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宋时代,中朝、中日经济文化方面的友好往来日益加强,我国沿海许多口岸遂成为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要地。九世纪中叶以来,在今山东、江苏沿海诸县设有许多“新罗坊”,是新罗(朝鲜古国,九世纪衰落)侨民聚居之地。新罗商人的船只来往于今山东、江苏沿海之间,并常常航行到日本。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县)就是当时全国著名的贸易港口之一。板桥镇春秋时为古介国,隋开皇十六年置胶西县,属密州。唐武德六年划入高密,其地易名为板桥镇。宋哲宗元祐三年,复置胶西县,兼领临海军使,仍属密州。元至元年间于胶西县置胶州,隶益都路,领胶西、即墨、高密三县。明朝省胶西入胶州,属青州府,后改隶莱州府,领高密,即墨二县。清代因之。  相似文献   

2.
<正> 巢湖是我省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早已闻名中外,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注视。湖面辽阔,《玉海引群》称巢湖周围五百里,而《太平寰宇记》云四百里之余。湖水容积,据安徽省水利局水文站记载,在十三米以上者约有八百二十五万平方米。这个湖不仪水源充足,常年流淌,对建立巢湖流域粮食基地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南北水运的重要通道,当今又发展成之为很好的游览胜地,巢湖的经济地位越来  相似文献   

3.
嚈哒人为大月氏人的后裔,语言属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最初居住在鄂尔多斯一带,战国末年主部徒居河西走廊。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西徙至伊犁河流域。后徙居阿姆河以北地区并向阿姆河以南发展。自5世纪后半叶开始为中亚霸主,其一支东进塔里木盆地,为当地的统治族群。自6世纪上半叶开始,沦为前突厥汗国的附庸。塞北嚈哒至晚自6世纪上半叶便开始了突厥化的进程,自8世纪末开始成为回鹘汗国的统治族群。维吾尔、裕固、乌孜别克等诸多现代民族中都融有嚈哒人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以官方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相互印证,追溯北宋熙宁间向朝廷"纳土献册"的"梅山峒酋苏氏"源流与导致其族属演变的历史诸因,确定"梅山文化"这一特定历史性地域文化的主要创造和传承主体,是至今仍有部分生息在古梅山峒区,并仍在"汉化"的、以"梅山苏氏"为首的23姓土著族群后裔,他们与当代西南苗瑶诸族有共同的祖源;"汉化"进程中的"梅山文化",是当代湖湘文化的祖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生急剧变动的时代,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和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在这幅历史的画圈中,太湖地区的广大渔民用自己的鲜血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图景。在清军占领江南、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年代里,太湖地区的渔民在其杰出的领袖赤脚张三的领导下,联合汉族地主武装,坚决反抗清军对水乡人民的野蛮屠杀和掠夺;抗清斗争失败后,赤脚张三继续率领渔民起义队伍,出没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之中,坚持斗争达十七年之久。可是,在以往的历史文献中,对这支曾经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渔民起义队伍,却很少记载,即使偶尔提及,也竭尽污蔑之能事。建国以后,我国史学界虽然已开始注意到赤脚张三的起义史迹,在部分通史和一些明清史的著作中有所论述,但由于历史记载零星寥落,大都语焉不详。因此很有必要把散见于方志、邑乘和笔记、杂著中的有关史料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整理,以供学术界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明史》刘文炳传载,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1606——1645)所率农民军攻克北京后,新乐侯刘文炳及其二弟左都督刘文耀(?——1644)投井自杀,其母、妹、妻妾等登楼自缢死,并由“家人共焚楼”,“阖门死者四十二人”。诚然,刘文炳等不过是腐朽的明王朝的殉葬品而已,但一家老幼顷刻间有四十二人一命呜呼,不能不是明清之交政治舞台上一幕惊心动魄的惨剧。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7.
韩霖同朱之俊、傅山是明末清初山西读书人中三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曾刊发了《明末韩霖史迹钩沉》一文,作者对韩霖的一生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一篇研究韩霖乃至明末山西文化的重要文章。但由于韩霖资料十分零散,一些海外的资料也不易为国内学者接触到,因此,笔者借在美国耶鲁大学留学之际,就所搜集掌握的资料,对前文略作补遗,重点补充韩霖的宗教和文化艺术活动,以及韩霖在同傅山交往中对他可能产生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帝史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生于寿丘(或曰青邱),而寿丘、青邱均应在古长沙国,因为第一,天上的寿星、青邱星对应地上的长沙国;第二,黄帝的祖先、正妃、嫡系子孙均生活在湖南。黄帝主要活动在北方,与抗荤粥和战蚩尤有关。黄帝杀蚩尤后在今洞庭湖一带即位,代神农氏,死后葬洞庭湖边的黄陵,其后裔青阳仍都长沙。  相似文献   

9.
晋渠钩沉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也有着发达的水利史。早在两千年前,《史记》、《汉书》关于古代劳动人民凿渠通漕、引水灌溉的记载已经很多。然而,关于渡槽工程的记载,却寥若晨星。唐代山西的晋渠渡槽,可谓其中之佼佼者。晋渠,为唐代名将李勣(徐懋功)所主持建造,是一项规模较大的引晋跨汾工程。其工程直接造福于人民,给古晋阳带来不少的益处。只是由于它当时受益地域有限,又年代久远,现在很少被人知道。但是,古人对此多有记载,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10.
李明睿钩沉     
本文追索了李明睿一生 ,把这位颇有作为的诗人、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从历史烟尘的掩埋中挖掘出来 ,以供明末清初相关文史研究者参酌  相似文献   

11.
历史钩沉     
常州师范教育走过了百年的历史,值此常州师范教育百年庆典之际,本刊编辑部特意在珍贵的史料中采集了一组与常州师范相关的信息,并编辑之,以享读者。  相似文献   

12.
战地钩沉     
壬戌春,作《白云深处》卷,题跋云:“生于九山怀抱之中,长于万民苦难之世。随抗日烽烟,曾历浙南山水,苏北平原,江淮河泽,齐鲁峪崮。神州造化之美,激发爱国之忱。及至五星照耀,四海成宁:蓦然阴霾乍起,风雨骤惊。正疑山穷水尽,忽复柳暗花明。劫后余生,更爱青山白云,久搁刀痕木味,引来笔趣墨情。戌午大病未死,谚云必有后福。福者云何?亲睹壮丽山川,已未游目西南,庚申驰怀闽越,辛酉西域之行.至此初饱眼福矣!壬戌孟春,兴之所至,乃作《深山白云》卷,以留足迹。”  相似文献   

13.
明末财政危机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的财政危机到了明末显得尤为突出,表现为财政来源的大量流失、财政支出沉重,国库空虚。追本溯源是其财政体制的缺陷和历代管理僵化所至,明朝的灭亡与它的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清朝的财政制度有着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晋代有汉民族和匈奴鮮卑羯氐羌的斗争,宋代有汉民族和女真族,蒙古族的斗争,明代有汉民族和满族的斗争。这些和汉民族斗争的民族,到了现在,都已成为兄弟民族了,彼此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历史上所谓民族矛盾,到现在已不复存在了。过去封建统治王朝,如汉武帝隋煬帝也曾发动侵略少数民族的战争,给他们带来严重的损害,可是汉民族是爱好和平的,广大人民对这些侵略性的战争,不但不会支持,  相似文献   

15.
语海钩沉     
无出其右 意为论成就谁也超不过他,对他的业绩给予极高的评价。辞书未收。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诗歌总集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存。目前尚存于世者,其数至少以千种计。而可能已经遗佚者,为数恐怕还要多。这些遗佚的清诗总集,有的还有若干序跋之类文字流传,是属于相对比较幸运的。而更多的,则仅仅留下一些零星的线索。现在根据这样的线索,为几种遗佚的清诗总集做钩沉,或许在这方面可以开一个先例。  相似文献   

17.
灵丘道钩沉     
本文从历史角度和地理角度全面地钩沉了北魏时代的灵丘道。作者论证了它的肇建是道武帝拓跋珪以汉化为中心的民族融合政策的产物,成为魏都平城联结中原腹地的国道,为日后北魏取得黄淮流域局部统一,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者还论证了灵丘道之修,有着前此战国赵武灵王向西北发展乃至由《穆天子传》所体现的——早在西周前叶华夏人开发的一条由中原迄西北直达后套的宏伟大道之深远历史背景;其后身则直至晚唐尚不失晋北山地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又显示了它于后世交通之深远影响。最后就古道进行了复原并持之有故地设想了它可资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华夏的起源和得名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但至今尚无定论。笔者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以灞河流域自然环境为考察范围,以文献记载为依据,以考古资料为印证,辅之以神话传说和民间谚语,用多重证据提出华夏源于华胥氏之"华"和夏后氏之"夏"组成"华夏"的观点;再用灞河流域及其附近的文化遗存链接为佐证,以关中的民间传说为旁证得出结论:今西安市灞桥、蓝田、临潼三区县交界处是华夏族形成的核心地带,以灞河、浐河、渭河三川汇流为范围的50公里半径区域,是华夏源脉所在地。而华胥氏之"华"和夏后氏之"夏",很可能即是"华夏"得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赤水氏钩沉     
赤水氏在古史中地位相当重要,它跟炎黄二帝都存在着婚姻关系。可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炎帝、黄帝系谱煊赫于世,而赤水氏跟女娲氏、有篲氏-简狄,有邰氏-姜原一样,她们的系谱却湮没无闻了。笔者在研究炎黄系谱的过程中,发现《山海经》一书还残留有赤水氏的鳞爪,现在把它收集起来,并与炎黄系谱连缀,借以窥其全豹之一斑。今本《海内经》说: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这里"赤水"就是指"赤水氏"。"赤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