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钢琴曲中有一种线性和声的技法,其形成与发展、成长与成熟是需要一个非常漫长而复杂的经过。诚然,在发展的初期,线性和声技法这一方法是不被看好的,直到浪漫主义的中期甚至晚期时候,一些作曲家和音乐家才慢慢关注它,从而得以重视和发展。本文笔者将以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而以传统的和声为研究的方向,重点对线性和声技法的运用以及作用进行探析,深入认识舒伯特的钢琴曲以及线性和声技法的纯熟。  相似文献   

2.
《那达慕序曲》是一部运用多声部技法创作的蒙古族风格管弦乐作品。和声方面以传统三度叠置和弦为主,同时根据主题特点适时引入非三度叠置和弦,和声序进简洁而明了;复调方面注重各声部的旋律性,突出了运用旋律化手法表达主题的创作特点。本文通过对作品和弦结构、和声进行以及复调等多声部写作技法的研究,探讨内蒙古蒙古族音乐风格管弦乐曲创作中多声部作曲技法的应用及其特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佳 《中国民族博览》2023,(22):109-111
《音乐瞬间》Op.16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早期最有代表性的钢琴小品集,这部作品由六首钢琴小品组成,本文以前三首为例,对和弦材料的运用、和声进行分析论证,总结这部作品的和声技法特征。  相似文献   

4.
和声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与钢琴伴奏、曲式分析、复调等课程关系密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和声课程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满足音乐市场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将和声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和声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和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和声学改革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爱国主义民族音乐家,共创作了大概21首圆舞曲,《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18)》是肖邦在世时最早出版的一首作品,也是最常在舞会出现的作品,最能体现出肖邦在圆舞曲创作技巧与古典时期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的联系,笔者通过对该曲的节奏、和声织体、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现有的关于该作品分析的一些见解给予扬弃,得出新的结论,比如"新型的组曲性质""新型的简缩再现"等.  相似文献   

6.
科技的进步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于和声课教学是当今高校和声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分析传统和声课教学的不足入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和声课教学整合,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和声课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7.
研究云南民歌对我国钢琴创作影响的目的在于找到东西方音乐之间艺术的共通点,从而使民歌与钢琴创作之间的结合更为紧密.本文介绍了云南民歌改编为钢琴曲的特点;分析了不同改编技法的效果以及民歌丰富钢琴表现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钢琴一直有“乐器之王”的称号,在历史长河中,杰出的音乐家通过钢琴创作了一篇篇传世佳作。作为西方重要的乐器——钢琴,在其被引入我国后,就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喜爱与关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音乐作品开始进入创新阶段,钢琴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同时突破了原有的创作风格与理念,与西方的钢琴作品在和声、音阶、调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的作品更加注重突出中国民族特色,所以演奏者在演奏中需要注意诠释中国民族的韵味。本文通过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和声色彩感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的设计以及和声色彩感在作品中的作用的介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和声色彩感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演奏的重要性,以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云南民歌对我国钢琴创作影响的目的在于找到东西方音乐之间艺术的共通点,从而使民歌与钢琴创作之间的结合更为紧密。本文介绍了云南民歌改编为钢琴曲的特点;分析了不同改编技法的效果以及民歌丰富钢琴表现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牟琳 《中国民族博览》2022,(22):158-162
《山东风俗组曲》是崔世光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所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作品以山东的民族民间音调为创作题材,运用了多种创作技法,并且结合西方音乐的创作特点,使整套组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的同时,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人以全新的面貌。本文旨在对《山东民俗组曲》的曲式与和声的创作技法以及钢琴演奏技法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齐鲁风格的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11.
在十九世纪初的很多人眼里,舒伯特只是个自由作曲家,没有头衔或职位,但他珍惜并且钻研以往的音乐风格并为之发扬创造.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越来越多地为听众创作宏大的戏剧音乐、宗教音乐、钢琴音乐、室内乐、管弦乐作品等.直到舒伯特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创作音乐已经不再只是为了伙伴高兴,或为了出版商的利益,或为了取悦公众,在发挥最好的时候,他基本上是为自己、为未来而创作.舒伯特的逝世日期只比贝多芬晚了二十个月,他比贝多芬小一辈,但却与贝多芬生活在同一时代.贝多芬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并占据了舒伯特的整个头脑.舒伯特生前、死后的名声,以及他作为歌曲、舞曲创作者与作为严肃大师的名声是不同的.在他的音乐中、他自身的崇拜者中我们能够捕捉到舒伯特也许并不平淡的一生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2.
舒伯特是奥地利维也纳伟大的作曲家,在他年仅31岁的生命里,创作了近千部作品。其中《鳟鱼》钢琴五重奏是他43部室内乐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品。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对乐曲的时代背景、创作历程、乐曲特点和曲式结构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曲式结构的章节中,着重对音乐内容、音乐形象以及作曲家的情感表达做了深入浅出的描述。笔者希望通过对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的研究分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演奏者全方位理解作品提供借鉴与帮助,为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尽绵薄之力。今年正值舒伯特逝世19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13.
油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形式,油画技法是画家使用油画材料、驾驭油画艺术语言的一种方式,在画布上的运笔,以及画面处的处理,能够创造出油画表面结构.从油画艺术形式被推广到现在,油画技法精力了很多重演变,油画技法在不断的丰富,表现效果更加的强烈.中国写实油画家在油画的技法改造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写实油画家对油画写实技法的改造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相关的研究能够促进油画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申博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201-202
施万春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施老先生的创作中,不仅交响乐作品家喻户晓,艺术歌曲也尤为突出.其中代表作有《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橘子熟了》《我们相爱在星光下》等.《啊,梦》是施万春先生于1981年创作的女中声独唱作品,并被列入各艺术院校声乐专业教材.创作中期的施万春在艺术歌曲方面,不仅结合现代音乐创作风格,运用色彩和弦,同时根据自由诗体裁的歌词特点,创作避免规整性律动的旋律.本文从和声调性和旋律歌词的角度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5.
在音乐课教学及课外活动、艺术实践中,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广泛,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想学好即兴伴奏,就必须在活生生的音响实践、音乐实践中进行锻炼。作者从理论水平与键盘技巧、和声问题、伴奏音型问题、歌曲处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即兴伴奏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兵 《中国民族博览》2016,(10):163-164
我国早期玉器雕刻加工主要采用的是磨光玉器的技法,主要是指对玉器的切割、钻孔和打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玉器雕刻技术发展成为镂雕和线雕等.早期的玉器设计发展方向是作为装饰品以及一些小件工具,之后玉器开始被制成一种非实用的器具以及一些礼器等.玉器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为此文章对玉器雕刻与设计方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十九世纪初的很多人眼里,舒伯特只是个自由作曲家,没有头衔或职位,但他珍惜并且钻研以往的音乐风格并为之发扬创造。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越来越多地为听众创作宏大的戏剧音乐、宗教音乐、钢琴音乐、室内乐、管弦乐作品等。直到舒伯特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创作音乐已经不再只是为了伙伴高兴,或为了出版商的利益,或为了取悦公众,在发挥最好的时候,他基本上是为自己、为未来而创作。舒伯特的逝世日期只比贝多芬晚了二十个月,他比贝多芬小一辈,但却与贝多芬生活在同一时代。贝多芬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并占据了舒伯特的整个头脑。舒伯特生前、死后的名声,以及他作为歌曲、舞曲创作者与作为严肃大师的名声是不同的。在他的音乐中、他自身的崇拜者中我们能够捕捉到舒伯特也许并不平淡的一生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8.
张帆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42-145
本文以储望华的“中国风味”钢琴曲为例,探讨了乐曲的标题内涵和音乐特征。文章认为,储望华的钢琴创作可分为起始期、发展期、融合期、多元期四个阶段;在标题内涵上,体现在地域性、模仿性、叙事性和抒情性四个方面;在音乐特征的论述上,从曲式结构、润腔技法、调式调性、织体形式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和声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与钢琴伴奏、曲式分析、复调等课程关系密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和声课程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满足音乐市场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将和声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和声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和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和声学改革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爱国主义民族音乐家,共创作了大概21首圆舞曲,《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18)》是肖邦在世时最早出版的一首作品,也是最常在舞会出现的作品,最能体现出肖邦在圆舞曲创作技巧与古典时期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的联系,笔者通过对该曲的节奏、和声织体、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现有的关于该作品分析的一些见解给予扬弃,得出新的结论,比如"新型的组曲性质""新型的简缩再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