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03,24(4):55-61
与有的思想家把“思想”视为头脑中的冥想不同,苏格拉底与孔子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的思想成为他们人生的“脚本”,他们集“编、导、演”三位于一体,不仅以审美的方式追寻人之为人的美,而且以审美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独特的“人”的艺术形象。这种对人自身之美的塑造,是怀着一个艺术的目的,以追寻中的人之美为尺度,将现实的人生改造成艺术的人生,将普通的常人提升为独特的艺术品,从而使他们的人生具有了永久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关于“美”这一概念,先秦诸子一般地都是与“善”这一概念混同起来使用的,但也已经意识到二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如孔子就曾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可见在孔子看来,“尽美”的可以是“尽善”的,但并不一定都是“尽善”的,反之亦然。这也就是说“美”应当是一个既与“善”相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但是“美”究竟与“善”有何区别,孔子以及先秦时代的其他诸子都没有给以具体说明。这种情况,到了汉代也还是如此。如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曾用虞舜、文武之事来说明孔子上述对于《韶》和《武》的“美”与“善”的看法,这意味着他同意孔子对于“美”与“善”的观点,但也没有说明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一般地是把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使用的。  相似文献   

3.
多元统一 中和至美──谈孔子的审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学术界一直把“思无邪”作为孔子的审美标准,其实,全面、准确地考究孔子的审美标准,应是“中和之美”。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尚中”、“尚和”的思想,提出了“中庸”的原则。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拓展,这成为他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中庸之美在美学上就是中和之美,不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均如此。孔子的中和之美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美学观,到底是怎样的,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我是不大同意把孔子的美学观完全说成是“约之以礼”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总觉得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根据,不大令人信服。我想就孔子“仁为美”说,对他的美学观做一个考察。一孔子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在《论语》里。《论语》是一部孔子和他的弟子谈话记录,主要讲的是政治、道德和哲学方面的问题,讲美学问题的不多。据考察,提到“美”这个词的,大约十几处,接近给“美”这个概念下定义,算作美学命题的,只有“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和“里仁为美”(《里仁》)。  相似文献   

5.
<正> 一、孔子的审美理想是美的人生境界关于孔子的审美理想,有关文章和著作论述颇多。不过,假如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大多数论者还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的理解上,仅仅抓住孔子明确提到“美”字的地方进行探讨。事实上,孔子对“美”字的使用很不统一,内涵也很不固定。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论语》均只注篇名),“里仁为美”(《里仁》),以及《尧日》篇提到的“五美”等等,这些“美”字的含义大体上相当于“善”。  相似文献   

6.
余璐 《南方论刊》2009,(2):108-109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主张代表艺术范畴的“美”和代表道德范畴的“善”的结合,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启示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特别关注学生的资质和个性差异;“喷启悱发”的思想启示我们要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音乐教学同样需要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达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重表现、重美中求真的传统 ,且深受孔子中庸美学的影响 ;他强调善 ,主张“以善为美” ;他崇尚自然纯真、原始野性的生命形式 ;他重视艺术形式美 ,重视艺术风格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美”。以“丑”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异化,不足以撼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依据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呈现为“艺术题材的美”与“艺术创造的美”。“艺术题材的美”参与了艺术作品美的构成,但由于艺术媒介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不同,故造型艺术反映丑的题材受到更多的限制,作为观念艺术的文学在反映丑的题材时可以有更大的范围。真正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决定艺术作品所以美的关键是“艺术创造的美”。这种美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艺术形象的逼真美,二是艺术形象的主观美,三是艺术媒介的形式美。艺术创造的美使美的艺术在反映现实题材时获得了不受美丑严格束缚的广阔空间,艺术作品既可以因美丽地描写了美的现实题材而美上加美,也可以因美丽地描绘了丑陋的题材而化丑为美、丑中有美。  相似文献   

9.
杜纯梓 《云梦学刊》2001,22(6):50-51
孔子“诗三百思无邪说”,后世大儒及其从者皆以经学解读《诗经》,故有美刺之说、邪正之辨、主次之别。其实孔子是站在仁政的立场,以王道与人性的观点甄选和评价《诗经》的。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美学在对中国美学的价值取舍中 ,一些学者因老庄美学涉及到审美的模糊性和超越性问题 ,往往容易将老庄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来看待 1,从而无形中忽略了“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 ,也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结构 ,不可有所取舍和偏废。而孔子美学因涉及到“仁”、“温柔敦厚”以及“美善统一”等问题 ,至少在美的本质、中国美学的风格、人的现实性努力境界等方面 ,依然对当代美学建构多有启示。应该说 ,孔子的“我欲仁 ,斯仁至矣”2 ,“泛爱众而亲仁”,“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3 ,基本能概括出孔子以“仁”为美的理想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文化属于伦理型,人际关系受到格外关注,这种关系离开交往便无从建立,而艺术恰恰可充任交往手段。因此,早在先秦时期便形成了“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类的观念。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艺术理论,自然尤为重视艺术与交往的联系。被誉为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的“诗言志”,正渊源于以诗为交往手段的社交活动;至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毛诗序》的“径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相似文献   

12.
朱熹是孔子之后集理学大成的思想家,也是继孔子编辑六经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儒学编辑家,一生编辑、刊刻、传播了大量儒家经典。其编辑的儒家经典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深远。作为编辑家,朱熹将“止于至善”的编辑审美追求贯穿于其编辑活动的全过程,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明道”是其选题内容美所要达到的目的,“至善”是其内容编校美追求的目标,同时在书籍形式上追求版面编排的和谐美、字体写刻的神韵美、插图形象的直观美、封面设计的雅致美。朱熹通过编辑儒家经典以书传道,最终完美地建构起集大成的理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学说充满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精神和承担责任的忧患意识,并以此奠定了后期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色。但是,孔子虽然关注于“用世”,却并未忽视“立人”,“用世”和“立人”是他的学说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旦我们开始注意孔子“立人”的这一方面,便会发现他对于人并非只做道德的限定。相反,由于孔子用心于人的自由发展,由于孔子本人就是音乐艺术家,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艺术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他的思想与人生另有富于艺术精神的侧面。孔子的这种艺术精神,汉儒、宋儒都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4.
对于孔子的审美思想,学界长期以来的主流看法是认为孔子追求一种美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境界,代表性的观点均不离审美与政治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艺术与道德统一等。这类观点多从对美、善的现代性理解入手,不仅具有概念的先在规定,背后可能还具有方法论上的某种预设,未必能真正反映孔子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孔子审美思想的重心所在。虽然孔子并不否认有脱离善的美独立存在,但他一生关注的重心始终是善而不是美,只有在对善进行求索的过程中,美才在孔子思想中作为问题凸显出来。因此,以美善统一来理解孔子的审美思想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审美境界之谈亦有过度引申之嫌,我们应当回到历史语境、还原孔子真实,采用寓美于善的视角和方式,重新对孔子的审美思想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5.
在治国思想方面 ,孔子提出了德治思想。孔子认为 ,为政之方主要是进行道德教化 ,要正己正人。实行德治 ,必须提倡“仁”的思想 ,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至的德性。孔子主张实行德治 ,反对单纯的刑罚。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美学中的真是合规律性,那末,美学中的善便是合目的性,便是对于审美对象功利价值的肯定。自古至今,谈论美总是离不开善,孔子说:“里仁为美。”(《里仁篇》)这里的美是和善同义的。他还提出“尊五美,屏四恶”,何谓五美?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的五美也是和善同义的。孟子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他的名言“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章》)便是适例,充实是充实人的品德,“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也就是说,美与善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 :1 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 ,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 2 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 ,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 3 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 ,肯定艺术 ;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 ,否定艺术。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 ,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 ,他们的思想在致思路径、理论形态及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具体、鲜活的个体,孔子的整体生命存在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人格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夫子大气象,是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风采,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孔子人格美可借用我国古代文论中两个特有的美学范畴来概括,即“风”和“骨”。“风”偏重于感情的飘逸和真挚,实为“风清意爽”;“骨”偏重于意志的端正和遒劲,实为“刚健道劲”。两者俱备,即为“风清骨峻”。孔子合而有之,终而遍体光华,如鸾如凤,成为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个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独特文化人格存在。它所透露出来的美感染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相似文献   

19.
王向辉 《晋阳学刊》2011,(5):144-145
在文艺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区分美和善概念的是孔子。在孔子文艺思想中,不但美和善的概念使用有严格的界限,更重要的是他对于美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感性的描述,肯定了美独立存在的价值,并且在新的意义上把美和善统一起来,创造出“尽善尽美”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20.
“趣味”是梁启超用以界定艺术审美特性及其功能价值的范畴。梁启超指出。艺术是一种基于“情”与“美”的独特的自主性审美活动,它以情感性打动人心,以审美性愉悦人心,从而有益于人生,并与社会发生微妙联系。通过“趣味”范畴,达成艺术本质论与艺术价值论的合一,并在“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之间求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