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作为苗族聚居最多的区域,融合了苗族各方面的元素特点,而苗族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过程当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纹饰特点,并具有极其独特的意义以及深厚的文化特点,因此本文对贵州苗族文化中的各方面元素进行剖析,通过历史性的分析以及深部内涵的透析将其合理地与现代设计进行结合,从而有效地延续民族文化,并进一步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贵州的苗族蜡染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工艺,亦是贵州的艺术之花,其样式独特、技艺精湛流畅,本文通过对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艺术价值进行挖掘,结合贵州当地旅游文化,将其与景点元素相融合,研究其在当地现代旅游宣传中的应用价值,促进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传承和区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贵州的苗族蜡染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工艺,亦是贵州的艺术之花,其样式独特、技艺精湛流畅,本文通过对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艺术价值进行挖掘,结合贵州当地旅游文化,将其与景点元素相融合,研究其在当地现代旅游宣传中的应用价值,促进贵州苗族蜡染艺术的传承和区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苗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服饰成为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乃至情感的载体。从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入手,立足于服饰文化研究,从服饰体系中提取民族文化精髓进行设计和产品开发,让苗族服饰与现代设计元素进行结合,形成新的时代因子,推动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为融水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庆伟 《中国民族博览》2020,(3):133-135,153
"走廊学"的研究已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近年学者们"苗疆走廊"的提出,也是当前"走廊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为充分发挥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点,本文基于"苗疆走廊"的概念,以美术文化之整体研究视野,分析"苗疆走廊"的贵州苗族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现状,并探讨现当代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一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文化,苗族也是如此.而且苗族按照区域的划分还分为贵州苗族、湖南苗族以及云南苗族等,每一地区的苗族服饰、舞蹈以及其他习俗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风格以及仪式舞蹈三方面展开论述,对贵州苗族的舞蹈与仪式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7.
"走廊学"的研究已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近年学者们"苗疆走廊"的提出,也是当前"走廊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为充分发挥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点,本文基于"苗疆走廊"的概念,以美术文化之整体研究视野,分析"苗疆走廊"的贵州苗族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现状,并探讨现当代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一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文化,苗族也是如此。而且苗族按照区域的划分还分为贵州苗族、湖南苗族以及云南苗族等,每一地区的苗族服饰、舞蹈以及其他习俗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风格以及仪式舞蹈三方面展开论述,对贵州苗族的舞蹈与仪式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9.
现今的家居软装饰中,壁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给人们营造了一种温馨浪漫、古朴典雅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它体现了居者的品位及个性,抒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贵州苗族刺绣是中国刺绣历史的一朵奇葩,是无可计价的非物质文化宝贵的遗产。将苗族刺绣技法创新应用到现代纤维壁挂设计中,对传承和发扬民族艺术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苗族刺绣的堆绣技法出发,借鉴传统苗族刺绣堆绣技法与现代纤维壁挂作品创作相结合,将刺绣技法进行现代纤维壁挂的创新运用。研究堆绣的技法特点,总结归纳出堆绣应用于现代壁挂设计中的方式,更好地为现代壁挂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现今的家居软装饰中,壁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给人们营造了一种温馨浪漫、古朴典雅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它体现了居者的品位及个性,抒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贵州苗族刺绣是中国刺绣历史的一朵奇葩,是无可计价的非物质文化宝贵的遗产。将苗族刺绣技法创新应用到现代纤维壁挂设计中,对传承和发扬民族艺术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苗族刺绣的堆绣技法出发,借鉴传统苗族刺绣堆绣技法与现代纤维壁挂作品创作相结合,将刺绣技法进行现代纤维壁挂的创新运用。研究堆绣的技法特点,总结归纳出堆绣应用于现代壁挂设计中的方式,更好地为现代壁挂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贵州苗族的蜡染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其独具特色的蜡染纹饰充分展现了当地苗族群众的情感需要、审美特色和文化内涵。将苗族蜡染中的纹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不仅能使苗族传统工艺得到传承与发扬,也是现代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所重视的部分。本文通过在贵州省榕江县乌吉寨等地实地考察,分析该地的蜡染纹饰的的特点及存在的潜藏价值,结合相关服装设计案例的分析,试图找到当地蜡染工艺发展的新途径,为现代织物产品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贵州苗族蜡染为对象,对贵州苗族蜡染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进行研究。将蜡染文化作为载体运用于平面产品设计中,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传统制作工艺得以保留,把苗族灵魂以更好的承载方式进行传承,也为现代平面产品设计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贵州苗族蜡染为对象,对贵州苗族蜡染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进行研究。将蜡染文化作为载体运用于平面产品设计中,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传统制作工艺得以保留,把苗族灵魂以更好的承载方式进行传承,也为现代平面产品设计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地将苗族非遗文化与服装的主题设计法相融合,先对苗族非遗文化特点和主题教学法的特色作了简单阐述,再将主题教学法贯穿设计教学之中,使苗族元素创新设计课程有了一次大胆的改革,这既是非遗校企合作的一次深度融合,也是服装设计的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5.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装饰,苗族银饰作为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苗族文化的载体。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苗族银饰的传统制作技艺也受到当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只有将苗族银饰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想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变迁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在历史的演变中书写了华美的篇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以苗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受到封闭的地域环境和落后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苗族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形成了苗族传统文化体系。尤其在盛大节日时,苗族所展现出的民族气息充满着庄重和神秘韵味带给了服装设计行业艺术的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制作的服饰受到了大众一致喜爱。本文以苗族民族文化为线索,探索在当前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有形的文化信息以艺术元素形式呈现给人新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在历史的演变中书写了华美的篇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以苗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受到封闭的地域环境和落后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苗族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形成了苗族传统文化体系。尤其在盛大节日时,苗族所展现出的民族气息充满着庄重和神秘韵味带给了服装设计行业艺术的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制作的服饰受到了大众一致喜爱。本文以苗族民族文化为线索,探索在当前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有形的文化信息以艺术元素形式呈现给人新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娜娜 《民族论坛》2004,(4):40-40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浓厚,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东、湖北、海南等省。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着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战友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遍布全省的各州县市,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圈套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言(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有  相似文献   

19.
节日符号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实存中形成并在特定时日集中展现的相关文化元素的集合,显性地集聚表达了该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本文通过时贵州苗族传统节日符号现代转型的考察,揭示出传统节日符号的现代转型是以三种具体路径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传统民族节日符号在新的历史转折期转型的深层动因.文章认为,国家化和市场化双重力量的交织作用,是传统节日符号转型的基本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其苗族人口在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中占首位。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贵州苗族人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的学术界对"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探讨与研究已有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多是从历史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等角度进行的分析与研究。本文则主要从苗族饮食文化族内与族际传播模式入手,具体阐释贵州苗族饮食文化的传播状况,大力弘扬苗族传统饮食文化,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