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章学诚是我国封建时代后期很有成就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他一生编修过《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许多部志书。在他修纂方志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方志学理论,特别是对于方志中纪传人物之理论贡献,实有筚路蓝缕之功。所以梁启超称:“方志学之成立,实自实斋始也。”言之有实,唯虚言之务去,是章学诚对于志书纪传人物的第一要求。在章学诚之前,方志虽不乏佳作,  相似文献   

2.
封建社会重视方志的编纂,但对方志本身的研究却有些不够,到了清代,方志学的集大成者章学诚才提出了一些较系统的理论。章学诚的方志思想,推动了方志学的发展,占据了方志学的统治地位。然而,章学诚所处之时代限制了章学诚的认识,使之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尤为突出的就是方志起源的思想。章学诚认  相似文献   

3.
“六五”期间,浙江全省已有三十个县市建立了地方志的编纂机构,修志队伍有两千多人,出版新旧方志、资料和方志学论著三十余种,计一千多万字。我省第一部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方志《建德县志》即将出版。为促进修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省修志工作者于十月在杭州举行了省地方志学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讨论会。省委第一书记王芳向大会致了贺词。王芳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方法,是一项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方志的性质历来有两派之争。主史派认为方志是区域性的历史资料之书,如清末史学家章学诚说:“方志乃一方全书”,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了他的一套方志学理论与方法;主地派认为,方志是记载区域性地理资料之书,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这种纷争说明,仅从方志的内容和体例角度,很难窥其全貌。而更全面地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哲学、中西文化比较以及方志演变过程的研究中,才能抓住其实质,并为今后继承和创新方志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西方古典哲学家康德曾指出:人的经验交流可分成两类:叙述的或历史的;描述的或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现代史学理论出发,提出地方志即中国式的地方史的观点。并从历史上地方志的历史学科属性、前代学者有关“志即是史”的探索,以及方志发展中与地方史合而为一的事实等方面加以论证。进而对史志关系以及传统史学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指出要将地方志成为一门独立的方志学而脱离历史学科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余绍宋为现代著名方志学家,由他主修的《民国龙游县志》和《浙江通志》在中国方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其生平和学术成就作一粗略介绍。(一) 余绍宋,字越园,浙江省龙游县人。清光绪九年癸未(一八八三年)旧历十月初六出生于衢州。曾祖父余恩鑅曾任广州连州知州,晚年解组归乡,因龙游故宅毁于兵燹,于是移居于衢州。祖父余福溥曾任江西特用知府。父亲余庆椿曾任龙游凤梧书院山长。  相似文献   

7.
方志学,就其源远流长来说,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就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来说,又是一门新兴的学问。关于新方志的理论与实践的许多问题,包括新方志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问题,还需在继续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获得解决。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仅供讨论、参考。一、地方志的内容是不断更新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分析了章学诚三点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理论。一是运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论析了其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历三变"的流变理论。二是分析了小说运用虚构手法进行叙事的虚构理论,阐述了小说虚构叙事的原因、原则及解读的方法。三是论述了小说的功用,阐明了小说"作为史料补正史所缺"、"编撰方志"及"劝诫教化"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次,通过对章学诚小说实践的探析,总结了其小说创作上的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法 《浙江学刊》2004,(3):20-24
本文认为 ,文艺美学在中国包含三个方面 ,是一种理论话语 ,一种学术建构 ,一种文化现象 ,话语形式受到学科逻辑和文化逻辑相互纠缠的结果 ,二者的矛盾造成文艺美学从产生到现在的话语现象。从而可以理解文艺美学虽然在逻辑上矛盾重重而在学术上仍然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10.
吴小美教授(女),1933年9月生,江西金谿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来兰州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现任兰大中文系教授,兼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校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历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副主席。理论专著有鲁迅研究论文集《虚室集》、《中国现代作家与东西方文化》、《论老舍的文化思想和小说创作》等三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为实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2.
吕嘉 《学习与探索》2002,1(5):31-37
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意义不在于系统介绍有关政治现象的各类知识 ,而在于通过探讨、论述政治学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及基本范畴 ,为研究现实政治提供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基于人类政治需要及政治规律的特殊性质 ,政治学的研究目的应是正确认识人民根本利益 ,即具有二重性的社会共同利益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涉及二重性社会共同利益的所有社会生活领域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既需要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 ,也需要哲学的形而上思维 ;同时 ,政治学研究也相应需要新的概念工具 :政治需要、二重性社会共同利益、政治真理、政治规律等  相似文献   

1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 ,是中国共产党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现实要求。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新鲜经验 ,积极进行理论概括 ,正确地回答了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邓小平理论的与时俱进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犯罪原因剖析——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分析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的宏观支持系统(国家支持子系统)、中观支持系统(群体支持子系统)、微观支持系统(个体支持子系统)的缺陷,再从社会支持的性质角度分析了支持现状的不足。重点分析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关系,提出通过完善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进文化是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它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立足时代和实践 ,不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是逻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指代理论是中世纪独具特色的理论,而指代的划分又是指代理论中最重要的思想。文章以奥卡姆的《逻辑大全》为依据,详细地论述了奥卡姆对恰当的指代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将奥卡姆的这一划分思想表达出来,目的是使人们清晰地把握奥卡姆的指代划分思想,同时为人们深刻理解中世纪指代理论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功能论社会学看来,教育共识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粘合剂,当教育共识断裂,师生冲突就发生了.师生间的教育共识分为三个层面:为社会的价值观共识规定的教育共识;分别规范着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共识;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互动中形成的教育共识.当下师生冲突之所以发生,原因就在于三个层面的教育共识都发生了断裂.教育共识的形成需要公共空间的培育,人们应以平等的身份、理性的精神参与到对教育共识的讨论中.  相似文献   

18.
清修陕西地方志是陕西乃至全国旧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质量上乘的佳作,这些名志大多出自学者名流之手。乾隆年间毕沅抚陕,主持并倡导修志,掀起了学者名流参与陕西方志修纂的高潮,此风气一直沿及嘉道时期。学者名流的学术经历、学术思想及修志主张在方志中均有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陕西方志的质量和学术价值,对当时及以后的陕西方志修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计志宏 《创新》2009,3(4):72-75
“科教兴国”战略是新时期我党的治国方略,它的形成是建国后党的三代领导人艰苦探索的结果。其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奠定了新中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构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践与创新,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化作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20.
"进化"的科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敦华 《求是学刊》2006,33(2):26-31
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进化”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日常语言中的一个常用词。虽然进化论可被应用于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但是日常的或“准学术”的言谈不能表达进化论的科学意义,反而造成对进化论的似是而非的误解。文章通过对比人们对“进化”这一概念的误解和该概念的科学含义表明了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