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选用1985-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人口增量结构分解并分析各部分年度发展趋势,得到如下结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因市镇的新建、扩建以及城市地域的重新划分而增加的城市人口年均占城市人口总增量近40%,高于自然增长和城乡迁移占比,导致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及后续发展困难;自2005年之后,城市人口增长构成逐渐趋向合理,新增城镇人口和农村城镇净迁入人口规模趋稳,城乡迁移则构成了城市人口增量的主要部分,其中农村人口的非户籍城乡迁移所占比例呈趋增态势,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转向市场导向的以城乡人口迁移为主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二元结构的城乡迁移模型,对中国政府主导型的城乡迁移问题进行了解释。既有的研究多基于市场化机制来考虑人口的城乡迁移,而中国的人口迁移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导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对城市公共服务提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进而影响了人口城市化。双元财政体制下,地方财政能力的不足,造成了城市化的滞后以及虚假城市化。推进财政体制的改革,增强地方财政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对于推进中国城市化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城人口迁移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的迁移倾向远大于老年人口,我国乡-城人口迁移从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流动。乡-城人口迁移会对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及老龄化演进产生较大影响,其影响既包括农村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也包括农村青壮年迁移人口生育率变动而产生的影响。那么,基于农村迁移人口生育率变动的分析,则是揭示乡-城人口迁移下的农村老龄化演进机理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4.
梳理历史的脉络,人口在区域和城乡间的流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变革,既是改革进程和工业发展史,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理解人口迁移的内在需求和迁移规律,对于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实现社会与经济的联动发展意义重大.传统观点认为城市化初期收入差距扩大,随着城市化发展收入差距会缩小.文章运用197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迁移进行流量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是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和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导致了人口在城乡区域间的单向流动,即贫困地区流向富裕地区,农村流向城市,但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人口迁移增速趋缓,呈倒U型关系,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将影响城市化进程.从区域看,中西部城乡收入差距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显著,而东部地区并不显著,这与中国人口迁移主要由中西部流向东部的事实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影响着农村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在老龄化高峰和死亡率高峰到来时导致农村人口负增长。农村人口负增长将改变城乡人口比例、提高人口城市化率。人口城市化方式将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逐渐转变为农村人口死亡减少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方式。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解放后海南城乡人口变化的特征,探讨了海南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变化的规律,提出了10年(2001-2010年)中海南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的速度要求,并分析了实现海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殊困难。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我国的户籍制度、农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城市用工制度、教育制度六个层面,探讨了各种制度对农村人口城乡迁移的阻碍作用。作者认为,要想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永久性迁移,必须构建一整套相应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8.
人口城市化是农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我国城市化水平各地区差异很大。本文通过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水平的数据分析,研究了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我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只能走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社会变迁过程中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游牧人口、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比例发生根本性改变。现代化的推进使伊朗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强,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出现快速城市化的现象。但是人口的流动加剧了伊朗城乡间和地区间的不平衡,最终伊朗社会呈现出现代城市和落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人口机械变动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也叫人口迁移。依据迁移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短期人口迁移、长期人口迁移乃至永久性的人口迁移;从空间上看,有城市内部人口迁移、城市之间人口迁移、乡村间人口迁移和城乡人口迁移;按迁移者是否越出国界可以划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依照迁移目的和动机又可以分为谋生求职型迁移、求学型迁移、家庭团聚型迁移等;另外,根据社会组织情况还可以分为有组织的迁移和自发性的迁移,等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2.
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住户收支调查数据"数据库,通过回归分解技术探讨了在控制年龄、性别、地区、受教育程度、行业等变量的前提下,劳动力人口流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忽视劳动力人口流动因素,将高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低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夸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造成"推动城镇化就可以显著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误判。分析表明,要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更应该把眼光放在如何缩小受教育度差异、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等相关措施上。  相似文献   

13.
借助于人口集中指数、K信息量指数和城市化度等指标 ,对西部地区 1982— 2 0 0 0年间的人口分布和收入分布变化与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与人口的地域分布呈现反向变化 ,与人口的经济分布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而且 ,通过分析西部地区 15年间的城市化度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数据发现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大程度上是受到相对城乡收入差距而非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据此本文提出了通过保持适度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比在 2 .75至 3.75之间 )来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等方面看,中国乡城劳动力迁移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由于中国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城市化水平依然很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很巨大。中国劳动力乡城迁移远未完成,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现代性的复杂变迁,户口价值在城乡之间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城乡户口价值存在明显的层级差异,呈现出大城市、中小城市、建制镇、农村依次递减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户口价值不断上升。最终,在农村户口封闭化、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乡城流动合法化的社会体验之下,农民工构建了农村户口比中小城镇户口更值钱的理性认知。由此,新型城镇化应尊重农民工的生存理性诉求,以常住人口城镇化为中心目标,适当弱化户籍城镇化率的重要性,建立城乡之间可进可退的户口迁移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口进城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流动的无序性,给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农村人口无序流动给农村发展所带来的隐患主要有:“失血般”的人口外流;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流失;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养老问题愈加严峻;农村男子往往成为婚姻挤压的牺牲品.农村人口无序流动给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主要有:城市贫民数量增多;城市住房愈加短缺;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对城市治安管理带来挑战;加重了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对城市教育资源带来冲击.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农村人口有序流动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7.
依据人口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对1985—2009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其对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来证实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并简述其后果,以期这一现象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多区域人口发展方程进行人口预测的乡-城转移人口模式和转移率的处理问题,提出了一个总和乡-城人口转移率的概念与方法,并利用该人口预测方法对我国乡-城转移人口的规模和结构进行预测分析.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2000-2020年内每年的乡-城转移人口为1500万左右,其中将有70%-80%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加剧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持续不断地涌入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缺乏“顶层设计”, 法律制度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体制不健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两种身份在利益上的严重不平等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去考虑: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提供硬性的制度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市民化的经费投入,努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0.
人口流动与迁移对城市收入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与迁移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突出,尽管从长期看,人口流动与迁移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城市化发展,但从短期看则加剧了城市收入分配的分化,甚至使城市贫困问题更加严重.为此,应建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综合公共政策体系,将流动人口问题纳入政策关注范畴,将城市公共福利水平作为考量政府执政能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