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探讨从中国戏剧本体生发出的现代性追求,认为只有将20世纪中国戏剧视为一个从悠久的戏剧传统延伸而来的整体,其中的现代性才能得到充分揭示。从这个整体看,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追求表现为启蒙话语的楔入,更表现在以“新舞台”为代表的现代剧场运作方式的出现,以及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中“剧”的重要性超过了“曲”,戏剧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戏剧家在创作与演出过程中不断开拓戏剧表现空间,表现出了更强的主体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生态戏剧构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剧作法,使得生态之于剧场实践的意义在新的语境中得到重新认识,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旨趣与批评范式。生态戏剧构作一方面围绕“戏剧能为生态做什么”的探讨,构建出舞台表演绿化策略,形成新的物人关系;另一方面将剧场空间实践作为一种媒介来处理当代环境问题,实现了剧场性与生态性的关联,带来了戏剧制作的新方法和新挑战。生态戏剧构作打破传统剧场功能,通过对文本的生态诠释,层层叠加到表演、道具、服装、布景等戏剧元素中,反过来,以上诸多元素的结合又赋予戏剧作品鲜明的生态主题,有效地拓展了西方戏剧创作与研究的空间,对推进我国生态戏剧艺术发展也具有参考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珂维 《南方论刊》2009,(11):39-42
“间离效果”理论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根据这一理论,戏剧要避免“共鸣”效应。要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努力激发观众的批判意识。荒诞派戏剧家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荒诞派戏剧通过取消剧情,使人物形象模糊,使语言破碎,让舞台道具“说话”,让其“直喻”,以及采取独特的悲喜剧形式等手法,获得了最大限度的“间离效果”,不但给古老的戏剧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给观众带来了非同一般、前所未有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4.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以戏曲改编为主,话剧、舞剧改编为辅.由于戏曲在中国古代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这为<红楼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而红楼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特点,并逐渐表现出写实化倾向.不过,戏剧改编传播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无法在舞台上完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杭州的隔壁戏在江、浙、沪一带流传甚广,对其他民间戏剧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明口”的口技在京津地区发展为“相声”,“暗口”的隔壁戏在四川地区发展为“相书”。本文聚焦于保持“暗口”、幕后表演原貌的江浙地区和四川地区,在梳理杭州、成都两地隔壁戏的发展演变的同时,从“偷窥”、“第四面墙”等方面对隔壁戏进行美学审视,并且通过回顾与对比文化生态,挖掘这种民间小戏的兴衰涨落给予当下社会的启示与警醒。  相似文献   

7.
李简 《殷都学刊》2002,(2):74-79
本文对王国维戏曲论著中的“戏剧”、“戏曲”两个概念进行了探讨。指出王国维笔下的“戏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包括成熟的戏剧和多种与舞台有关的演出形式。“戏曲”一词则或指真戏剧 ,或指戏中之曲 ,但主要用来指称真戏剧 ,即代言体的、包括歌舞、动作、故事诸因素的成熟戏剧 ,并非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通称 ,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戏曲”含义不同 ;且这一用法可能受到日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谈小戏     
(一)小戏的战斗力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为“革命現代戏要迅速地全部地占領舞台”組織了大批“炮弹”,其中,中小型剧目显示了无比鋒銳的战斗威力,不但数量上占了全部汇演剧目的将近一半,而且思想內容和艺术魅力比起长戏来,也是珠輝玉灿,各有光采!小戏在这次規模空前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以戏曲改编为主,话剧、舞剧改编为辅。由于戏曲在中国古代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这为《红楼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而红楼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特点,并逐渐表现出写实化倾向。不过,戏剧改编传播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无法在舞台上完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正> 1979年,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由著名导演黄佐临先生执导演出了布莱希特的《伽里略传》(1978年开始排练),以此为起点,布莱希特的剧作和理论被大规模译介。新时期剧坛上出现了一股“结构探索热”:除了传统的纯戏剧式结构外,还有史诗式结构、散文式结构、电影式结构、小说式结构……,这股“结构探索热”,当然是剧作家广泛地吸收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现代话剧的有益营养的结果,但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及其实践关系更为密切。“间离效果”理论包括剧本创作、舞台演出、场景设置三方面的内容。所谓“间离”,即是观众与角色、观众与演员、演员与角色间的感情间离,其目的是为了破除传统戏剧的舞台幻觉,恢复观众在戏剧欣赏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  相似文献   

11.
在戏剧舞台上,一出有名角参加演出的戏,人们往往称之为“压得住台”;反之,则说它“压不住台”。在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舞台上,人们也常用“压得住台”或“压不住台”来评论领导干部。特别是在选拔比较年轻的干部担任领导时,常常听到有人以担心的口气说:“资历浅了,怕压不住台。”好象是没有一把胡子的人当领导干部,就讲话不灵,指挥不动,难以稳住阵脚。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演员哥格兰(1841—1909)的言行思维与舞台表现为标志,表演体系中的“表现派”宣告诞生,以其桀骜不驯的新面貌与传统的“体验派”分庭抗礼;与此同时,表现主义戏剧在毕希纳、魏德金、斯特林堡的作品中开始进行探索,随后的一二十年中,凯泽、托勒的一系列经典剧目相继诞生,表现主义戏剧正式确立。这种戏剧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不约而同的确立,彰显着表现主义戏剧与表现派之间的相互对应。同时,也是20世纪初人类生存环境总体变更背景下戏剧面貌变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戏剧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戏剧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残酷戏剧”理论和“质朴戏剧”理论为其先导,其理论带有解构性、不确定性和反权威性。它鼓吹“非语言、非剧本”,视演员个人表演为艺术核心,主张以物质语言为戏剧的强力表现手段,强调表演要在冈观众的交流中实现。文章通过对具有仪表性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分析,将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特征归纳为:发初期呈现的精神分裂症;同其它艺术品种的融汇和混合;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通过即兴、偶发、随机的表演,将生活在接搬上舞台;变革戏剧表演空间,打破戏剧演出场地界限;加强戏剧的行动性、参与性和政治性;取消剧本、摒弃语言,强调肢体语言动作;以及从题材内容到结构表现出的混杂与拼贴等等。作者认为,针对过去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戏剧所知不多,时有误解,当前首要的是先从翻译、介绍与研究做起,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戏剧及其思潮有所辨识、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与吸收。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单折戏一度繁盛,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单折戏的繁荣与明代家乐戏班的繁盛相互适应。单折戏的形式特点与家乐戏班的规模相适合;家乐戏班演出形式的多样化使单折戏登上了戏剧舞台;明后期的一些失意文人不仅是家乐戏班的班主,同时也是单折戏的创作者。家乐戏班与单折戏之间相互契合,促进了单折戏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5.
作为面向本土经验的文学创制,陈彦的“舞台三部曲”以“下沉”的方式参与到民间生活的内部,在汲取民间“草根性”原生情态的同时,传递着底层超脱苦难的原始生命力,这些可贵与自由的生命本然状态在超越戏剧领域外,指涉着民族精神中的恒常伦理与价值,呈现“变”与“恒”的辩证。在处理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经验问题时,“舞台三部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契机,以“经验”的真实关照和反思个体与时代之精神,形成了关于“中国经验”的文化想象,表现了在文化认同基础上重建“话语自信”的体量。  相似文献   

16.
<正> 世界古代戏剧舞台,是由富有迷人的艺术魅力的古希腊戏剧、宗教色彩浓郁的印度梵剧,以及绚丽多姿的中国戏曲等三大戏剧文化体系构成的.如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已悄然地退出了世界戏剧舞台,唯有比它们晚出的中国戏曲,仍然急管繁弦,异彩纷呈,在世界戏剧舞台上葆有其艺术青春.主题和内容,中国戏曲,涵盖京剧和各省地方戏曲360多种,拥有近50000个剧目,其中包括宋元南戏和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等.800多年来,它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形成了以高度的综合性、独特的虚拟性和严格的程式性为主要艺术特征,以歌、舞、道白为主要艺术手段,表现和体验相结合的戏剧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小剧场戏剧在新时期剧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戏剧家对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导演和舞美的艺术创造,着力于建构观演共创、共享的剧场空间和戏剧空间;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追求舞台假定性与表演真实性的结合,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以及观众参与所形成的观演互动;剧本创作贴近现实人生,在简练的剧情结构中,与观众心灵产生互动。小剧场戏剧也以其审美的独特性,从导演、表演、舞美设计、剧本创作等方面,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探索中的不足,也为今后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戏剧艺术的“生命气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艺术氛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戏剧氛围,是戏剧艺术的审美形式范畴,它包含着戏剧文学,舞台环境,戏剧情景与观众审美心理等多重戏剧因素。曹百戏剧的魔力,是与曹高戏剧艺术的独特氛围分不开的,对曹禹戏剧氛围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剧作家的审美追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透视剧作家对现代戏剧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交融的探索。同时,也可启示我们从戏剧舞台环境、戏剧表演戏剧交流过程中观众的审美心理等方面人手,把曾高戏剧研究引向深入。田本相先生在《曹吕传》中说:“我以为,自他写《雷雨》以来,他的《日出*原野》都一直追求戏剧的神韵,味道,或者说…  相似文献   

19.
裴萱 《天府新论》2017,(4):44-59
艺术自律是伴随现代性进程而不断延展的审美文化现象,主要指涉艺术活动逐步获得自身场域伦理的过程。空间理论、空间视角和空间因素构成艺术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自律的角度而言,现代艺术完成了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空间革命”,以“视知觉空间”、“并置空间”和“幻梦空间”完成自我指涉的形式自律,而后现代艺术空间的碎片化“分形”空间促使艺术形态呈现出解构与重构的特质;从场域自律的角度而言,艺术场域空间的生成与资本空间的流动、交流和区隔息息相关,正是空间的“不平衡性”和主体感性自由的反思促成空间距离的产生,也走出了一条从“波西米亚”到公共空间的理论谱系;从美学自律的视角而言,审美现代性的美学进程则依托艺术自律,并将自主性的艺术精神转化、拓展为审美革命和审美对抗。从本雅明笔下“游逛者”的现代空间体验到福柯的后现代“另类空间”美学,都体现出空间美学的谱系流变和不断介入现实语境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唱",作为中国戏曲的主要舞台手段和呈现方式,在新潮演剧当中首当其冲成为革新的对象。"废唱"曾经成为"新剧"形态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或者说,"唱"之存废不仅隐含着新旧戏剧观念的尖锐对立,而且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因。从而,新潮演剧一方面是在趋新求变中轻"唱"重"白",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唱"戏的传统的制约,表现出一种混杂型的演剧形态。并由此而对于后来中国戏剧的形态演变及发展路向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