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宋代诗学批评中,“鬼诗”“鬼语”成为常用术语。诗歌内容摹写幽冥世界、诗风凄艳幽冷且空幻飘逸、情感基调以悲为美是宋代文人对“鬼诗”基本内涵的确认。以“鬼”论诗强调诗境的清迈出尘、诗人的妙手灵心,多为正面评价。以“鬼”论诗的流行受宋代谈鬼的社会风尚及传统诗学神秘化思维的影响较大,也与宋人对李贺的阐释和接受有关。  相似文献   

2.
鬼的“人化”与人的“鬼化”——藏族社会活鬼文化探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活鬼是一种神秘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它兼有人和鬼的一些特性.在我国藏族地区,活鬼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辰八字不好,以及家庭遗传两个方面的原因.宗教界和民间社会各自形成了一套活鬼的辨识和矫治体系.从文化 发生学上分析,活鬼的形成主要经历了鬼的产生——驱鬼(人扮演鬼)——活鬼形成三个阶段.广泛存在于藏族地区的活鬼文化与其说是一种民俗现象,毋宁讲是一种文化建构,其文化隐喻在于:为现实中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社会关系的压力寻求一个“出气口”,将少数群体视作各类矛盾的“替罪羊”,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从而为社会矛盾提供一个常态化的舒缓、化解渠道.  相似文献   

3.
从词汇的消亡和新生、语义的发展、语法功能的演进三大方面考察了“鬼”字用法的发展情况。其中,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中探究了文化的发展对“鬼”词汇发展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了“鬼”的语义系列的演变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语法方面的演进。  相似文献   

4.
解读中西方的“鬼(Ghost)”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西方“鬼”的文字释义,寓意挖掘,价值评判,结合中西方文学中“鬼”的形象的探讨.人鬼关系的比较,揭示东西方“鬼”文学中的宗教情结,并透过中西方“鬼”的民俗和仪式的比较,探讨中西方“鬼”的异同,从而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一个法门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鬼”有本义和各种各样的引申义,是个贬义词,具有文化(宗教、迷信)、语体、形象等附加色彩。它在词语中常常出现在主语、宾语、状语的位置,也可以充当修饰语或被修饰的中心语,在言语交际时是凸显的信息焦点。“鬼”族词有指称某种形体、性格、习惯和嗜好的人,以及描写人的某些不良行为等表意功用。  相似文献   

6.
除了那些迷信传说或者灵异作品中出现的幽灵之外,“鬼”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专指人的行为,那些未必光明正大、未必坦然自若的举动和心计。  相似文献   

7.
“他者”的误读:《女勇士》中“鬼”的意象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中关于"鬼"的(ghost)描述是一大特色。关于"鬼"的文学意象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一些误读,认为"鬼"的描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丑化。本文试图重新解读,说明"鬼"是美国华裔对于母语文化的疏离,汤亭亭在作品中反复运用"鬼"这一意象也是华裔美国人抗争不公平待遇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中的“ ”、“ ”被学者们释为“鬼”,“田”用来指称殷先公“上甲”。将它们与相关字形作比较,从字形学、音韵学等方面加以论证,以为“ ”字为人戴盔之形,在甲骨文中表示“鬼方”,“鬼方,,或是有戴盔习俗乏远古部族:“ ”本有敬畏之义:“田”即“ ”、“ ”上部分所从,为“盔”字源词书写形式,在“ ”、“ ”字形中有表音功能。文献中的“上甲”可能是“上微”之讹。  相似文献   

9.
晋北一带保留着古老的殷商习俗,崇尚鬼神,"鬼"一词在人们日常会话中使用频率很高。"鬼"可以放在人的名字、称谓前,也可以和其他一些名词形成固定搭配,表示人机灵狡黠;还可以作动词的宾语,多表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后缀多构成詈词。  相似文献   

10.
以《说文解字》中鬼类词语作为考察对象,从释义元语言的角度对其进行文化审视,发现鬼是华夏初民面临生存危机时经过精心思索塑造而成的一个经典意象,阐释了人们从疼痛不适(生理感官)到恐惧不安(心理情感)后祈求灵魂安宁(宗教信仰)的语义脉络,见证了华夏民族由粗朴质野走向精深玄奥的文明旅程,寄寓着上古人们昭祖扬祢,克绍箕裘的精神内涵与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1.
离魂故事在古中国代小说、戏剧中,屡见不鲜,已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隐含着丰富深邃的审美文化意蕴.离魂故事植根于古老的灵魂信仰,产生于对桎梏人性人情的封建婚姻礼法的叛逆,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男性的文化心理;而离魂故事所具有的哀婉、缠绵的浪漫色彩,也是其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郝岚 《东方论坛》2004,(1):72-77
哈葛德的冒险与神怪小说是林译小说中数量较多、影响较大的作品,正是这些通俗小说成为中国新小说的效法对象.林纾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序跋实现了译者对原本的干预,忽略了西方冒险与神怪小说中的个人主义因素,特别突出中国传统中所缺乏的"贼性"与"盗气",将西方人炫耀种族优势的小说作为抵抗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武器.但正是这一点.凸现了他意欲在屈从于西方话语之后获取攻击帝国主义力量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刘惔是东晋清谈的领袖,但并不像有的学者断定的那样只是一个清谈家.刘惔的清谈是其进入仕途的途径,刘惔实际上和干宝一样,都是谨守礼法,维护皇室威权,勇于自任的.作为学贯儒道的清谈宗主,刘惔不仅读懂《搜神记》鬼神世界所贯穿的孝、德、仁、礼的儒家观念,而且面对着建武中的时政格局,刘惔洞察干宝欲借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以见吉凶、察时变,明国家政治得失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4.
神怪小说中鬼魂与山岳的关联主要表现在鬼魂以山陵丘壑为活动场所、新死之鬼魂归依于山、山神或居山之神治鬼等三个方面,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明显是受到了传统的葬山习俗、灵魂归山观念以及山神或居山之神治鬼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徘徊的幽灵     
《21世纪》2009,(8):29-29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这是翻开《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无论是作为政论文,还是散文,如此大气恢宏的开篇和尖锐犀利的文字,如落在盘中的玉珠,掷地作金石声。  相似文献   

16.
烟花巷中的冤魂--贾迎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一直认为,<红楼梦@好了歌注>中"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暗示的是贾巧姐未来的命运.本文从分析小说文本入手,得出新的结论流落烟花巷者,不可能是贾巧姐,只能是被丑闻淹没的贾迎春.  相似文献   

17.
《鬼谷子》谋略思想及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鬼谷子》是先秦时期很有特色的一部学术著作。由于秦汉以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属于非主流文化,因而使其学术价值湮没不彰。文章从《鬼谷子》谋略思维的根据、原则和方式,谋略主体的素质和修养,论证了其学术价值,同时指出了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释教节日盂兰盆会古印度本无,是中国汉传佛教徒据《佛说盂兰盆经》而建成的"救拔父母"度七世父母的一种法会,在中国本土文化冲击下,深受儒、道、俗的影响,孟兰盆会由庄重肃穆的佛教行仪日益演变成中国的一大民间节日.由"斋僧"到"荐亡",由寺院到民间,在其民俗化进程中传载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鬼文化包括鬼俗、鬼魂观念、鬼魂巫术等子系统,鬼文化对《牡丹亭》情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冥婚风俗是人鬼恋故事原型形成的基础,鬼魂及地狱观念是“梦”、“魂游”、“冥判”等情节单元形成的基础,画像巫术、姓名巫术等通魂巫术对于“玩真”、“叫画”情节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