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黑龙江流域诸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为视角,从中探寻宗教和民族舞蹈的内在关系,并以满族、赫哲族和鄂伦春族为例说明宗教和舞蹈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宗教意识在舞蹈中逐渐弱化,但它的影响并未终止,而是深深地沉积于当代舞蹈艺术中,并对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也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标识之一."密塔哈"是鄂伦春族妇女给猎手制作的狍头帽子,本文将通过对"密塔哈"特征描述,剖析到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以及"密塔哈"的文化价值以及它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也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标识之一。"密塔哈"是鄂伦春族妇女给猎手制作的狍头帽子,本文将通过对"密塔哈"特征描述,剖析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以及"密塔哈"的文化价值和它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追溯了鄂伦春族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以鄂伦春族为例,探讨了民族教育与民族发展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阿尔泰学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国际性语言学科.中国是阿尔泰语系民族非常重要的发祥地,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的萨满种类很多,如蒙古族的萨满、鄂伦春族的萨满等.在这里通过关于鄂伦春族萨满舞的考察报告,主要介绍鄂伦春族的民族由来、民族习俗及萨满舞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远古走到今天,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舞蹈艺术一直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成长和完善。他们的民族舞蹈大多是狩猎题材的自娱自乐的舞蹈艺术形式,舞蹈语汇以模仿动物、鸟类、狩猎和采集活动为主,比如鄂伦春民族的《黑熊搏斗舞》、鄂温克民族的《罕日切舞》、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等等。这些民族舞蹈艺术具有一定的摹拟性特征,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的手段和方法去抒发舞者的感情,质朴无华、简洁自然,是对游猎生活的最直接展示。  相似文献   

7.
我省鄂伦春族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游猎民族,直到解放时,他们的社会形态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家族公社制残余。1953年9月,鄂伦春族实现了定居。从此,他们跨跃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已经整整经历了40个春秋。  相似文献   

8.
鄂伦春族历史上是中国东北地区比较典型的一个狩猎民族.在鄂伦春族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传承了大量具有其民族特点的伦理思想.本文主要就其丰富的民间文化中的伦理思想、独特婚姻习俗中的伦理思想、质朴的传统习俗中的伦理思想以及抵抗斗争中的伦理思想共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将鄂伦春族人民热爱生活、以人为本、平等团结以及热爱祖国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至今尚流传于黑龙江中、上游、大兴安岭西部广大地区的鄂伦春族萨满为维护本氏族的安全和兴旺(消除灾祸、治病、祈求好的收成)所跳的热烈地萨满舞蹈——“跳神”。 几百年来,该民族的萨满跳神藏于深山,鲜为人知,所以在东北诸民族中,他们的“跳神”是最接近原始形态的。  相似文献   

10.
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是一切舞蹈艺术的源泉,原生态民族舞蹈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贴近时代脉搏,不断向艺术化舞蹈迈进是支撑原生态民族舞蹈发展的动力所在.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向艺术化的舞蹈演变是大势所趋,而艺术化舞蹈的形成是以原生态舞蹈为基础的.本文就原生态民族舞蹈到艺术化舞蹈的演变以及对它们的保护对策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鄂伦春族》《黑龙江鄂伦春族》是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韩有峰先生撰写的一部专著。《黑龙江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民族历史与文化丛书”中的一部,是全面研究和介绍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的一本  相似文献   

12.
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有悠久的历史。鞣皮和制作皮制品的工艺极为原始,兽皮制品种类繁多,其上的纹样古朴美观,别具风采。研究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不但可以揭示东方少数民族兽皮制作工艺,也可以揭示出远古时代游猎民族的生活习俗。基于上述思想,笔者对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试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自1953年下山定居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经历14年的改革之后,生产力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无疑是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是鄂伦春族地区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以及各部门、各兄弟民族大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是鄂伦春族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努力的结果。回顾历史,我们在肯定鄂伦春族取得巨大进步和发展的时候,也应看到,鄂伦春族在黑龙江省还仍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民族。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薄弱,主产业不稳固,科技文化落后,商品意识淡薄,群众患病率高,部分家庭经济收入不稳定,生活仍比较困难。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  相似文献   

14.
游猎生活从鄂伦春族生活中消失了,而且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不可能再度复苏,它将成为永远的过去。保护、抢救并生动的再现就显得十分的必要。《鄂伦春游猎生活》的出版非常有意义。它既具有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也是对鄂伦春族往昔生活最好的纪念。《鄂伦春游猎生活》首先介绍了鄂伦春族的经济生活。“经济生活篇”全面介绍了鄂伦春族狩猎、打鱼以及采集的生活。对每一种动物的习性和狩猎方法都作了描述,从野兽习性的掌握,从猎场的选择,从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都充分体现了鄂伦春族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鄂伦春族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着手进行探究,歌曲的发展变化依附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同时也反映出鄂伦春族真实的生活状态。本文通过文献收集调查和实地考察两种方式对鄂伦春族音乐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校对了现有鄂伦春族音乐种类的名称,更加贴近其本民族的原有含义,达到对探析鄂伦春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伟大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舞蹈文化,出现了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耍耍等别具地域特色的舞蹈形式,成为中华各民族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璀璨奇葩;从历史文化内涵来看,该民族舞蹈动作体现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思想;从历史文化意象来看,该民族舞蹈强化了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还原不同生产文明、展现不同生活意境、透视原始宗教观、体现古朴道德观等意象主题,为我们从文化人类学角度透视该民族舞蹈做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游猎·定居·发展》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都永浩先生撰著的《鄂伦春族游猎·定居·发展》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单个民族实体从形成到发展全过程的专著,特别是在鄂伦春族文化系统转换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对鄂伦春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以...  相似文献   

18.
平原  张妍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43-144
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藏族舞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另一类是宗教舞蹈.宗教舞蹈是在祭祀礼仪中才会跳的一种舞蹈,大多是为了祈福,这也符合了藏族"多神崇拜"民族信仰的特点.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发展的缩影,沉淀了藏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的信仰,成为了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藏族舞蹈随着整个藏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在这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藏族宗教文化的独特性,才创造出了现在的藏族舞蹈,本文我们将对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进行分析探讨,看看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鄂伦春族的现代教育在少数民族福利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飞跃进展,但这仍然抵挡不住现代化发展对其民族教育产生的冲击,生源的流失、师资队伍的匮乏以及汉语的普及,使得鄂伦春民族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想要摆脱上述困境,就要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吸引更优秀的师资来协助民族教育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定居前鄂伦春族的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族地区的农业并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外界强制推行的结果。19世纪中叶,部分鄂伦春族开始接触农业。特别是库玛尔路和毕拉尔路的鄂伦春族,在周围农业民族的影响下,开始过半猎半农生活。这种脆弱的农业,并未能维持很久,鄂伦春人对土地的眷恋远不如游猎。 《瑷珲条约》签定后,我国丧失了黑龙江以北广阔的领土,鄂伦春族也被人为地分为两部分。居于黑龙江以南的鄂伦春族,同俄国人的接触频繁起来。为了阻止沙俄对其的引诱,巩固边疆,使鄂伦春人固着于土地上,达到“寓兵于农”、“抵御外患”、“荡平内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