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少数民族神话是一颗璀灿的明珠。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这一论题谈谈一管之见,求教于专家和同行。一“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曙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文化的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概念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清理和反思,在其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并且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在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人们通常所況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历史是生活的教科书”,“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影子”等等,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的概括。然而,在历史与现实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联系之中,什么是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还有待于人们作多向度的探讨。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联系着的诸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并且正是这种相互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始终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根本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处理以下四种基本辩证关系的能力:意识形态建设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的一元与多样的辩证关系;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在理论学习和信仰问题上关于党员先进性要求与全社会的广泛性要求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学习探讨六个“为什么”理论问题,理清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内涵、作用和地位,有利于辩明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关系,消除人们思想上的混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多样并存,一元指导”原则。在学习教育过程中,做到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统一、坚持一元和包容多样的统一及思想和政策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的维度考察邓小平的中西文化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丰富邓小平理论的内涵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西文化观的演变,以明了邓小平中西文化观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张闻天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它的历史地位体现在:是马克思主义观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代价值体现在:深化并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之争,往往源于对历史的认知差异,不同的认知模式对历史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马克思通过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彻底解构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认知模式,构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认知模式,使科学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成为可能。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解构唯心主义历史认知模式的重要范式。马克思正确说明了思想统治和阶级统治的关系,即思想统治是阶级统治的表现,所谓思想或思想统治的至上性是不存在的。任何意识形态都声称自己代表的是普遍利益或人类利益,这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特点。但是,这里有虚假代表和真实代表的区别。虽然马克思解构了唯心主义历史认知模式,但是它并不会因这种解构而消失,它寄居于形形色色的理论模型即话语体系中。辨识和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认知模式,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领导观同马克思主义领导观一脉相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领导观。从理论基础看,邓小平领导观主要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学说;从形成发展看,它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历史地位看,它是马克思主义领导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正>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体系。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就其对象而言,它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它是由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者融为一体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就其作用而言,它是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引着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同各国革命斗争相结合的过程中,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论人类未来文明是物种文明——兼评其他两种未来文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对传统至现代通行的传统文明观念及其文化生活方式提出了系统的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取代传统文明观的未来文明观,和重新设计人类未来的文化生活方式,其中主要有生态文明观、和谐文明观与高懿德所提出的物种文明观。物种文明观以为:传统至当代的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未来文明在本质上则是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物种文明"这一概念是对未来文明本质的准确定义和把握。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和实践只是探寻和走向未来物种文明形态的中间过渡环节,不是人类文明的真正未来形态。和谐文明观作为对未来文明观的一种描述诚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未把握未来文明的真正本质,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未来文明观。  相似文献   

13.
傅斯年高等教育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体,其中所显现的学术本位、研究与教学并重,以及大学自主与教育独立等理念,是傅斯年高等教育观的核心内容。其出发点是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以使中国教育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傅斯年高等教育观不仅对当前大学精神的迷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偏救失的作用,而且对当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坚持生产力标准,确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心任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支点,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一个历史概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阐述,经过数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回顾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史,从历史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行解读,理清马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理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之上的历史决定论。它不是机械的,而是辩证的。它既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也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本质内涵和主要特点,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批判地看待各种历史非决定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详细地考察了“意识形态”一词的来源及其内涵的演化过程,现译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决定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相似文献   

19.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过程并起主导作用的基本规律。掌握并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二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回答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齐泽克赞扬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征兆性”批判,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反思批评。具体来说,齐泽克反对马克思主义将意识形态界定为“虚假意识”,认为该界定仍是从“知性”出发去理解意识形态。并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必将灭亡的“社会意识”,更是结构主义意义上的“社会存在”。而且齐泽克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层面。二者的不同还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否定的意识形态”,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