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韵母分化的主要条件是自身的开合与等及声母类别,而分化的主要表现则是介音的增减或有无。据此,本文将古韵母今读简化、整合为八种基本类型。以之为条例,可以较为简捷地从古反切下字的韵母今读推求出被切字韵母今读,例外的只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文海>、<同音文海合编>所提供的反切拟音资料为基准,利用<番汉合时掌中珠>为辅助佐证材料,对<同音>丁种本和<五音切韵>韵图中的882个舌头音字、对<同音>丁种本中的23个舌上音字与汉语进行比较和分析,反映出其基本的音值.  相似文献   

3.
反切是我国古代用两个字来拼合出另一字音的注音方法。唐以前称“反”,也写作“翻”,宋以后多称“切”。“反”、“切”是同义词,是拼合的意思。反切的原理和方法,前人均有说解。陈澧《切韵考》:“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迭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平上去入。”  相似文献   

4.
<裴韵>在语言材料的来源、音系也是异质的.反切用字严密有序,归类明确,与<王三>等切韵系韵书的音系结构高度接近,并相对完整,具有自己的时音特点,证明了<裴韵>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切韵》残卷中找出真、寒、歌三部的不同时代的反切用字,并从纵向和横向对比,发现大部分反切在分化发生以前到分化以后,其反切下字基本没有变化,开口字切开口字,合口字切合口字,十分整齐。这说明时音已经有区别了,只是《切韵》系统为了综合古音和方音才没有进行分化。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切韵》音系是综合古今南北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对《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笔者曾在二十年前发表过意见,认为《切韵》的重要意义在于审音,所谓审音,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对当时的各种反切进行一番整理。六朝反切的作用,应该说,是在当时音韵学家(即韵书的编者)手中才得到充分表现。当时一般注音虽用反切,但一般读反切的人未必都能读得准确;即便制反切的人也不一定都精于音理。有些字反切分明是有分别的,而读的人往往会“清浊难分”;有些字反切本身就有问题,本来就是“不切”,或者是古读不可行于“今”。所以韵书的编者要将各种  相似文献   

7.
三语音的演变,声、韵、调三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从今音看《广韵》的反切,有的从反切上下字不能得出被反切字的读音,其原因除了声母的变化外,还有韵母、声调的变化。韵母的变化比声母的变化还要复杂,不过一般是以声母作变化的条件。沿着这一线索,按照等韵学家制订的等呼,掌握古今音变的条例析合反切下字的韵母,可以得出被反切字的今音。  相似文献   

8.
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经典释文》用“反”,《广韵》用“切”,都是拼音的意思。后代遂把这种注音方法名之曰“反切”。反切是用两个汉字作标音符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定声,下字定韵与调。这种方法在古代是比较科学、比较先进的。正是靠了这些反切,人们才能准确地了解《广韵》所收各字的读法。因此,古人留下的这份丰富的反切遗产,就成为人们探讨古代音韵的宝藏。  相似文献   

9.
荀悦的<汉纪>、<申鉴>两书内在联系的问题史学界一直模糊不清.对比两书内容可以发现,<汉纪>史论的许多内容照抄或者参考了<申鉴>的相关部分,是对其的深化和发展.并且<汉纪>修正了<申鉴>表达的一些观点,重新提出一些主张,补充完善了<申鉴>全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音韵学界一般都认为《韵镜》是《切韵》系韵书所代表的隋代语音系统的音节表,由此也普遍认为《韵镜》的韵图表现了《切韵》音系每个小韵的隋代古读,因而所列之字无一同音。本文对《韵镜》一书和宋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宋人还不可能象今人一样去构拟隋代古音,《韵镜》所列之字多有同音,它既表现了《切韵》的反切系统,又表现了宋代时音;《韵镜》实际上是宋人拼读《切韵》系韵书反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1.
马茂军 《学术研究》2004,(4):147-148
吕祖谦的<宋文鉴>是与<文选><唐文粹>齐名的一代文学选本,而<宋文鉴>编辑的底本<圣宋文海>却很少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3期《反切中的现代化拼音原理》一文指出:汉字中有60几个引导字(前、后音字),凡与引导字不同音的字,可用前后音字各一个快读拼出。前音字五十个字如“一四五七十”等,后音字10几个如“偶叶袄”等。如“有、友”音,可由  相似文献   

13.
谭海生 《学术研究》2007,(5):121-125
《切韵》音系是一个动态综合音系。《切韵》的反切是一切多音。《切韵》的反切记录的是当时以洛阳话和金陵话为主的多个南北不同方言的实际字音,《切韵》的每一个反切都可以拼读多种当时主要的汉语方言的读音。  相似文献   

14.
刘桂传 《东岳论丛》2005,26(3):207-208
由曲进贤主编,郑新道、周郢、冯钦淮、马东盈等编撰的<泰山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古今有关泰山的著述甚多,而关于泰山文化的史书却不多见.自明清以来有<岱史>、<岱宗小史>、<岱下小史>等多部以史定名的著述,然其名为史,实则为志.民国年间泰安学者王次通曾撰<泰安三百年大事记>,惜已散佚.  相似文献   

15.
"常"字是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是那个时期重要的关键词、核心术语之一."常"字在生成期就有相互关联的两种含义,分别来自它的体和用.<山海经>、<诗经>、<老子>中存在一个由"常"字构成的语义场和意象群,其分布呈现出由简到繁的态势.这个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它的普遍意义、引申意义能够被后人理解;而它的原始本义、特殊用法,对后人来说变得陌生和疏远,由此造成对这个语义场和意象群的遮蔽.因此,揭示出"常"字的本义、特殊含义及用法,是进行历史还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张振林 《学术研究》2007,(1):153-158
通过汉族与兄弟民族的关系、早期复音词和联绵词产生的背景、汉语方言状况和语言间相互影响的规律等的分析,作者认为,汉语本质是音节性的,不存在复辅音;从词汇学看,缓读析言是早期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主要来源;从语音学看,先秦广泛存在的缓读析言和急读合音体现了国产反切术的语言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推动了语音的分化发展,在一个原音基础上分离出前音、后音,增加了介音,在文字上表现为同一个字变成多音字,同一个声符多个读音。  相似文献   

17.
《翻切简可篇》作为清代道光年间的一部等韵学著作,是研究清代北方话的重要语言文献.是书为初学发蒙计,经清张燮承修订,几经磨难,三刊而后存于世.该书以"至简易读"为宗旨,在韵图的设计、编定及歌诀方面,远取《康熙字典》前《字母切韵要法》,依据时音,归并其三十六字母而得十九母,同时以其为参照,变摄为韵,合并删减韵首,确立并创制三十三韵首;近取《李氏音鉴》,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其粗细理论,进一步细化三十三韵首,因袭之中不乏创新,体现出一定的革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万历年间的<字汇>采用偏旁分部检字法,并<说文解字>的540部为214部,承继和发扬了此前字典辞书的优良传统,奠定了近代字书编辑之基础,成为明代至清初最为通行的语文工具书之一,影响深远.但是,编撰于清代初期的韵书<五音通韵>却不乏针对<字汇>相关正字、注音条目的不同意见,有时还批评得相当尖锐.由这些条目的具体分析,可以探察<五音通韵>编纂者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帮助我们比较切实地考察清初社会语言使用状况,亦有助于<五音通韵>、<字汇>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9.
<广韵>歌戈韵平去声、痕魂韵平去声舌齿音字在<集韵>中被分别转移至相应的合口、开口韵中,<广韵>歌韵在<集韵>中的混置反映了时音的变化,<广韵>魂韵在<集韵>中的混置是方音影响的结果.<广韵>歌戈韵、痕魂韵在<集韵>中的混置具有不一样的语音性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文海》《同音文海合编》所提供的反切拟音资料为基准,用《番汉合时掌中珠》作为辅助佐证材料,对番文辞书《同音》丁种本、写本韵书《文海宝韵》和《五音切韵》韵图中的799个重唇音字与汉语作了比较和分析,同时利用已有材料对佚失的番语重唇音平、上声字的音值进行构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