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蒙古族民间文学的范畴里,不仅有着多种主题的民间故事,内容还格外丰富。其中《巴拉根仓的故事》流传十分广泛。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锡林郭勒等地到蒙古贞、青海,只要是蒙古民族居住过的地方,几乎没人不知道巴拉根仓。主人公巴拉根仓是千伶百俐、幽默风趣的蒙古族草原牧民的代表。《巴拉根仓的故事》是由口头称述的形式广泛流传下来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细微差别。本文主要运用故事的流变,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本子故事《全家福》是通过借鉴唐代王朝的故事背景、模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情节设置的特征及人物关系,采取章回小说形式创作并广泛流传于东部蒙古地区的文学作品。论文根据史料文献《新唐书》记载,对《全家福》中出现的叙事内容、地名、职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探讨文本在接受他文化影响过程中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3.
《江格尔》起初以民间口头形式形成,并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充实, 至今还在蒙古族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着。这部史诗广泛地流传在我国新疆的卫拉特蒙古人和17世纪20年代从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西迁到俄国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中间。此外,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巴林、察哈尔等地区以及蒙古国的卫拉特人和喀尔喀人中也有一定的流传。在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及突厥语族民族的图瓦人和阿尔泰人中也发现了《江格尔》的一些故事。《江格尔》是在中、蒙、俄三国境内流传的跨国史诗。 《江格尔》是口头创作,…  相似文献   

4.
"羊尾巴儿子"类型故事以<拇指般大的儿子>、<山羊尾巴儿子>、<尾巴儿子>、<鹿尾巴儿子>、<耳朵般大的儿子>、<羊羔尾巴儿子>、<绵羊尾巴儿子>等多种形态流传于蒙古民间,是蒙古族中流传较广的故事类型之一.文中对蒙古族"羊尾巴儿子"类型故事的十二篇异文进行母题比较研究,概括出该类型故事的三个类型变体,从而归纳了其基本类型.通过对蒙古族与其他民族同类型故事主要母题的比较研究,阐述了蒙古族此类型故事的发展与演变,并探讨了一些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尸语故事》又名《魔尸故事》、《说不完的故事》。它是来源于印度《僵死鬼故事25则》的连串民间故事,广泛流传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等藏族聚居区和蒙古地区。《尸语故事》藏语叫做《若钟》,蒙语叫做《喜地呼尔》。  相似文献   

6.
仓央嘉措情歌是藏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广泛流传是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互为依存的缩影。对仓央嘉措其人其事的不同认识,会使人们对他的情歌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解反过来又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可以遐想和发挥的空间,从而使得对《仓央嘉措情歌》做出多种解释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流传于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民间的《克孜尔》史诗和蒙古《格斯尔》同源异流之作,蒙古《格斯尔》是源,图瓦《克孜尔》中既有译自蒙古文《格斯尔》的部分,也有对蒙古文《格斯尔》编创的部分,还有自己独创的部分。基于“格斯尔”在图瓦语中的音变,格斯尔被当成了成吉思汗,从而自古流传的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说故事作为图瓦《克孜尔》史诗新篇章广泛流传的有趣现象。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深受广大蒙古民众所喜欢。《水浒传》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过程中,是根据蒙古民族的审美情趣,对原著中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进行或多或少的增删改写,注入了大量的蒙古游牧文化精神,使人物形象趋向蒙古化,吸引了众多的蒙古族读者,从而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水浒传》因此在广大蒙古族地区得以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9.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从分布的格局上看,《格萨尔》的流传有若干个点,四条线和两个面。点连成线即东北线、东南线、南线和西线四条线。线铺成面,即东北线向北在蒙古草原驻足,又向四周辐射,形成以蒙古草原为中心的蒙古族《格萨尔》传播面,东南线、南线和西线铺成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藏族《格萨尔》传播面。  相似文献   

10.
《萨迦格言》开创了藏族格言诗创作之先河,为藏族重要的文化典籍,流传广泛。《萨迦格言》最先被翻译成蒙古文,由此开启了向其他民族传播的译介之路。以译者为中心,考察《萨迦格言》蒙译本的流布情况、译介特征及影响,可以透视出《萨迦格言》蒙译之于其域外传播和蒙古族文学样式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升仙传》是一部以明朝嘉靖年间为背景的道教修仙小说,"丁郎寻父"故事是其中的重要情节。此故事后来逐渐脱离文人小说,在华北地区以秧歌戏、二人转等多种民间叙事形式广泛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孝道故事。《升仙传》及"丁郎寻父"故事至今仍有18种以上的蒙文抄本保存于国内外图书馆,二者是上世纪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相互影响的重要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2.
追求和谐宁静 向往安定和平──《布洛陀》价值观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和谐宁静向往安定和平──《布洛陀》价值观之三熊远明《布洛陀》是著名的壮族创世神话,它以诗歌、散文故事等多种体裁广泛流传于壮族地区。《布洛陀》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壮族的原始宗教、哲学思想、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氏族社会生活等...  相似文献   

13.
在蒙古族《格斯尔》史诗中,格斯尔从牧童到可汗、圣主的成长阶段分别体现了三种功能——生产、征战和宗教。功能的转换通过具有过渡仪式性质的"重生"来实现,这种功能的转换方式具有明显的蒙古族特色,它与蒙古族英雄史诗传统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的加工、改编和再创造受到了三功能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很有可能是经由藏传佛教以及印度史诗和民间故事在蒙古族地区的流传而逐渐渗透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东北二人转发展至今,流传下来许多经典的剧目,它们是二人转独特的喜剧精神的表现形式.本文以《西厢》这一经典剧目为切入点,研究二人转在故事的内容、故事的叙述及故事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从而阐释二人转所具有的独特的喜剧精神内涵,即追求生命欲望的满足.  相似文献   

15.
李若熙  丁淑梅 《民族学刊》2021,12(5):75-82, 115
在我国流传的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故事是流传时间最久远、流传范围最广泛的“异类”婚恋民间故事母题之一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下,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与汉族的牛郎织女故事相比较出现了同中有异的特点。汉族与少数民族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在仙女下凡、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以及仙女返回天宫等方面呈现出共同意识倾向,如“仙女下凡”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以及“仙女返回天宫”等情节方面,这些共同意识对于分析各民族文学的传播特点、民族信仰以及民俗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部)初版于一九五七年(原名《在茫茫的草原上》),是内蒙古当代文学上出现得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内蒙古文艺界并曾为此组织过多次讨论.现在,作者根据读者的意见,重新加工,对人物和故事作了较大的修改,已于去年九月由作家出版社重新出版.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在茫茫的察哈尔草原上,千千万万蒙古族人民为了寻求自己民族的解放,与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蒙古族民间说唱艺术考略王迅中国蒙古族是民间说唱艺术有辉煌成就的民族。闻名世界的中国三大史诗有两部(10万诗行的《江格尔》与3万诗行的《格斯尔传》)①)一生、流传于蒙古草原。还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民间史诗、民间叙事诗群在蒙古族说唱艺术中闪烁光辉。从...  相似文献   

18.
说唱又叫曲艺,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其音乐以叙述功能为主,兼有抒情功能,说唱音乐有与语言音调密切结合的特征。蒙古族的说唱艺术有陶力(古代英雄史诗)、好来宝与乌力格尔(蒙古说书)等,它们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仍流传在蒙古族聚居区和蒙汉杂居地区,深受广大蒙、汉族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格斯尔是藏族和蒙古族史诗<格(萨)斯尔>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随着<格斯尔>在蒙古族地区的广泛流传,格斯尔形象在蒙古人心中也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他们崇拜的人物.蒙古人对格斯尔英雄的信仰崇拜,集中体现在风物传说、寺庙、敖包、祭祀、那达慕、家教等诸方面.这些崇拜既熔铸了蒙古人的审美情趣,又蕴藏着蒙古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1930年8月7日,玛拉沁夫出生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一教师家庭。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后,迅速成长为一名作家。他21岁发表处女作《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之后,又创作《茫茫的草原》、《活佛的故事》、《草原晨曲》、《祖国啊,母亲》等多部小说和电影,成为饮誉中外的著名小说家、电影剧作家。是国内最早成名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现任中国作协书记处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