享誉世界文坛,其短篇小说《染血之室》是在改写法国童话大师夏尔·佩罗的《蓝胡子》的基础上创作的.通过文本分析,探讨《染血之室》中新女性"我"的诞生,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女性身体作为女性发声的新媒介,女性精神作为女性进步的新动力,女性话语作为女性自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框架中,救国、立国似乎是被不断边缘化的命题,"立人"才是其思想建构的逻辑基点。曹禺早期戏剧创作尤其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戏剧中的"立人"思想一直占据创作主导地位,这与他建国后的戏剧创作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对当今戏剧站在文化启蒙立场反思女性观,重新审视女性主义思潮,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是一个擅长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其毕生的创作,他的作品渗透着对女性的独特感觉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研究他的女性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人性作家复杂、矛盾的女性思想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波伏瓦在中国的接受史已近30多年,但关于波伏瓦与萨特的一些问题的论争仍然未止,这些论争甚至贯穿了波伏瓦在中国译介的整段历程。其中,董鼎山、黄忠晶和施依秀三位学者之间的一场论争就断断续续持续了10多年。三方各持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学者对波伏瓦的理解甚至误解。三位学者都认为自己才是把握了事物真相的人。通过梳理这段论争的过程,以及结合波伏瓦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念,我们会发现,其实关于波伏瓦与萨特之间关系的问题不关乎真相,而关乎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9.
波伏瓦的《第二性》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和接受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在此期间,《第二性》被翻译的次数达十次之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论著作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翻译和出版次数如此之多的不多见的案例之一。《第二性》译介和接受的三十多年里正是中国性别观念发生急剧变化的年代,作为中国女性解放的精神导师和精神源泉的波伏瓦以及她的《第二性》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反复介绍、翻译和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波伏瓦与中国性别话语之间的共生关系,进一步说,中国性别话语的发展转化实际上不断地为波伏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提供了新的语境。  相似文献   

10.
晏几道的《小山词》大多书写歌儿舞女的音容笑貌、深婉情思和人生际遇,这些女性原本是词人可以亲近的对象,可是词 人家道中落、辗转飘零的人生经历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使女性仅仅停留在他对往昔的追忆和留恋中。由于花与人类的文 化精神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因此晏几道便用花衬托或比喻女性的美好,以花联结自己对女性的记忆,既赋予了女性美深刻的 内涵,又展现了他和女性在叶底花间的情爱体验。所有的书写均由晏几道的视点出发,他将女性作为自身情感的载体,颠覆了 将歌女视为遣兴娱宾的工具、忽视女性主体经验的创作范式,赋予词作思想情感的超越性和艺术上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性别角逐中的女性——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王安忆的“三恋”、《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等作品中,可以考察出“性别意识”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及其小说创作的性别特征:1、性别游戏间倒错的女性位置;2、传统性爱中反叛的女性之躯;3、游离于政治与伦理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12.
1986年4月,法国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永远告别了她为之奋斗的人类世界,但她的思想与创作并未消失。长篇小说《人都是要死的》(1946)就是她的文学创作的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人都是要死的》如同萨特的《恶心》一样,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融汇了作家的哲学思想结晶与艺术创造的才华。波伏瓦正是用这部作品参加了战后对存在主义的大辩论,同萨特、加谬一起把存在主义文学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学浪潮,波及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王安忆的《长恨歌》置于女性文学视野,通过作品的故事、人物关系和人生景观,阐释其女性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工作着是美丽的》是一部融铸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寄寓着作者人生感慨与生活哲理的作品,是作者倾注了半生心血写就的“人生启示录”,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写知识女性心灵世界的独特创作心态与话语方式;二是重视自我内心倾诉的独特自传式写作方式;三是在“体制化”写作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独特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解读勃朗特三姐妹的代表作《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妮丝.格雷》,论述了三位女性作家不同的女权观。夏洛蒂宣扬的是男女平权思想,艾米莉向往的是女性霸权,安妮则倾向于女性游离于弱势群体之中。作为二元对立的人,惟有男女平权才有和谐,和谐给人生带来幸福,为家庭创造美满,美满幸福的家庭为和谐社会铺垫基石。  相似文献   

16.
班昭之《女诫》历来被人大加批驳,认为其是束缚女性的颈绳,把女性进一步推向苦难的边缘。然今日以历史的眼光,通过重新解读文本,分析班昭所处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对班昭的女性观将会有个较客观的认识。我们认为《女诫》是为反对外戚专权,专为宫廷贵族妇女而作的。  相似文献   

17.
儿童时期父爱缺失的情感创伤让张爱玲一生都在寻求弥补,仇父与恋父相反却又相成地贯穿她全部的创作和人生,一面是对父亲形象的丑化和贬抑,一面又在自我的情感世界中寻求父爱的伟岸和包容。张爱玲对父爱的追寻在贬抑母性却又表现母性中悖反而生。作为个体的女性,张爱玲在对父爱的谴责中理性而冷静地剖析着女性的命运悲剧,而又在父爱的追寻中,有意且自觉地彰显着女性的自省意识。她在追寻父爱的依靠,也在追求女性的独立,张爱玲用她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自我创作诠释了女性应有的社会姿态,其作品书写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表达浓墨重彩的重要结点。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小艾》以女性言说的文学立场叙述了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故事,作家以悲悯的心态描写了不同女性迥异的人生经历,从女性的角度探讨和追求特定时代作为人的女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樋口一叶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在她短暂的人生中,始终执著地关注着日本中下层女性的生存状况和人生悲剧,并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来进行小说创作,率先写出了女性的悲哀、辛酸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成为明治20年代日本女性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是女性新历史小说代表作之一,其创作具有受新历史主义和女性主义影响的印迹。《长恨歌》注重以女性的细腻情感表现日常生活历史的历史真实,注重边缘化历史的呈现,注重被男性权利话语遮蔽的女性真实生存状态的揭示。《长恨歌》以女性的性别视角、女性的生命个体体验为我们重塑了一部新的女性历史,丰富了历史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