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云南沧源独特的佤族文化资源,选取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佤族村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翁丁佤族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及其价值解读与展示,遴选出可用于做旅游工艺品的系列茶具作为创新设计对象,重点围绕翁丁佤族的自然景观、民风民俗、杆栏式茅草屋建筑、佤族的牛头崇拜、沧源崖画及茶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可用于旅游纪念、收藏和馈赠的两组翁丁佤族特色的茶具系列。  相似文献   

2.
图腾之旗     
牛颂 《中国民族》2014,(9):76-76
《图腾之旗》原是北京民族电影展策划的“中华民族人文地理微电影系列”,2013年由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导演杨蕊拍摄了第一部《佤族·沧源篇》。一经网络播出,好评如潮。连获首届亚洲微电影节优秀导演奖、最佳摄影奖;西安国际微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颁奖词是这样评价的:“《图腾之旗·佤族沧源篇》,充满原始野性美的画面,现代和奔放的打击配乐,雄伟壮丽的东南亚奇观丛林……  相似文献   

3.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1,2(6):12-24,9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耿马、双江及沧源等佤族、拉祜族地区基督教活动相继得到恢复,信教群众及教会场所大幅增加,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佤族地区基督教在这一时期的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组织逐步健全,倡导爱国爱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二是注重培养、培训教牧人员;三是根据需要,扩大培训内容和对象范围;四是注意发展经济,解决自养。当前佤区基督教尚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沧源教牧人员中,群众自发认可的多,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缺乏系统的训练;二是耿马基督教福荣教会与耿马镇教会关系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4.
佤族的寨桩和祭祀木雕文/杨兆麟(傣族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不仅有云南境内最早最大的原始画廊———沧源崖画,更有能反映阿佤人原始古朴风貌和远古时代的文化心理结构、心理意识的民间工艺美术。佤族原始宗教用物寨桩和祭祀木雕便是其中的代表。寨桩———佤族的...  相似文献   

5.
群言录     
值得称赞的行动据《云南日报》报道,沧源佤族自治县县长肖子富,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受到了各族群众的称赞。沧源是一个以佤族为主包括傣、拉祜、彝等族的自治县。作为这个自治县的县长、佤族干部肖子富认为,自己虽然是佤族干部,但是各族人民选自己当县长,不是叫自己当哪个民族的县  相似文献   

6.
木鼓是佤族传统社会原始宗教中用于祭祀的一种神器,由于它的特殊作用,在佤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内容和象征含义.一方面木鼓作为纯粹宗教作用的内容逐渐隐退,另一方面却作为民族文化象征符号的地位日益凸现,近年来成为研究佤族文化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综合有关佤族木鼓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作品,将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概述.  相似文献   

7.
在佤族民间乐器中,笛子、三弦是不可缺少的乐器。据沧源地区佤族老人讲,三弦、笛子,口弦和不带帽的芦笙,是大理人达董包一百多年前,来佤山传佛教时带过来的。当时佤族经常砍人头祭旱谷,达董包劝告说:“日子长了,就会把自  相似文献   

8.
阿佤山的人文地理范畴,除了西盟,还有沧源(全县山区面积占99.2%)。这两个佤族聚居的地方,都地处中缅边境,在上个世纪中期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至今仍是国家级的贫困县。1964年成立的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面和西南面与缅甸相邻,边境线长147公里,有一个国家级的二类口岸。全县16.7万人口中,佤族、傣族、拉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占93%;其中佤族13.6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38%。截止去年底,沧源的财政收入只有26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6元,人均口粮343公斤,还有10万贫困人口,在全省73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综合经济实力排…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文化大省,少数民族多达25个,其中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就有基诺族、独龙族、怒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等15种.近几年来云南因自然地理风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旅游文化产品的比重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呈上升态势.可是现有的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太明显,其中以傣族文化及特色为元素作为产品开发的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的研究观点是想把傣族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设计制作出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既有新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产品形式与文化内涵,并起到宣传云南傣族文化,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佤族在解放前约有17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南边疆的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其中西盟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县之一,约有佤族4万人,占该县总人口的86%。佤族分布区,地处萨尔温江与澜沧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地带,山岭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为阿佤山区。佤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祖国,开发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文化大省,少数民族多达25个,其中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就有基诺族、独龙族、怒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等15种。近几年来云南因自然地理风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旅游文化产品的比重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呈上升态势。可是现有的旅游文化产品同质化太明显,其中以傣族文化及特色为元素作为产品开发的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的研究观点是想把傣族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设计制作出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既有新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产品形式与文化内涵,并起到宣传云南傣族文化,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西南部,国境线长147公里,是云南通向缅甸的重要门户.为改变阿佤山区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状况,党和国家拨给大量经费,并从内地调入大批科技力量和农业物资,帮助佤族同胞改造耕作技术,使佤族人由刀耕火种转向固定耕地面积,农业产量大幅度上升,阿佤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沧源经济出现了振兴势头.科技兴农大大推广了杂交水稻、包谷的种植面积,亚热带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199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性转化,研究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创新思路。基于“从遗产到资源”的视角,以“文化资源整合”为切入点,架构“台州非遗”文化资源整合视域下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念模型,并运用于“和合礼茶”主题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茶具创新设计的耦合,不只是传统元素的移植和嫁接,而是立足于演化之后的创生:“共生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是“同质异构”的地域文化基因。通过对“台州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的深入剖析和凝练,支撑了我们在茶具设计过程中对台州“和合文化、山海文化”符号的重构、转换和意象化表达。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佤族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解放前的社会形态是比较落后的,各地区发展水平也不一致。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佤族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阿佤山边缘地区的沧源、耿马、孟连、双江、澜沧等县的佤族,因受傣族影响较深或某种程度地受傣族土司(领主)的统治,已初步形成了封建领主制。在更外一层的镇康、永德等地的佤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已与汉族构成了社会整体,发展为封建地主经济了。佤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乡村政治体系的变迁与发展:以云南沧源佤族乡村为例》将民族政治学的民族国家建构与建设理论和民族政治体系概念相融合,建构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分析框架;同时借鉴和应用社会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以一种全面、立体  相似文献   

16.
阿佤山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佤族在中草药的运用上有一定的独特之处。铜锤玉带草在中草药中常用于风湿、跌打损伤等症,而佤族则用于口腔溃烂症;熊胆草,则主要用于肺结核出血;水冬瓜树皮用于治肝炎;挖耳草和田基黄,除用于肝炎、乳腺炎等症外,还主要用于婴儿口腔炎及口腔溃烂。佤医还用曼登、猪粟树皮治红、白痢疾,用滇七叶树治胃炎、腹痛,用黑夜蒿治阳肝病等,均有一定疗效。(责编:小米)独特的佤族中草药@吴仁  相似文献   

17.
佤族文化与傣族文化之间产生互动和对话由来已久,并且在某些区域内广泛而深刻地互相渗透着,形成两种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一种文化形态。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西部地区的佤族文化就是这种和谐共生的典型,既是具有傣族文化特点的佤族文化,同时又是具有佤族传统文化特点的傣族文化。佤族寨桩就是这种辩证和谐文化形态的典型标志,其名称、内涵及功能都暗含了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伴随着文化旅游企业快速发展,游客愈加关注服饰文化品位,而甘孜州藏民族服饰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甘孜州藏族地区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期间,应做好对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并通过相应保护策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文化资源价值,以此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本文从旅游文化资源入手,对藏族服饰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探讨其历史变化、文化资源特征及价值,并对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开发藏民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地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流传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存在于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民间活动.但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它的另一种价值,作为一类具有旅游价值的文化资源而存在,故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意义重大.本文在详细论述了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的发展沿革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其发展现状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桂西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长寿、生态、民俗、文化、红色"旅游资源,旅游业也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旅游商品市场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桂西北旅游纪念品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理念,具有深远的传承和发扬的意义。本次研究主要从环江毛南族傩面具文化、宜州刘三姐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桂西北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的设计方法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