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系列优良的作风。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形成的最重要历史时期。延安时期的党风建设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表现出了两个发展阶段的特征:从中共中央到达陕北至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酝酿时期;随后,到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大规模党风建设并取得伟大成功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保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作风,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防腐拒蚀,克服党内不正之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团结的方针,发扬民主作风,创造民主环境,坚持党性,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3.
铁人精神内涵非常丰富,本文主要谈谈如何实践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争做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当前,学习铁人精神,发扬党的作风,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之一。但近年来 ,批评与自我批评呈现疲软状态 ,其功能大大被削弱。本文从现状出发 ,揭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弱化的表现和原因 ,并提出强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我们党进行党的建设,永葆革命活力的基本武器。建党七十年来,特别是延安整风以后我们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发展壮大,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现阶段,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列宁在总结过去的革命政党,特别是第二国际的那些党在政治上灭亡的教训时指出:“过去一切灭亡了的革命政党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它们骄傲自大,不善于看到自己的力量的  相似文献   

6.
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无产阶级政党开展政治生活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遵循的基本法则,也是不断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节点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不仅是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整治“四风”问题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更是加强与提升党对全面深化改革控制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坚守与弘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价值理念与追求,就成为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和加强与提升党对全面深化改革控制力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党的作风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卓有成效的传统做法,作风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群众路线、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克己奉公、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抓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特点: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决心大;以上率下、领导带头,作表率;坚持原则、讲认真,动真格;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使长劲;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讲科学。  相似文献   

8.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延安整风的一条重要经验,又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之一,值此五十周年之际,回顾这一历史将大有益于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我们的事业更好地发展。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号召所有党员都必须在党内生活中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政治环境,以加强党的建设。全党抓党的建设的新局面已经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了深刻的阐述,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纲领。因此,必须用十七大精神引领党的作风建设,即从十七大精神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创新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一、从十七大精神的战略高度认识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是全党包括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生活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它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世界观在党的行动中的客观表现和形象反映。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历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党的…  相似文献   

10.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故此,约请专家就党的作风建设的历程、延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等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2.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3.
张维祥  段勇 《晋阳学刊》2007,42(2):37-41
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物化活动,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才能具体地实现出来.这样,人的自由本性又表现为人的自主活动特性和人的社会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人的自主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发展,人们在客观上提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要求.但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人的自由的,自由既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又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形成有自由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重新讨论休谟关于“是”与“应该”的问题 ,指明二者断裂的结构 ,进而阐释事实的复杂性 ,通过增加事实的价值负荷来填塞从事实到价值的鸿沟。在此基础上 ,重新理解真理以及真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呼吁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研究"重写现代性"的进程,是有着启蒙运动的先声意义的,其科学性内涵在于表现出了一种"回到起点"的思想自觉。鲁迅的"起点"思想意味着"回到鲁迅"的本质问题在于"回到自己",其价值不在于创造一种"目标"或"范本"的偶像意义,而在于具备一种"做梯子"或"踏脚"的启示意义。以鲁迅为起点,就是鲁迅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婉约词以明净朴素的语言和哀婉凄切的声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园圃中一枝独秀.婉约词中关于"断肠"销魂"主题更是深切地表达出词人或国破家亡,或感伤离别的情感.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婉约词关于"断肠"销魂"主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独特的基础的审美范畴。"文"与"质"的最初形态是各自独立的,"文"、"质"对举始于孔子。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文"与"质"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它们各自的多重含义,才能客观地认识它们在对举时的双重意义,同时也可避免对于文质概念理解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9.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20.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是社会各界关注较多的一个"热点"话题.走出困境的思路在于政府与农民社会关系机制的重构,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组建基层乡民社会的"中间组织",使之成为凝聚与表达农民自己利益的实体资源,;同时也借此实现"以社会制约权力",改变民众在与国家基层代理人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并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非规范性行为"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