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是我国农村扶贫的重要举措,是一种基于农户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扶贫形式。基于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互助资金的调查,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运行情况和功能进行分析而发现:互助资金在当地开展和运行过程中,农户对其认知度、参与积极性和管理满意度较高,但贫困农户的实际参与能力与水平却比较低,限制了互助资金效用的发挥;互助资金是当前解决农村贫困群体资金需求的有效途径,在增强村民交往与合作、促进改善村民关系、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提高金融包容性、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地区的村级互助资金作为金融扶贫的典型案例,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互助资金对农户投资的影响;基于对宁夏492户参与互助资金的农户的微观调查,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其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参与互助资金对其农业生产投资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而言,这一影响呈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互助资金贷款对贫困农户农业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说明互助资金发展与产业结合能有效提高扶贫效果。  相似文献   

3.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在我国推行以来,在实际运行中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民互助资金组织成立的效果大打折扣。文中以安徽省农民互助资金组织的发展为例,通过对其现状的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据对村庄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村财收入影响村庄发展水平,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集体经济;“经济能人”主政是村庄政治中的普遍现象,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倾向选择有能力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候选人;村民自治过程除了加强村两委会组织与制度建设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村庄老年协会与乡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引导工作,全面增强村庄自我治理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基于组织结构的体育产业治理机制研究是体育组织结构的完善与体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通过重组机构、整合组织可以较大程度地实现体育产业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促进其在多变的运营模式、创新的思维下,实现最大化的价值创造。在此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对体育产业治理机制展开全面的探讨,旨在通过全面的结构分析、科学的机制构建为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农民合作社内资金互助是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范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互助性经济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展现出民间金融交易方面信息优势与交易成本优势,融资机制灵活,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组织性和规范性。梳理现有文献,发现随着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业务的不断发展,诸多困境也在不断凸显。基于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的调研数据,从资金互助试点的运营绩效和规范程度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合作社内资金互助业务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表明,我国大部制改革已经起步。其主要内容是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理顺职责关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笔者以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为核心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全面剖析了大部制的内外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论述了大部制借鉴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意义,以期促进大部制的健康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村资金互助社任重道远却发展缓慢,于是专业合作基础上发展资金互助的模式悄然兴起。SWOT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一般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专业合作基础上发展资金互助模式具有离金融需求更近、能克服信息不对称、两种合作互相促进、套用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范围经济等内部优势与专业合作社已蓬勃发展、国家高层认可、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等外部机会,应进一步推动该模式的发展;但同时该发展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要因地制宜且立足服务内部社员,互助资金需封闭运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建立二级资金互助网络和垂直合作金融安排。  相似文献   

9.
政府主导的信贷扶贫模式三十年来在发展中不断变革,扶贫贴息贷款和扶贫互助资金分别是维持时间最长和最新兴的两种模式.从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出发,按照“组织一行为一绩效”的研究范式对二者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制度设计不同导致了二者资金使用效率迥异,应考虑在二者间建立垂直型金融联结.  相似文献   

10.
政府扶贫职能的转变与农村有效反贫困治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中国农村贫困实际,提出反贫困治理结构及其特点;中国农村当前贫困特征及扶贫机制与缺陷;最后指出我国农村有效反贫困治理结构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村级治理也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历史翻身后的理性复归到传统延续发展后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渐变,到当今和谐社会下的新农村建设,代表了党和政府对农村政策发展思想模式渐变及不断深入转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村级组织是我国农村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主体,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政策方针、依法管理区域内公共事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后税费时代村级组织所处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内部治理资源短缺,业绩考核呈行政化、科层式,乡村文化中功利观念凸显,从而诱发了组织的异化行为,表现为组织成员“离村化”、集体资产处置“谋私化”、组织选举“资本化”、组织运行“黑恶化”和干群关系“离心化”。结果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失、农民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断裂、村级组织公信力下降、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动摇等严重危害。因此,可从保障组织治理资源、强化村级组织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加强村集体资产阳光监督、完善村级组织架构、培育乡村公共性文化等方面,促使村级组织回归正常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3.
社会系统学派认为组织应由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信息联系三要素构成。村级组织机构的建立 ,应以农民诉求的利益为基础。农民诉求的利益可分为个人私利最大化和公共福利最大化两种 ,所以必须建立与农民诉求利益相适应的两套组织机构 ,即农会——谋求农民福利最大化的社团法人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谋求农民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财团法人。借鉴台湾农会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 ,勾画出农会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及其架构  相似文献   

14.
从“村庄本位”角度提出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关键在于自主治理。美国“村庄”互助养老的本质特征就是“老年群体本位”自主治理,其通过“在地化养老”目标统领、自主组织引领、适应性规则供给、以老年人为基础的资源供给、全过程监督等保证互助养老福利的合作生产与有效供给。深化中国农村互助养老自主治理,需要树立人本主义与合作生产理念,建构以自治基础的合作治理体制,培育自主组织引领的参与式治理方式,完善资源保障、制度供给与多元互助的长效治理机制,从而形成内外协同、上下互动的“发展术”,保障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王兆刚 《东方论坛》2009,(3):113-118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逐步成为我国村级治理的基本制度。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村级治理模式遇到了诸多困难,如党和政府在村级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有待调整;村级财政困难,无法为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村级治理不规范,制度化水平较低;村民在村级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弱化等。为走出困境,应重新定位党和政府在村级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因地制宜,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探索村级治理的多元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宜昌新农村建设必须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而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首先必须解决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问题.因为分散的农民显然无法行使乡村治理主体的权利.重构农民互助组织是农民对接市场与社会的现实要求.美国发达的的农业互助组织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着力构建农民互助组织在政策配套、信息化的扶持、金融支持以及信用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7.
非营利组织及其可持续发展是转型期政府和企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从非营利组织治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非营利组织治理要素及与环境的关系、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实际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以及重庆开县民丰互助会的业务发展数据等,实证研究金融深化、扶贫效应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关联性。研究发现,重庆开县民丰互助会的金融深化指标与开县经济增长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以贷款效率和贷款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扶贫效应亦较为明显。更进一步研究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深化和推广以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以及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推进。  相似文献   

19.
组织治理结构合法性与绩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学者对于治理结构与绩效的研究一般从股权结构、组织形式和治理效率来分析。本研究从制度视角分析组织治理结构与其所处环境特征关系,搭建以合法性为驱动的治理结构研究框架。我们认为,组织治理结构受环境带来的合法性目标影响,获取和塑造组织合法性目的会影响组织战略制定与选择。本文从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合法性视角提出组织不仅是生产要素和协调机制的产物,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企业只有获得合法性才能够生存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外学者基于地区间的资金配置差异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村级财力不均等现状及影响等问题,基于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2007)行政村调查数据,采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考察和研究各种因素对中国农村村级资金配置差异的影响及其贡献率。研究表明:中国农村村级财力不均等情况比较严重;人均收入水平、村庄治理差异、地区差异等对村级财力存在着显著影响;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对村级财力不均等的贡献率最大,达到50.629%,地区差异贡献率次之,达到17.139%;村庄治理因素对于村级财力不均等的贡献达到8.575%,在各种村级财力决定因素中,位居第三。研究认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对村级财力不均等的贡献较大,提高村级财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较之东部沿海地区居民收入的更快增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对中西部农村贫困落后地区进行扶植,避免使村级财政陷于困境之中,并缩小村与村之间的财力差距;充分发挥村庄社会资本的治理功能,挖掘村庄外部社会资本,争取更多上级转移支付收入,缩小村级财力资金配置的差异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