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清代词学中兴,边塞词的创作较前大有推进,其成就斐然可观。此文按前期、中叶、后期三个历史阶段逐次论述了清代边塞词的变化发展,充分显示出其词人之众与创作之盛;同时,又从作家队伍、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简要评析了清代边塞词的鲜明特色、杰出成就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之一,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王国维更赞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早期的纳兰研究多关注其感伤抒情的词作,而他的边塞词作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数量上超越前人.纵观其边塞词,我们会发现他的边塞词在立意、取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边塞词既有沉郁豪放之气,又有凄婉迷离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国文学诗词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的边塞词既延续了前代的边塞题材,又在情感取向、抒情方式以及词体风格上有很大的创新.作为第一个大量创作边塞词的人,他把词从狭窄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清代词的题材视野.时代、人生经历、个人气质以及诗词同位的词学观共同决定了他的边塞词是传统边塞词和婉约词的结合体.归类分析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并将其边塞词与前代边塞作品进行系统的比较,对明确其边塞词在清代词史以及整个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纳兰容若边塞词在词史上是独特的存在,塞外风物与闺中情愫的巧妙结合,边塞题材与婉约词性的完美统一,显示了纳兰容若卓绝的艺术个性。这源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情的特殊体认。纳兰对情的体认和表述,受晚明重情、任情的文学观念的影响,词中在乎的是情的充分表达,而不注重边塞景物的猎奇性描写。纳兰词把闺情的叙写置于边塞词的核心,把边塞景物作为情感表现的背景,从而在传统的边塞词领域开拓出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5.
宋仁宗时期,词的创作从题材上讲,在承袭传统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些全新的变化,诸如将羁旅抒怀、边塞、悼亡等内容引入词中,祝颂投献、贺寿、题咏都市和节序等太平词的大量出现,咏物词在艺术上的逐步完善,等等,都表明词之题材已注入新的质素,这些新题材词的大量出现,是词人主观努力和词体自身演进的共同结果,表明了词体功能的新开发和时人词体观念的改变,也是仁宗词坛颇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其文学创作深受宋夏战争的影响,并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以诗文记吏,再现战争场面;其二是以边塞生活入词,首创豪放词风,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其作品使我化进一步认识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闺秀词话>是一部收录宋至清代尤其是清代女词人生平与词创作的作品.除了少数几篇涉及宋、明女词人外,所收录的超过4/5都是清代女词人,因此,可视为"清代闺秀词话".<闺秀词话>反映了清代闺秀词春色满园、冠绝千古的盛况,对研究清代闺秀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价值主要在三方面:一、地域文学、家族文学价值;二、清代女性词史价值;三、清代女性对词境的开拓立异.  相似文献   

8.
"淮海"在历史不同时期有着一定的疆域变迁,根据阮元《淮海英灵集》所归纳出的"十二邑"之范围,可以将清代的淮海地区限定于扬州府八邑以及通州四邑。淮海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凭借着"地相邻,情相亲""习相近,学相同""人相联,吟相和"等区域人文特征,以扬州府城为中心,以泰州、通州等其他各邑为辅翼,在清代形成了持久稳定的文学圈。淮海文学圈以漭瀁阔大的水域特色,朴质精实的通壤文化以及弘文尚武的雄杰之气卓然特立。自清初至近代,这一地域的诗人一直保持着持久的活跃度,创作成果丰硕,《淮海英灵集》等总集呈现的清代淮海诗学谱系值得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9.
宋征璧为宋征舆从兄,号为"大宋",宋征舆则称"小宋"。他们是明末清初云间词派词学活动的最早组织与核心主持人,是云间词派词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也是云间词派创作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由于陈子龙崇高的历史地位,广泛而深远的文学影响,以及大小宋名节有亏,清代与此后的诸多词论家多淡化或不提大小宋的重要词学贡献,而将陈子龙视为云间词派的开派宗主。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的研究包括文学创作史和文学接受史两方面.对文学接受活动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把握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过程.而对清代词坛而言.唐宋词选本深刻地影响了清代词学的走向,故本文以<绝妙好词>在清代的接受状况为个案,考察其在清代的接受和传播情况.<绝妙好词>重行于世当是在1678-1684年之间,其在清代接受活动的对象主体主要是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正是在对前代词学的接受吸取中,清代词家逐渐完善了自己的词学理论,清代成为一个词学空前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