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丕贤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0-11
波普尔在其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 ,借助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指出了社会的未来无法预言 ,提出了“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辩证地认识波普尔的这一理论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惟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Z2):225-227
社会历史同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波普尔提出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虽然有某些有意义之处,但他在理论上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了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完全否定了社会规律的存在和预测社会历史的可能性,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之中. 相似文献
3.
探析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的主要论点 ,结合当前现实剖析其合理因素 ,并对“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历史规律和趋势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国家集权主义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哲学中 ,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波普尔认为 ,社会历史不存在客观发展规律。波普尔试图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差异性 ,社会现象非重复性、人为性特点入手来否定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 ,这是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规律性。波普尔把科学知识视为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颠倒了社会实践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波普尔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的错误根源在于它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之上的历史决定论。它不是机械的,而是辩证的。它既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也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本质内涵和主要特点,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批判地看待各种历史非决定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温顺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152-157
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进行了误读并对其提出指责,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否认历史必然性。本文从反驳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出发,梳理了历史上的历史决定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同时客观地承认了波普尔批判的积极启发意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进行新的阐释,展示其历史、能动、辩证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历史决定论有四个矛盾问题不可回避: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关系问题、认识与被认识之间的“俄狄浦斯效应”问题、历史多层次交错运动与历史规律线式制约性问题、“可能性空间”说的横向制约机制与历史规律历时态运动问题.这四个矛盾问题揭示出历史决定论研究存在深层上的瓶颈.历史规律要探索新的进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历史运动以偶然性为表现形式;二是主观揭示出来的历史规律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是客观自在历史规律所支配的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三是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生成新历史的唯一理由. 相似文献
8.
卢德友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5
波普尔对各种历史决定论所做的批评,有着先在性的方法论因由。在波普尔看似严谨的论证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可被“证伪”之处。深入到波普尔论证的方法与过程之中,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及其导致的反历史决定论观点,进而重申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易杰雄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1-26
作为批判理性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波普尔,其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的历史决定论上。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驳斥,即他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想从总体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但他的这些错误思想在世界上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人们中间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我认为这首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有关;其次与他批判的特点有关——用貌似纯科学的方法作纯学术的批判;三是其批判锋芒所指虽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主要是指17—18世纪历史决定论,特别是指被教条化、庸俗化和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更深层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在实践中运用辩证逻辑概括出来的,而波普尔的批判主要运用的是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的逻辑和方法是人们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何锦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6):42-46
文化与法律存在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文化是制度建构的约束性条件,法律也具有鲜明的能动性价值和本体论地位。当前的反文化立法主义者从文化决定论或文化宿命论中寻找其理论依据,重蹈了历史的覆辙而不自知。我们应以对法律与文化交互关系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摒弃机械主义的文化决定论,并注重预防立法者的过度自信和恣意妄为,扎实、稳妥而有效地推进文化领域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1.
帅国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9-24
本文针对卡尔·波普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提出的整体主义、渐进方法和社会发展规律等观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批评,指出波普在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与责难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家贵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3):36-43
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这是近二十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客体方面来理解,而忽视了从主体、从人的活动方面来简释。只有从共时态的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中把握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才能避免把社会历史规律绝对化、简单化和偶像化,才能理解社会历史规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决定论的思想由来已久,它有三种基本类型:机械历史决定论,唯心历史决定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在这些决定论思想中,唯有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是科学的,他扬弃了外推的直线思维和内生的循环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来把握人类历史,因而发现了人与历史基子人的生产实践而相互生成的性质。这就意味着一种全新历史现的孕育诞生,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历史决定论,且其中已经内含着主体选择的因素,是历史规律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郭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37-41
卡尔·波普的《历史主义贫困论》阐发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 ,即对历史决定论展开了批驳 ,其观点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构成了最大的诘难。反思其思想 ,使我们认识到 :(一 )导致波普得出历史非决定论错误观点的制约因素 ;(二 )把握它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根本分歧之处。从而达到合理理解和认识社会历史规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刘曙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2):22-27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根本不同于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它是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是单义决定论的线性相互作用与或然决定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 是客体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客体的双向运动来理解和把握它。 相似文献
16.
谢江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14-17
波普认为,不存在历史规律,只存在对历史的各种解释,历史解释不具备客观性,历史规律说只是神学史观的现代翻版。历史规律说与一元论真理观的密切相关,并可能因此而演变成一种专制主义的理论。波普对历史规律说的批评有其合理之处,但波普的历史解释说最终陷入了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7.
马捷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6):14-18
历史非决定论是指否认历史发展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主要有:其一,意识形态的偏见;其二,对规律的诠释狭隘化;其三,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绝对化;其四,混淆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卢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善能否战胜恶的问题可以转述为人类道德是否进步的问题,进而与历史决定论问题相关联。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善战胜恶的历史必然性。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人们的现实选择和现实努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何蔚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0):131-133
历史决定论还是非决定论 ,这是学术史上聚讼已久的公案。即使在唯物史观创立以来的一个半世纪里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仍不免成为众矢之的 ,对它的批判、诘难与攻击亦从未间断。但事实上 ,这些批判与攻击几乎都建立在误解、偏见甚至臆想基础之上。它们不仅没有正确理解唯物史观 ,反而通过人为曲解将其退化到旧唯物主义、旧本体论的水平。拙劣地将以“实践之外没有历史”为核心原则的马克思历史决定论丑化为宿命论、独断论。澄清误解、回击非难 ,揭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基础内涵与当代意义 ,这是本文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20.
商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5):20-24
早年马克思从抽象的价值尺度考察历史,形成了精神的历史决定论,中年马克思从客观的历史尺度考察历史,形成了经济的历史决定论,晚年马克思从总体性价值尺度考察历史,形成了唯物辩证的历史决定论。随着历史研究视角的不断转换,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具有了能动辩证的理论内涵,从而超越了经济的历史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的两极对立,实现了历史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