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通过已知源域映射到未知目的域来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并始终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之中。人类与动物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不仅使用动物习性或性状来映射未知域,也会将人类的道德与性状投射到动物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动物隐喻。不同的文化模型下,生成了不同的隐喻认知模型,因此中日语言中动物隐喻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本文拟从概念隐喻视角下,探讨十二生肖中“猪”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差异。  相似文献   

2.
英汉语“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而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情感隐喻的实质,本文以人类的其中一种基本情感“悲伤”的隐喻表达作研究对象,主要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入手,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在现实语言中,人体隐喻主要依靠映射来实现。汉语及越南语中都普遍使用人体词"头dau"作为始源域映射空间、时间、功能、量级等抽象范畴的目标域概念。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阿肯色大学跨文化交流的经历为背景,以具体文化情景下的不同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下文化认同的两种表现:既表现为因语言相同或相近、宗教信仰相同、地域相近或相邻而产生的亲近感和归属感;也表现为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吸引或冲突。而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下要实现和谐相处,就要做到"我"与"他者"之间文化上的"欣赏"与"分享",即"文化的互为主体性",而这种和谐的实现源于人类本性的相通,即"人类心灵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5.
潘震 《民族论坛》2010,(8):54-55
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较为成功的译文必然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喻体共知性",即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内涵、功能是否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发挥着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可以说,力求中文认知域的意象与英译文认知域所体现的意象基本相同,是我们翻译隐喻的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学派,它主张从人的认知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语言.其感兴趣的课题有概念隐喻,心理空间,意象图式,原型理论等.当前,对古歌史诗的研究多局限在民族学、民俗学领域,而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之进行探讨的尚不多见.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现、隐喻观及凸显现三个角度来分析解读瑶族史诗<密洛陀>.  相似文献   

7.
唐末诗人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合称为"诗家三李",其诗典故丰富、幻境迭出,素来以奇异和难解闻名于世.以无题诗为代表,李商隐诗歌的新奇性是历代学者们的研究焦点.诗人别具匠心地将自然景物、历史典故及神话传说等各类意象融入个性体验并侧显个人身世.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心智体验观和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入手,探究李诗个人身世写照之新奇性,以凸显文学意象托物认知、移情象征性和李商隐主观化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隐喻,具有深刻含义的隐喻可谓是不胜枚举。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雷考夫和约翰森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问世,引起了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热烈探讨。传统的隐喻观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会使语言更加优美、丰富多彩。认知论认为隐喻是由源域到目的域映射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隐喻被看作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使用。而语境对隐喻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语言语境还是非语言语境都对隐喻的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思路,采用认知隐喻学与框架语义理论,对汉藏语言中6种基础颜色词做了系统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基于汉藏颜色词的文化共性与差异性比较,进而描述了颜色词的色彩范畴语义,论证了颜色隐喻下由颜色词所反映的汉藏文化特异性动因.  相似文献   

10.
唐末诗人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合称为"诗家三李",其诗典故丰富、幻境迭出,素来以奇异和难解闻名于世。以无题诗为代表,李商隐诗歌的新奇性是历代学者们的研究焦点。诗人别具匠心地将自然景物、历史典故及神话传说等各类意象融入个性体验并侧显个人身世。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心智体验观和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入手,探究李诗个人身世写照之新奇性,以凸显文学意象托物认知、移情象征性和李商隐主观化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1.
"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说唱形式的口头民间文学,它从多方面反映了赫哲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素养等.笔者想就"伊玛堪"这一专用名词与黄任远、尤志贤同志商榷,如有不当,恳请赐教. 黄任远、尤志贤同志在《"伊玛堪"名称原始意义探析》中提出:"我们认为'伊玛堪'名称的语源最初来自赫哲先人对'伊玛哈'(鱼)的图腾崇拜,和'伊玛哈'的语音有密切的联系;而'伊玛堪'名称的本义是'伊玛卡乞'(动词,表示捕鱼者氏族的说唱)名  相似文献   

12.
从功能·语用维度解析中国禅说思想中的"不说而说,说而不说".采用西方分析法,把禅说"不说而说,说而不说"进行切分.从功能语言学维度,认为"不说而说"中的"不说"是已知信息、指的是静默.静默具有特殊功能.而"说"是新信息,具有归依性和情态意义,并呈梯度变化.并借用语言的评价系统进一步解析静默.同样,"说而不说"中"说"是已知信息,而"不说"是新信息,并从语用学角度解析了"说而不说"中的"说"指的是字面意义,"不说"指的是简单隐喻表述、开放式隐喻表述、反语的表述、亡隐喻及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以来,"遗产"或"文化遗产"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和拓展。这一进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角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努力,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在文化领域制定多边准则有着直接关联。而传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也随之越来越具有超乎文化领域的意义。通过梳理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的出台及其保护的文化遗产类型,进而对非遗名录项目进行大致的分析,就会发现以文化多样性推广人类共同遗产这一理念,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事情,而是越来越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涵发生深度关联,也在"一带一路"的话语体系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之间成为可资深入观察和总结的研究场域。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典型的“那(稻作)”文明类型,壮族民间信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壮族模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角度,以壮族先民的“天地形成”“造牛”及“文字观”等民间信仰观念为例,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认知模式属概念隐喻:先民基于非命题感觉运动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并通过对抽象概念选择性投射合成创造出丰富的新概念.正是先民对概念隐喻的创新性整合,产生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审视壮族民间信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人类认知普遍性及独特生态环境下产生的特异性,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华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学术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学院承办的"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21日至22日在广西民族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十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美学"、"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古代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理论"、"‘人类中心'与‘生态中心'"等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旨在展现生态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寻找并搭建生态美学通往现实的桥梁,以便于用生态美学观反思人类的行为,树立环境忧患意识,进而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应对我国乃至人类社会文化转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16.
闹公婆习俗是中国北方汉、回、东乡、撒拉、保安等几个民族民间婚俗的重要嬉乐内容,当前在人们心目中已完全娱乐化,可这喜庆色彩的"娱乐仪式"背后隐藏了祖先们严肃的社会期待——恪守孝道与礼仪廉耻之行!通过婚礼中"三天无大小"、"羞辱公婆"、"公公背儿媳"等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强调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社会状态下不能触犯的"大不韪",祖先们仪式中的这种隐喻方式和手段,是人类很多群体都在人生礼仪等"过渡"礼仪中采用的手段。对此,人类学者维克多·特纳概括为"阈限"。本文就以此理论对闹公婆习俗背后的隐喻作一个解释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人们对不同方位、范围的个体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地名形成过程中各种情感因素的融入,使地名附着或隐含着各种情感色彩.通过分析西藏地名中的情感色彩,可以展现地名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地名情感色彩的研究对西藏地名的进一步挖掘整理,以及今后新地名的命名或更名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洁净表达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而且是人类对秩序结构的一种追求,以"洁"与"不洁"所构建的分类准则也可以成为判断秩序结构是否良好的一个参考标准。然而,洁净的空间经常面临来自不洁之物有意或无意的威胁,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或者消解这种威胁也就成为许多民族传统上追求良好秩序结构的一种外显形式。侗族传统民居场域空间内也存在类似的洁净诉求,并且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净化与禳解表达出来。虽然两种形式在目的、内涵、仪式过程等方面都有差异,可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维持一个完整的洁净民居空间所需的行动策略,体现了侗族对秩序结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概念的出现约在1970年以后,并逐渐取代"人事管理"等狭隘的字眼.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发达国家在过度强调物质、财政资源之后,认识到了人在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再回头给予重新定位,并视人力资源为人类、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产.笔者看到民族地区在脱贫致富的强大压力下,也正面临过分依赖和强调物质资本作用的相同问题,由此提出了西藏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分析人力资本量少,配置和结构不合理等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申遗":传统与地方的全球化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讨论传统与地方这类概念发展的社会史出发,试图理解这些"过去"的隐喻为什么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得以再现和如何再现.全球化本身无法带来同质性的文化却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生产和传统的再创造.如果传统是现代性的对应物或"他者",那么,在当下的语境里,地方必然与全球化互为"他者".所不同的是,地方是"有意识"地与全球化进行互构,它必须通过全球化来显现自我.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申遗"成为这么一种互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