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嘹歌流行于广西平果、田东等县,用状语演唱,又称"欢嘹""欢了""欢溜"等。"欢"为歌,"嘹"为衬字,以歌中句尾常出现"嘹—"长音为其主要特征。在有关文献记载和文献资料中,对嘹歌的音乐文学(歌词)方面研究较多也较深入,而对其作为山歌存在的歌唱形式方面则论述较少,表现在声部形态和演唱形式等方面有模糊之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论述流行于平果县境内的嘹歌的歌唱形式及其所依托的民俗文化环境,并试图对嘹歌呈现的特殊性作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2.
《嘹歌》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五部传统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以及新近搜集整理的《恋歌集》《散歌集》《客歌集》《新歌集》组成,共4万余首,16万多行,可谓浩如烟海,堪称中国民歌之最。《嘹歌》用古壮字抄写,为五言四句式,以押脚韵为主。按内容,《嘹歌》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类;按篇幅可分为长歌、短歌、中歌三种;按歌唱的时间,可分为日歌和夜歌两种;按曲调,可分为“那海嘹”“哈嘹”“嘶咯嘹”“的咯嘹”“长嘹”“喝酒嘹”六种。《嘹歌》主要分布在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其中心在今平果县,它与古代思恩府的行政中心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壮族《嘹歌》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嘹歌》是一种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和特色鲜明的壮族传统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淀形成的。《嘹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越人歌》 ,甚至更早 ,其成熟规范期是在明代。史诗《贼歌》是《嘹歌》文化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 ,随着壮族文人群体汉文化水准的提高 ,古壮字在壮族社区内的流行 ,是《嘹歌》文化体系成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嘹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的壮族民歌总集,成为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嘹歌>的翻译整理版本有很多错误,最主要的是拼音壮文和翻译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嘹歌>的学术价值的发挥和艺术魅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壮族民间长诗的数量很多。其中,被研究最多的是被称为“壮族歌谣文化经典”的《嘹歌》。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嘹歌》的搜集整理以及伴随的研究已逾半个世纪。现在,对《嘹歌》的搜集整理及研究的历程进行回顾,无疑有益于今后对《嘹歌》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从而丰富壮族这个善歌民族的歌谣文化的内涵。为清晰论述起见,搜集整理及研究分田东县和平果县两部分进行论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样做无意割裂《嘹歌》作为一项文化事象的整体存在。  相似文献   

6.
秧歌最初是农耕劳作时所唱之歌,后以民间农歌为基础,吸收地方小戏、舞蹈表演、角色装扮等元素,逐渐发展成为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霍县秧歌"流行于霍州市大张、靳比、库拔、北杜比等村一带~([1]),风格独特,底蕴深厚,是山西临汾地区众多优秀的社火艺术项目之一。本文从表演形式、人物形象、演唱曲调等方面对霍县秧歌这一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引起读者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关注、研究和重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以嘹歌文化主要流布地--广西平果县的田野资料为例证,"历时"与"共时"视角并重,描述了迈入21世纪的壮族嘹歌由衰至盛的复兴历程。反思嘹歌文化的发展,文章认为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跨界共享"可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总结其规律,"传承-创新-再融入"是一重要发展模式。在多元互动的语境下,平衡好文化"向上"与"向下"之间的流向关系,对乡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嘹歌》是壮族歌谣的经典之作,它具有音乐艺术和诗歌艺术的双重特性,又是二者的统一体。千百年来,《嘹歌》一直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与其所具有的形式美、内涵美、意境美、韵律美、悲剧美及社会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嘹歌》的美学价值及美学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酒曲是在猜拳行令,酒酣兴浓时演唱的酒歌,它广泛地传唱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举办宴席(西北地区把喜事俗称为宴席)、欢庆佳节、亲朋相聚等场合的主要娱乐形式。本文主要以河州(甘肃临夏地区)酒曲为例,谈谈西北酒曲的特点及形式。西北酒曲是喝酒人边喝酒、边演唱的曲子,其歌词丰富、意蕴深远,曲调优美动听,动作风趣、简单、规矩复杂多样。酒曲可以使宴会、聚会充满欢乐,并且在演唱酒曲时从中学到历史典故、风俗人情等知识,还能锻练思维的机智敏捷。同时,演唱酒曲也缓冲延长了喝酒时间,防止了暴饮,有益于身体健康,并达到娱乐的目…  相似文献   

10.
《嘹歌》文化圈包括今广西平果、田东、马山、武鸣四县地,《嘹歌》的文化中心在平果县,然后向周边县地辐射。平果县有168个行政村,其中有100个行政村约1300个自然屯唱《嘹歌》;《嘹歌》的主人公是平果县归德、海城等地人,《嘹歌》的最早创作和歌唱者也应是平果人;在平果县收集到的《嘹歌》歌本共有10多万,是目前所知拥有《嘹歌》唱本数量最多的县;平果县《嘹歌》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平果县曾是思恩府治所在地,是区域政治、文化中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歌唱心理属于艺术心理学范畴,其构成是复杂的,受到歌唱主体的情绪、个性(性格)、意识、气质等各类综合因素的影响.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和表演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常出现心理状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认真刻苦训练、增强情感联想、提升心理素质、预判突发状况等方面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2.
壮族嘹歌显示了壮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对其进行保护传承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嘹歌文化面临严重的冲击,而传统的传承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进行新的探索。打造壮族嘹歌文化品牌,将会促进当地村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声唱法源于西方,是西方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我国的音乐领域后,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音乐演唱形式,并且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高水准的音乐演唱艺术家,对推动我国音乐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美声演唱在发展过程中,受本土化演唱影响较大,演唱人员普遍存在咬字吐字不清问题,影响着美声音乐的实际演唱效果,解决美声唱法中的咬字吐字问题对提高演唱者的歌唱水平,推动美声歌唱艺术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声乐是人类用以抒发情感和交流情感的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情乃歌之魂,情感在声乐艺术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声乐的"情感之功"不是一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探索的过程.而语言则是一名歌者必备的素质,没有语言歌唱也就失去了灵魂,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一大基础,是来表达思想的基础.强调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是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嘹歌》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麽经布洛陀》记载的“嘹三妹造友”(即造爱情)的歌以及汉代《说苑》记载的《越人歌》、晋代《交州记》记载壮族先民的“辽辽之歌”。这里的“嘹”、“辽”是壮语“玩乐”之意,是汉字记壮音。《嘹歌》传承与传播的媒介有家庭、歌圩、歌书以及现代的广播、电视、录音磁带、VCD光盘等。在现代传媒介入之前,是有文字传承传播与无文字传承传播相结合;之后则是无文字传承传播、有文字传承传播与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传播相结合。政府、社会团体在《嘹歌》传承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个案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从意象、词汇、文化等角度探讨了壮族嘹歌壮语英译策略。指出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意象保留、移植、转换、浅化、省略、增加等意象翻译手段传递原文的意境,力求保留嘹歌的语言风格与本土文化特色,再现嘹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7.
昌黎民俗中,"三歌一影"可堪称翘楚、独占鳌头。"三歌一影"分别为"民歌""秧歌""吹歌"和"皮影戏",是昌黎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民间艺人们的努力,"三歌一影"更是大展宏图,屡屡展现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其中,民歌、秧歌和皮影戏更是入选了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8.
花儿     
回族是个相对沉默的民族:几乎无歌,花儿例外;几乎无琴,口弦子例外。像沉默的大山中的清泉溪涧一样,一歌一琴打破了这个民族的沉默,或者说是更衬托出这个民族的沉默。花儿是产生并流行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回族聚居地的一种山歌,又称"少年"。它是回汉等各族人民,用汉语歌唱的、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格律和歌唱方式都相当独特的一种山歌。回族花儿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受到的文化影响不同,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结合关于哈萨克族民间巴克斯的访谈个案,对其演唱职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乞求天神的程式渐渐地嬗变成流行至今的巴克斯歌、巴克斯曲和巴克斯舞,其中巴克斯歌又分为加勒巴热奴、白迪克和阿尔包歌.巴克斯不仅会唱求雨、治病的神歌,而且还是古老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承者.  相似文献   

20.
歌唱心理属于艺术心理学范畴,其构成是复杂的,受到歌唱主体的情绪、个性(性格)、意识、气质等各类综合因素的影响。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和表演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常出现心理状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认真刻苦训练、增强情感联想、提升心理素质、预判突发状况等方面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