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过对中印女性传统服装款式、图案及色彩面料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体现出中印文化的交流与创新。基于中印女性传统服饰特色,寻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应用于现代家纺设计中。  相似文献   

2.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探讨壮族和印度民族地域性、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研究壮族的“天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同一”对壮印传统女性服饰的影响,通过多模态比较研究其服饰图案纹样题材造型、图案纹样构图方法和服饰图案色彩搭配,以及服饰图案寓意,发现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相同与异同之处,整理和归纳出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独特的艺术特点.并将在“一带一路”中印文化交流中,有利于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这两种元素巧妙地渗透和融合.对传统民族服装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印度对西藏问题的政策足中印整体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既受中印总体关系的影响,反过来义制约中印关系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印度对西藏政策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二我处理对印关系和处理对达赖集团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藏问题与中印边界问题密切相关。英帝国及其殖民后的印度对中国西藏地方的侵略,是中印边界争端产生与发展的原因。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组成部分,西藏从来就不是"独立国家"。印度政府的主张——中印边界早已由西藏地方与外国缔结的"边界条约"正式划定——毫无国际法根据。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印两国在历史上只存在一条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范围所及而逐步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在1959年以前,西藏地方政府对现今中印边境地区东段、中段以及西段空喀山口以南的争议地区,长期、持续、和平与公开地宣示或行使管辖表明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历来属于中国。中国所主张的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才具有历史与法律根据。  相似文献   

5.
珞巴族是我国西藏南部地区的古老民族.居住在我国实际控制地区的珞巴族仅有数千人,而居住在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的珞巴族则达几十万人.尼西部落是藏南珞巴族的重要支系,世代生息在西藏山南地区卡门河至西巴霞曲之间的地带.20世纪50年代至今,尼西人一直处于印方控制之下.由于相关资料缺乏和实地考察不便,目前国内学界对这部分珞巴族人口的情况关注较少.本文结合中外文资料,对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珞巴族尼西部落的传统社会生活做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6.
数十载风雪高原的边关生活,使我惊奇地发现,在“万山之祖”的喀喇昆仑山中印边境执行守防任务的官兵中,尽管没有一位女性,但女性却在这些男子汉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驻守在被生物学家划为“生命禁区”的边防线上的战士们,常年见不到一位女性。偶尔有一位女性光临,整个哨卡就会热闹非凡,战士们象过年一样喜气洋洋。 1974年的寒冬腊月,空喀山口哨所气温骤然降至摄氏零下41度。强烈的高山反应使每个战士恶心、呕吐、四肢无力。一天下午,防区指挥部来报通知说,防区二线医疗站要派出医  相似文献   

7.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探讨壮族和印度民族地域性、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研究壮族的"天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同一"对壮印传统女性服饰的影响,通过多模态比较研究其服饰图案纹样题材造型、图案纹样构图方法和服饰图案色彩搭配,以及服饰图案寓意,发现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相同与异同之处,整理和归纳出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独特的艺术特点。并将在"一带一路"中印文化交流中,有利于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这两种元素巧妙地渗透和融合。对传统民族服装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皓 《中国藏学》2017,(3):5-18
中印边界锡金段系从中国西藏和英属锡金之间的边界演变而来,该中(藏)英(锡)边界已由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正式划定。中印两国历届政府均承认这一事实。而且,长期以来,中印两国持续、和平地沿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的边界行使管辖权。因此,中方所主张的中印边界锡金段具有国际条约、保持占有、禁止反言等法律依据。2017年6月中旬,印军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进入我国洞朗地区,并与我军进行长时间的对峙。依据国家责任法,印度的越界军事行动,是违背《联合国宪章》与国际法基本原则,违反相关国际条约的严重国际不法行为,印度必须对此承担相应的国家责任。我国有权根据国际法相关规定,采取反措施敦促印度履行其国际义务,并实施适当的自助措施以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9.
西藏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东 《西藏研究》2002,(3):108-112
世纪之交 ,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须与西部的大开放相结合 ,方能奏效。西藏民族地区的开发也是如此。于是 ,我们把正在兴起的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与西藏的开发联系起来思考。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的展开 ,将为西藏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 ,促进西藏民族地区的开发。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态势中印缅孟区域是指中国的西南地区、印度的东部地区、缅甸和孟加拉国 ,这是中国、南亚和东南亚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这一区域面积大、人口多 ,本身就…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东乡族、保安族女性逐步走出家庭,接受教育,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社会活动,并发挥了她们的重要作用.女性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民族能否得到全面发展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来,各国学者纷纷致力于对中印边界问题的研究,先后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的论文和著作。在西方学者的著作中虽有一些带有偏见,但也不乏资料翔实、观点比较客观和论证较为有力的作品,如阿拉斯太尔·兰姆的《中印边界问题》,多萝西·伍德曼的《喜马拉雅山边界》和内维尔·马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等等。由印度人写作和出版的有关中印边界的作品更是汗牛充栋,而且由于受到政界的错  相似文献   

12.
1998— 1999学年 ,我们被国家教育部公派赴印度尼赫鲁大学做访问学者。同时 ,我们也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 ,在该校社会学系攻读了副博士学位。一年来 ,我们在导师、尼赫鲁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帕尼尼 (Dr .M .N .Panini)教授的精心帮助和亲切指导下 ,除进行了M .PHIL/PH .D(即副博士 )的研修工作外 ,还选修了印度社会制度的结构及其变化过程 ,文化、个性与社会制度 ,现代印度的人与社群关系及其观念 ,社会科学的方法 ,族群社区的民族建筑及其特性问题等课程 ;并分别确立了《中印民族问题比较研究》和《中印族群问题比较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佛经中包含大量印度故事,它们伴随佛经汉译传入中国,蜕化为中国各族民间故事的血肉.康居部是哈萨克草原最早信仰佛教的民族,古代康居高僧很早就从事佛经译述,使许多源于佛经的印度故事在现代哈萨克口头文学中世代相传,至今仍有踪迹可寻.哈萨克族民间故事的超拔想象、深邃智慧和奇诡构想,正是融合中印民间叙事艺术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汉译佛经曾对中印文化交流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论题近年深受国内外学人关注,研究工作日趋活跃。本文评述的《杂宝藏经》,汉泽者之一昙曜为北魏高僧,以主持开凿云冈石窟而名传后世。本经于公元4世纪在西北边陲问世后,所集印度故事纷纷流向民间,蜕化为著名的中国民间故事,如老人智解国难、公主自主择偶、呆女婿学话、乌鸦智胜强敌等,由此构成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相似文献   

15.
印度教授卡鲁纳卡尔·古普塔(Karunakar Gupta)博士写的《被隐藏的中印边界史》,一九七四年在加尔各答出版,包括两个部份。第一部份主要讲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四年的西姆拉会议同围绕所谓“麦克马洪线”的中印边界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一九五○年的朝鲜战争和我国的抗美援朝运动。本文所谈仅限于第一部分,特别是《麦克马洪线:从神话走向现实》和《印度东北边境:英国的遗产》这两篇论文。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儒佛会通,通过竞生、依生的历史形态,在趋向对生的逻辑呈现中,形成了中印文化在时空、意义、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整生模式,从而推动了中唐主体意义结构的新变.同时,他在与韩愈、刘禹锡等共同努力下,不断探寻主体超越之路,开拓了宋学新境;进而,这种文化交往过程,为当今中国文化的新建与世界文化的和谐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探讨女性人类学的成长历程、方法内容与争论的课题及成果.涉及女性及女性主义与人类学的关系,女性主义理论与人类学理论的勾连,女性人类学研究方法与主要论题.主要包括社会性别的文化内涵及分析模式,女性人类学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界定,后现代女性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三言""二拍"中描述了大量的女性故事,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在家庭题材作品中,家庭女性的描写是突出的亮点.这些女性分为未婚女子和已婚妇女,在她们身上透视出新的时代特点,体现着时代女性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在我国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人物描写来看,这部小说其实就是以女性为中心且为女性树碑立传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非常多较为生动、鲜明而又多样的女性形象.通过作品,可看出作者对女性的尊重、关爱、同情,同时也包含了对女性的赞赏.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描写女性的赞歌,但也是一首悲歌.以守望者的角度来看待女性,更能够清晰了解女性当时的社会地位.这部作品的产生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20.
阿底夏与十一世纪西藏西部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历史上两国曾有过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一方面使得中国文化(包括藏族文化)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获得新鲜血液,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印度古代文化的某些内容在中国古代文献(包括藏文文献)中得到保留。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