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唯物主义”的?它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有何区别?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表现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入手,能够获得满意的答案。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理论的批判,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直观”,确立“感性活动”的原则,并把感性活动看作人的生存方式;从感性活动观照物质,从而建立“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感性活动本体论“,它开辟了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来追寻“存在”意义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超越,凸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最基本最深刻的现代意义是感性教育。在以理性占主导的文化教育中,审美教育保护和发展人的感性,使人感性和理性平衡协调发展,培育既充满活力又明晰有序、即有主体性的感受又有自主性的理性化的感性生命。  相似文献   

3.
感性确定性是《精神现象学》的开端。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那么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则是黑格尔哲学“开端的开端”和“秘密的秘密”。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考察,以近代意识哲学的内在性为其隐性立场,用思维的辨证法清洗掉感性丰富性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是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源。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哲学走向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向,重新肯定感性在人的存在中的基础地位,是黑格尔哲学以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告受众心理进行分析,总结出新形势下广告受众心理的主要特点。具体受众心理分析是:一、感性心理:情趣情调;自我比拟;理想向往;流行时尚;交流互动;品牌偏好。二、理性——感性心理:实用价值观念变异;自我价值中的理性与感性;体现个性。  相似文献   

5.
回归感性走向对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中心说”向感性的回归 :回到感性的言语形式 ,回到学生的语感。而走进对话正是回归感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以感性人取代观念人,打破黑格尔把个人理解为封闭实体的观点,却未能走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所以无法让感性人真正走向社会。这种人性理论产生了两个结果:把人的自然属性直接上升为社会属性;把自然原则直接提升为道德价值原则。这种提升,克服了个人主义抽象社会观和个性观,把社会理解为扩大了的个人的集合体,而把个性看成与普遍性的天然统一。马克思引入实践概念,把感性人改造为处于真实历史活动中的现实的人,实现了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的双向互动,从而使社会成为现实个体与自然不断融合产生的历史性共同体;它使个性成为在社会机体中展示出来的人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他从人本学的人的学说出发阐述了感性,并把感性规定为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感性东西是第一位的实体。人是感性的存在,只有爱才是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的本体论证明。感性、现实性、真理性是同一的。这样一来,他的感性也就成了一个本体论的概念,人本学哲学也就是感性本体论哲学。他提出“我欲故我在”,主张只有既与感性紧紧相联又同物质手段相联的意志,才能在行动上确证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感性实体的存在,这就为后人构建理解感性本体论的新视阈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在“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这一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论框架里理解“感性”,会使“感性”的含义更具整体性和深入性。在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关联中,“物质材料”(未被审美地感知时的艺术作品)与“物质手段”(材料的材料)有别,原始感性与审美感性有别。审美感性不是审美对象依存性的属性,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对象本身。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关联中,两者相互之间具有原初性的可逆性关系——“呈现”。呈现是非对象性的、存在性的“绝对呈现”,所以,“感性”在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与知觉主体的肉体之间以呈现的方式生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身,成为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9.
晚明文学家袁宏道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概括讲是两大主张,一是“独抒性灵”,一是“闲适人生”.前者是一文学主张,后者是一人生态度.本文在中国文人精神的历史沿革中解析袁宏道的“闲适人生”,指出其意义有二:一则是沿袭了发源自庄子的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以闲求适”、“以无所可用为用”的消极隐逸精神;二则是在晚明张扬自我、肯定感性的世俗文化背景上,开辟了物我直观交融的感性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的感性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感性认识或感觉经验 ,而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存在 ,是感性本身 ,是感性本体论。正是借助于感性本体论 ,费尔巴哈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 ;在这个意义上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不仅是人类感性学说史上的一场革命 ,而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因为他开启了哲学的现代性。但是费尔巴哈的感性依然是“哲学家的感性” ,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 ,所以 ,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并没有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费尔巴哈正式开启了形而上学批判之路,这集中从他的感性观中表现出来。费尔巴哈直接确认了感性世界的真实性和真理性,并主张从“人”出发看待整个世界的对象性本质。这不仅戳穿了“超感性世界”观的虚假性,而且将对它的批判引向深入。而费尔巴哈批判形而上学的一个突出之点,就在于他由此提出的哲学观理念。  相似文献   

12.
所谓感性营销 ,就是指企业的营销活动情感化 ,即既要研制开发出富有人情味的产品 (或服务 ) ,又要采用情感化的促销手段。开发感性商品 ,一要细分市场 ,深谙消费者心理 ,搞好分门别类的感性设计 ;二要给商品起个好名字 ;三要善于诱导消费 ,引导需求 ,创造市场。采用情感化促销手段 ,首先要设计好广告用语 ,其次要做到于微细处见真情。感性营销一要注意对消费者的感情投入把握好“度”,二要树立做活生意的营销理念。  相似文献   

13.
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感性教学"是运用美、美感和艺术的方式展开的教学活动方式。"感性教学论"则是关于美与教学、美感与教学或运用美、美感及艺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一种实践与思考的理论。感性教学论中的主要理论问题是:感性教学的本质;教学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关于"感性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14.
尽管马克思坚决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可以说马克思拒斥的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而非形而上学本身,而且马克思也有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存在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及其构成的实践世界,社会构成其空间性,历史构成其时间性,整个时空的全部存在统一于“现实的个人”走向“自由个性”的过程,其发展动力根本在于人在其感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我超越性,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既是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观,这个定义从“理念”和“感性显现”两个方面的统一揭示了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就是形象论。并且对艺术情感本质论的"激发情绪"说进行了批驳。  相似文献   

16.
“感性营销”成就摩托罗拉——析摩托罗拉品牌形象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摩托罗拉如何运用“感性营销”方式重塑其品牌形象。具体介绍了摩托罗拉实施“感性营销”重塑品牌形象策略的三大步骤 ,并提出了感性营销对我国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所以"新",是因为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事实上,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并非缺乏辩证法;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直观性"理解为"非实践性",这是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的内在逻辑;感性活动对感性直观的超越,是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做投资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但是又不能缺少感性的“财经嗅觉”。所谓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背后是数据和逻辑的支持,而感性的“财经嗅觉”更多的是来自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在此笔者想侧重谈谈有关“感性财经嗅觉”方面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两课"教育必须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注重在政治课的理性思考中融入感性的生动;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以此增强思想感染力;"两课"教师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0.
论个性发展与推进素质教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理论与实践的努力方向,其核心是“个性发展”。文章阐述了关于正确全面的了解“个性”与“个性发展”的含义;指出要把握学生个性发展在素质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说明在大学教育中如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得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