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向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和认知科学关注的核心论题。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成为研究意向性问题的权威,进而沿着"语言、心智与世界"的路线去解答各种哲学问题。多年来,他把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社会哲学相结合,继续发展了意向性理论。本文对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内容进行整体考察,进而揭示了其在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曙山 《河北学刊》2008,28(1):43-52
本文详细分析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和心智哲学,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以英、美为主流的西方哲学从语言到认知的发展,由此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20世纪西方哲学体现了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路径;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即在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的哲学理论;基于经验和重视个体差异性的认知科学决定了心智哲学的本质;由于对心智和脑的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许多学科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3.
蔡曙山 《学术界》2007,(3):7-17
约翰.塞尔是认知科学最早参与者和创建人之一,在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心智哲学、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这篇对话中,塞尔教授就言语行为理论和语言哲学、言语行为理论和心智哲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政治学和社会哲学、人工智能和“中文房间论证”以及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其他重大理论问题表达了他的深刻思想和真知灼见。塞尔教授还对清华大学目前正在开展的认知科学研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中国学术的期望。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特别是“言”与“行”、“说话”与“做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塞尔以言语行为为轴心,把语言、社会和心智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在语言哲学、认知科学、语用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霍红 《学术探索》2014,(8):124-128
本文对语用学的哲学源生背景进行了梳理并发现,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的探讨过程中,"人"的因素有着由缺位到归位的过程。语用学的蛰生主要源于"人"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中的位置回归。受启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加之奥斯汀的"以言行事",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理论,语言哲学理论最终在哲学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哲学理论,并直接导致了语用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贺寿南  尹秀娇 《理论界》2010,(6):111-113
在塞尔丰富的思想资源中,意向性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塞尔不仅将因果理论与摹状词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关于专名的意向性理论,把对专名研究从静态的语义研究以及抽象分析语言转向关注日常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更多地关注在动态的命名活动中指称的相对性和语境把握的整体性。而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境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用意向性理论来解释语言问题。塞尔从语言出发,把个体意向性概念扩大为集体意向性,从而把意识、心智、语言和社会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是当今社会各个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认知科学等都需要深刻思考的。  相似文献   

8.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产生语言哲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在雏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现的影响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问接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随着言语行为研究的深入,语用行为理论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塞尔社会哲学基本思想的概述,阐明了:1.塞尔的社会哲学在本质上没有脱离语言哲学的范畴,他对社会实在的说明受益于其早期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意向实在论,并以这两者为基础。2.塞尔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语言本体论倾向,但其蕴含着内在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塞尔没有提供一种恰当的实践理论。3.受塞尔启发,作者认为规则相对于语言具有更基础的地位,因为规则根植于实践;进而在塞尔的基础上把制度事实重新定义为以规则为中心的道义结构。  相似文献   

10.
塞尔认为可以从言语行为理论对"以言行事行为"的规定展开对"虚构"的哲学定义。通过与非虚构话语的对比,塞尔发现虚构话语不具备正常断言式以言行事行为所必须的基本原则、准备原则和真诚原则,进而推论虚构行为并非真正的以言行事行为,而是一种"伪装"的以言行事行为。在塞尔看来,虚构行为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游戏,需要一种特别的惯例。而这种语言游戏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以言行事的语言游戏,而只是对后者的一种寄生。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我们认为参与人类心智探秘的语言哲学具有三种意义:形成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人类语言和心智的三分框架;形成主体-语言-世界三元结构世界观;语言哲学的发展催生了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认知科学诞生以后,心智哲学已经取代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心智哲学也具有三重含义:完成了哲学的认知转向;形成了心智-语言-世界新的三元结构世界观;开创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以综合方法为特征的哲学发展的新时代。心智哲学和体验哲学具有与以往的哲学完全不同的特征。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一个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综合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12.
在其创立者奥斯汀和塞尔那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其任务是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注"日常语言"的使用情况,研究言语行为的分类和句子意义与语境的关系。塞尔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开创了对"虚构"的哲学研究方式;经过与解构主义的论争,言语行为理论被改造为一种多元主义的阐释方法;而后现代思想家们则通过挪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和概念,找到了突破语言结构、对社会文化生活中种种权力话语机制展开批判的手段。言语行为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史正是其创始人最初的意图被渐渐遗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美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人类的心灵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关系。他系统地发展了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性是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意向状态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形式,而言语行为具有意向性的派生形式,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具有近乎同构的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运用先在的关于言语行为的知识研究意向性,同时意向性理论又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成为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界面研究,二者在意义的问题上相汇合。  相似文献   

14.
蔡曙山 《学术界》2006,(4):20-39
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所有的这一切变革,都发生在其语言基础上。语言转向有双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20世纪初发生的从自然语言到理想语言的转向,其结果是分析哲学的诞生;第二种含义是战后发生的从理想语言回归于自然语言的转向,其结果是语言哲学的诞生。20世纪中叶以后,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语言哲学的三大研究领域是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20世纪最后20年,在认知科学的影响下,西方哲学又发生了从语言向心智的转变。我们要充分重视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语言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变革,吸收其合理因素,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韦森 《东岳论丛》2004,25(3):27-42
通过对当代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约翰·R·塞尔“如何从‘实然’中推出‘应然’”一文的商榷 ,这篇文章对哲学、伦理学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一些深层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发现 ,塞尔试图用语言哲学推理的五个语句“七巧板”来试图在道德哲学中的“实然———应然鸿沟”上搭建桥梁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通过对当代语言哲学和元伦理学一些深层问题的讨论 ,作者认为 ,即使接受进化论的一些理论断想 ,我们今天也可以猜测到 ,人类的语言、道德和理性是在同一个过程中演化生成的。最后 ,这篇文章还讨论了语言、道德与制度的关联 ,并阐述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所提出的“产权是道德之神”命题和韦森最近提出的“道德是产权之魂”命题的理论涵蕴与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6.
当代语言哲学中句子意义论的发展———评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论的主要观点王晓萍在语言哲学运动的推动下,本世纪40年代在英国形成了日常语言学派。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斯汀(Austin,1911-1960)于50年代创立了言语行为意义理论(以下简称为言语...  相似文献   

17.
刘高岑 《齐鲁学刊》2005,(2):116-120
心理意向性论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围绕此论题,20世纪的心智哲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逻辑实证主义阶段、语用分析阶段和科学取向阶段。当代心智哲学在探讨人类心智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心理意向 性理论:以福德为代表的意向实在论和以丹尼特为代表的意向立场工具论。这两种心理意向性理论各有优势也各 有欠缺,以一种科学的宽容态度对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把握和推进,对揭示人类心智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塞尔的社会实在理论是从本体论角度探讨人类如何建构社会实在的理论。为了证明其社会实在理论,塞尔提出三要素即功能归属或赋予、集体意向性、构成性规则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条更好的基本原则即地位功能宣告的论证。但是,由于悬置了人类实践,塞尔的论证是不合理的。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塞尔的社会实在理论揭示了语言在人类建构社会实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丰富了实践与社会实在之间的中介理论;但它通过悬置支撑语言制度的实践行为,过高地夸大了语言制度在社会实在建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的重要部分,改变了传统哲学对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的看法.言语行为理论由于奥斯汀、塞尔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二十世纪初已经出现了萌芽,胡塞尔对此亦有大量论述.本文立足于胡塞尔平期思想,力图勾画出胡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复杂分析,评价它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刘闯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124-141+207
行动不仅是简单的行为,没有信念、欲望和意志(信欲志)作为理由,行动不成其为行动,这是当代行动哲学的中心思想。那么,以信欲志为原因来解释行动的根源何在?心智因果状态与脑神经的动力因果状态作为行动的原因,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心智哲学的研究文献对此类问题众说纷纭。以最小自由能原理为核心的能动推理理论,为动物和人类的心智因果解释提供了新资源。行动的物理解释仅为动力因果解释,戴维森和塞尔强调的基于意向性的心智因果解释恰恰是自然目的因果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内在化”的结果。这种内在化遵循自组织系统的最小自由能原理,并经由长期复杂的演化博弈过程演变而来。最小自由能原理为心智意向性解释提供了科学基础的自然规律。通过自然博弈与选择而涌现的能动推理功能,遵循的是一种二阶自然规律(最小自由能原理),它为化解如反常一元论这样的身心问题提供了自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