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傩,滋生于万物有灵观对史前先民精神信仰和生产生活的全面覆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累积形成了囊括傩仪、傩礼、傩俗等元素的庞大文化体系。傩戏脱胎于傩仪,是傩仪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孕育出的高级艺术形式,是正统仪轨的戏剧化展演。湖南湘西苗族地区傩戏盛行,是还傩愿仪式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存最具生命力的傩文化载体之一,与傩仪神圣严肃的初始本质不同,当今傩戏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娱乐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 土家族傩戏源于古代傩仪和傩舞,是以驱鬼逐疫和酬神还愿为目的的一种民间戏剧,它大约于宋元时期由中原地区传入土家族地区,巫风盛行的文化气候以及土家族浓郁的原始宗教意识,使傩戏于明清之际很快在土家族地区发展兴盛起来。傩面作为傩戏演出所佩戴的面具,在傩仪中是神的化身,故  相似文献   

3.
傩,是我国古代驱疫纳吉的一大原始宗教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它逐渐地演变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元世俗文化体系,广泛地流布于我国的多民族之中。傩文化是傩祭、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诸多傩因素的总和。它虽以道教为主体,但并不排  相似文献   

4.
<正>2012年8月16日,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厅、郴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临武县开幕。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奥地利、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101人进行学术研讨。傩戏是在傩祭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在研究哲学、宗教、历史、民俗、社会和文物、文学、艺术、舞蹈、戏剧等方面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临武傩戏融傩祭、傩仪、傩舞、傩歌、傩技、傩戏于一体,一直心口相授、代代相传,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据专家介绍,临武傩戏在原生态保护、活态传承等方面特点鲜明,其"路祭"、神猴子"、音乐伴唱"独具特色,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同时,临  相似文献   

5.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在中国出现很早,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当然,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傩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查玛”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玛"文化,属于古老的傩文化范畴.傩文化,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据文献记载,远在商周时期就有傩文化活动.在我国南方的苗、侗、土家、仡佬、彝等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西南的藏族和北方的蒙古族中也有傩文化遗存.生活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蒙古族中,也曾存在过傩仪和傩舞.蒙古族称傩舞叫"查玛",但它与"萨满"并非同意.下面就黑龙江省"查玛"文化的起源、传入及其内容等问题,做一浅析,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似文献   

7.
一、湘西傩堂戏湘西自治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湘西傩堂戏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傩堂戏又称傩戏、傩愿戏、傩坛戏、姜女儿戏、土地戏等,其历史之悠久,号称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源于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传入湘西后,逐渐“湘西化”,形成了今天的湘西傩堂戏。傩堂戏的原始雏形为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并经历了从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过程,其间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傩堂戏的演出总是与“冲傩还愿”的迷信习俗结合在一起,“冲傩”时,主人家…  相似文献   

8.
孙文辉 《民族论坛》2006,(10):47-47
很多人兴许都不认识这个“傩”字,但它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平日说的许愿还愿,赌咒发誓,其实就是一种巫傩活动;过年拜节、迎春辞岁,也是一种傩的祭祀礼仪;开幕剪彩、闭幕送客,同样也是源于傩祭仪程……傩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文化,是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而“发明”的一种巫术形式。(一)我开始接触傩,是我担任艺术期刊编辑的时候。那时,有人投来关于傩戏的稿件,由于我是分管艺术理论的编辑,傩戏的来稿自然归我处理。这就逼得我要去弄懂:什么是傩戏。1991年,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西自治州召开。会上,苗家…  相似文献   

9.
42岁的吴迁碧是梵净山下土家族村寨的一名“土老司”。在黔东北边远山乡的乡村生活中,“土老司”既是掌握了“驱鬼酬神”之法的傩师,还得有表演的天分,在傩堂戏中以歌唱、舞蹈和面具展现性格多样的人物。学技22年后的今天,吴迁碧发现傩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源于人们对“傩”的理解已不同往昔。从古至今,“傩”在当地百姓精神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分量。他们相信“傩仪”具有驱鬼酬神、消灾避难的神力。而如今傩师作为傩仪的传承者,其社会地位不仅取决于他能否为人们心理带来平安,更取决于他能否给人们带来现实的快乐和欢娱。傩仪是由…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傩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土族地区是我国目前保存傩戏最丰富、最完整的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傩文化的代表,研究中国傩文化不可不研究土家族傩文化。 傩戏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宗教文化事象,它是由傩舞、傩祭发展而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傩戏最多的国家,而且历史演变源远流长,辐射面宽。现今各民族的傩戏在发展过程中大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又各自具有其民族和地域特点。中原地区是我国傩文化的发源地,据典籍记载,傩戏的前身傩祭最早可上溯到巫风盛行的殷商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04,(4):9-9
用。在傩祭之风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吓走鬼怪,主持傩祭的人就佩戴有四个眼睛的黄金面具。面具是傩戏表演中最重要的造型道具,也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在傩戏表演中,每个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而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在流传傩戏剧目最多的贵州,全堂傩戏至少要用到24个面具。而不同的傩戏戏班演出的剧目不同,所用的面具也不同。傩戏面具的造型或骠悍、凶猛,或威武、严厉,或正直、刚烈,或温柔、慈祥,千姿百态的面具代表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具是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的产物,从人类最初对太阳、大地…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是在布依族传统丧事的绕棺仪式中表演的哑剧性质的仪式性傩 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傩戏。它的巫术意识最为强烈和直接,它的表演本身就是一个让死者重获 生命的巫术仪式性活动,这在傩戏中是非常罕见的。其表现的性意识也是目前所见的傩戏中最为直白的,而且其表现形式更为单一和纯粹。它的面具的形式更具朴陋特色。如果说“撮泰吉”(变 人戏)①是一种“亚傩戏”,②那么,这种布依族丧事中的仪式性傩戏“哑面”则应该是一种“前傩 戏”了。  相似文献   

13.
后汉王逸《楚词章句》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沅陵处于楚国之南,位于沅湘之间,其之俗所好“祀”就是流传数千年、至今仍然兴盛的巫傩祭祀。“傩”(nuo),在汉字中又写作“难”:它是“苦难”、“灾难”的“难”(nan),又是“难产”、“难事”的“难”(nan)。傩是中国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祈求平安、丰产而“发明”的一种巫术祭祀仪式。傩戏就产生在这种巫术仪式之中。祭祀土地神的傩戏,几乎各地都有,有的地方叫《搬土地》,有的地方叫《出土地》,而沅陵叫《三妈土地》。“三妈土地”…  相似文献   

14.
秋冬时节,若到贵州山区,很容易看到土家族戏班子头戴木雕面具,身着戏装,背插难尾,连跳带唱表演着古朴的戏剧,这就是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堂戏(nuo音挪) 傩堂戏,也可称为傩坛戏,起源于以驱邪酬神、消灾纳福的原始傩舞。傩,驱逐疫鬼之意,因大多在挂有神像祭坛的厅堂或门前空地演出,或许就是“堂”、“坛”的来历。跳傩戏,表现了  相似文献   

15.
傩戏是距今七千年至九千年间,在我国长江流域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傩戏又名“咚咚”,也称跳戏,因模拟牛步形态得名,表演者戴神鬼面具,手持师刀、牛角、蛇杖、木鱼等道具,傩戏综合了演仪、对白、舞蹈等艺术,有钵、包锣、傩呐、鼓四种乐器节奏,它一般只在农历七月“牛元”和春节元宵的“上元”两个节气时间才集体表演。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有整场模拟歌舞,也有整场对白,还有人神对唱道白,精怪山鬼逗趣和打斗的场面,终场都是以驱邪降妖化财化宝为目的,以得到精神和心理的满足而结束。傩戏是中华文明之源,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具有与众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论南丰傩的宗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傩,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起始于秦汉时期,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带着对刘芝凤先生的钦佩之情,近来一口气读完了她的新著——《戴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以下简称《傩文化》),掩卷之后,思绪万千,禁不住要写几行字,一来向大家隆重地推介这本书,二来祝贺刘芝凤先生新著的出版。傩作为一种驱逐疫鬼的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传统上相传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从商周时代开始,傩仪和傩祭就在宫廷中被制度化、典礼化了。商周而下,傩祭与傩礼在民间广为传播,并渐渐的形成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各种各样的请神逐鬼活动为其外在显象,以驱灾祛邪、沟通人——神之世界为目的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傩文化这个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史书记载,傩戏最早起源于远古夏商时代,它被视作中国戏曲的源头、活化石,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傩戏这门古老而传统艺术的发展步伐滞缓,对它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湘西土家族傩戏进行实地考察以及大量书籍查阅,对其艺术价值简要总结,并对其传承与保护提出建议,希望为家乡的傩戏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傩戏浅说     
傩戏的历史十分久远,它的发展历程是源于巫舞,再由傩舞蜕化而成傩戏,因此,摊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以此可见摊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于各种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他们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一切,故鬼神概念即应运而生。而巫觋则被认为是“中介人”,他们可以和鬼神交往,并代表他们说话,所以在祭祀活动中,巫觋用卜筮、巫词、咒语和歌舞等手段制造气氛,沟通人神之间的“联系”,此中,舞蹈是重要的手段。故《说文》中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相似文献   

20.
“跳五猖”艺术面具是傩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傩舞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探析“跳五猖”艺术面具文化,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跳五猖”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