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三峡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既有巴、楚文化的遗存遗物,也有反映巴、楚、越民族文化关系的遗存遗物.这些考古成果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资料,对研究古代三峡地区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过程表明,考古学与民族学、民俗学之间既相互渗透、又互为补充,三者相结合是研究民族民俗文物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三峡夏商时期考古文化》以三峡地区夏商时期考古资料为线索,从多角度对三峡地区夏商时期的历史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而来的土著文化是三峡地区的主体文化,往后过渡到夏商时期的巴文化.该著作又从考古发现的古文化遗存揭示出夏商时期长江洪水的发生及远古时期长江河床、河道走向的演变,使我们较全面的了解到三峡地区夏商时期社会变迁历史及古代水文信息.  相似文献   

3.
蒙古人民共和国从1969年开始进行苏蒙历史文化综合考察工作.民族学小分队是由茹科夫斯卡娅领导的,与考古小分队同时成立,考古小分队研究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与蒙古中世纪的考古遗存,以及卢尼文碑铭.民族学小分队的研究范围也很广  相似文献   

4.
新西兰毛利族人口是世界土著民族增长速度最快的群体之一.从人种、人口、民族、经济、遗传、考古、语言等方面对新西兰毛利人口祖先源流问题进行引证,结论是:新西兰毛利民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民族,经过三次大变迁,在原新西兰所属库克群岛和北岛登陆;古物挖掘与DNA检测,也为毛利人口祖先是中国人提供了有力证据;现代毛利人的生产工具、语言、习俗、宗教等与高山族、百越族基本相似,他们没有因为地域与生态环境的差别而消失.  相似文献   

5.
甘青地区文化遗存丰富,文化特征多样,是我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考古学异常发达,形成了多种考古文化并存发展的局面。本文综述了甘青地区青铜时代各考古文化的基本样貌、特色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影响状况,为人们认识甘青地区文化打开了一扇了解之门。  相似文献   

6.
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考古中发现的巴文化遗存、遗物资料 ,论述了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的关系 ,并强调加强二者结合的研究 ,以及考古学在巴文化研究中的地位等。  相似文献   

7.
古夜郎民族文化之谜一直是贵州乃至大西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大史实命题。近些年来 ,中外史学界从未停止过对这一史实命题的研究与探索。本文根据贵州的威宁中水考古、赫章的可乐考古、普安的铜鼓山遗址、云南的青铜遗址等有关实物资料与彝族古籍文献的研究对照 ,又通过古代土著民族葬俗区域文化的比较印证 ,将这一千古绵延不绝的文化之灵光 ,挖掘、打磨后呈现给我们 2 1世纪的贵州乃至大西南的文明建设 ,让世人更好地了解古夜郎古朴神秘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酉水流域楚、巴、土著民族文化关系试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酉水流域楚、巴、土著民族文化的内涵如何?它们有哪些特征?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因缺少可资研究的资料,很难阐述出一点道理来,这些问题至今未见有人进行过探讨.如能对这些问题弄清楚,不仅对研究楚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探索酉水流域乃至整个湘西的古代社会状况和今天定居在那里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渊源,都有积极意义.出于这种想法,本文依据目前仅有的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上述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所在.近年来,美国调整亚太战略,加强对台湾意识形态渗透,且“文化台独”势力在台湾地区愈演愈烈,企图将文化体系的认同剥离上升到政治体系的认同剥离.闽台文化对台湾地区政治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即使两者存在歧异性,但是闽台之间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通过“三大发扬”加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走向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10.
商末,泰伯奔之江南.在江南蛮夷土著文化模式中,"裸国"、"黑齿雕题"和"断发文身"等是这一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泰伯"端委以治周礼"表明代表当时先进文化的周文化对蛮夷土著文化的渗透和交融.现代考古实物的发现,使得对上述中国古代典籍的阐释遇到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将古越人迁徙与其先进文化的传播相结合,以考古发掘、文献资料和学术界已有的相关成果为论证依托,说明在古越人的迁徙过程中,越文化对其所到之处诸如中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台湾、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GIS技术为考古信息的空间认识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考古学的应用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GIS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首先是构建于GIS信息处理平台之上的考古空间信息处理系统的完善;其次是应用GIS技术开展基于空间关系的考古信息的整合、分析;第三,是考古空间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和多模式输出。GIS与RS、GPS、WEB、VR等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将是GIS在未来考古工作中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峡两岸民事法律适用问题是区际法律冲突的一个方面。可以将“一国两制”这一未来可预见的模式套用于今天的两岸民事法律适用的现实 ,台湾地区是我国这一单一制国家中的一个单独的法域 ,台湾地区的民事法律为台湾法域的法律 ,应确认其域外效力 ,并在审判实践中加以适用。台湾地区以不合理的区际冲突规范解决两岸法律适用问题 ,并不能真正起到解决两岸民事法律适用问题。在解决两岸民事法律适用问题时应遵循参照国际私法规则和区际法律适用理论成果、不能以非对非、参照国家政策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考古发掘资料对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兵器类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考古资料表明青海民和阳洼坡、乐都柳湾、同德宗日,西藏昌都卡若、拉萨曲贡等地均有陶器出土,分别隶属于仰韶、马家窑、齐家、卡若、卡约、辛店等考古文化谱系。青藏高原是我国史前制陶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河湟地区的彩陶文化更是享誉中外。青藏高原史前制陶工艺起初多用泥条盘筑法,小型器为手捏而成,大约距今4 000年左右,出现慢轮修整技术。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推广及游牧业的兴起,大约距今3 500年左右,青藏高原彩陶制作技艺开始衰落。青藏高原不同考古文化类型陶器各具特色,同时也体现出前后继承、交叉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考古发掘材料表明,从旧石器时代早期某一时段起,直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就一直生活、劳动在浙江境内,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化石和文化遗迹,翻开了浙江历史光辉篇章的第一页。回顾浙江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历程,并对一些重要发现或问题作一评估,可为今后深入研究浙江人类早期发展史提供比较切实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自从妈祖传到台湾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台湾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台湾风行,有几点原因:独特的发展历史、自身的魁力、官方的支持,及台湾民间信仰与祖国大陆传统文化的渊源联系。  相似文献   

18.
浦忠成的《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史纲》,注意原住民文学的特点,处处让人感受到与汉人殊异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模式。三本“台语文学史”将方言文学看成是台湾的特有文化现象,将台湾文学研究扩大到很少人问津的领域,但认为只有母语文学才是台湾文学,这就有排他性。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区域文学史编写,以人文地理或历史地理为标尺,文学史在名称上多用“县”或“市”而少用“地区”,这便受到视野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五六年间,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取得了显著发展。学科发展的标志,一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考古发现的取得,二是一批具有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这些学术成果,有的充实、丰富或修正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有的则为未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