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博物馆曾在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我国,20世纪90年代将其引进国内,起步比较晚。本文在阐述了生态博物馆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涵义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对此提出了一些认识和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2.
建立广西龙脊古壮寨生态博物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种以原生态为特点的文化景观展示方式--生态博物馆在法国悄然兴起.生态博物馆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博物馆脱离文化生存环境,单纯的静态的记录的不足,使得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得以保存,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的新的途径.本文在深入分析龙脊古壮寨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借鉴贵州等地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经验,对古壮寨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提出一些可资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随着21世纪数码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借助信息技术迅速成长起来的领域明显比传统的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更加具有活力和发展潜能.20世纪80年代左右,有些博物馆就开始采用多元化、绿色和现代新型技术等新型理论来进行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设计.因此当今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更新理念和重建体系.本文将对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新理念和新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21世纪数码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借助信息技术迅速成长起来的领域明显比传统的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更加具有活力和发展潜能。20世纪80年代左右,有些博物馆就开始采用多元化、绿色和现代新型技术等新型理论来进行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设计。因此当今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更新理念和重建体系。本文将对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新理念和新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生态移民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生态移民研究也开始兴起.目前学界对于生态移民的研究方兴未艾,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对生态移民概念界定、效应及适应研究、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探索,文章试图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分类总结,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亟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对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法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生态补偿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色彩较重;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不健全,责权利划分不清;生态补偿的政策不完善,全局性规划较少;生态补偿的市场不发达,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生态补偿的意识淡薄,公众参与不足等.  相似文献   

7.
乡村社区的研究就一直是人类学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基本路径.20世纪初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后,乡村人类学的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期和1979年到21世纪初.这三个发展阶段都有一批代表著作问世,同时显示了中国乡村人类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对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新型理念,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来传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文以宁安富察氏满族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其满族文化资源的赋存和保护现状,分析其建设满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以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来传承与保护满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至80年代,欧美人类学急剧变化,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本文缕析30年间各主要学派,起点是20世纪50代末的结构功能主义,文化与人格学派和新进化论.以揭示美国人类学面临危机的方式,推出20世纪60年代的三种研究取向.比较了美国象征人类学的两派,它们与文化生态学的关系,以及结构主义在英法的流行.进而切入到20世纪70年代的两个人类学派别,分析结构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展示其优点和不足.最后铺开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理论,对实践趋势的兴起,实践的定义及解释对象,实践与系统/文化的互动等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和总结.全文论证缜密,索引广泛,纵横稗阖,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力.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对当地的文化、自然遗产及风景进行"在地"的保护。与传统博物馆注重对文物的收集及展览不同,生态博物馆以自然风景、文化遗产或居民的集体记忆为收藏和诠释的对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固定边界,将"地域"概念扩展到博物馆领域。随着旅游的发展,生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促进生态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生态博物馆"在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模型出发建构生态博物馆的文化空间,提出了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的根本、基础和载体。在此基础上,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提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为生态博物馆建设及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生态民族学发端于西方,从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学”以来,已有六十余年。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恢复民族学学科,西方的文化生态学也随之引起我国学界的关注,在《民族译丛》多有翻译文章推介。此后我国一批学者立足于我国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实际,从中国学术传统出发,不断吸收西方生态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开展了大量的地方区域的实践研究,也对生态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正在形成生态民族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西南大学博物馆于20世纪60年代在四川阿坝地区错尔基寺征集到一批明清政府颁发给该寺院的诏令文书,这批文书牵涉到明清政府对四川藏区的宗教政策、寺院管理、寺院经济、路票制度及朝廷羁边措施等诸多内容.介绍与简释这批文书,对明清时期上述问题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一所兼具博物馆功能、培养博士研究生教育功能、大学共同利用机构功能为一体的世界一流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对涉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前后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主要是20世纪初由青木文教从西藏带回日本的民族志资料;其次是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川喜田二郎等人组织的社会调查队在尼泊尔等喜玛拉雅藏系社会的调查资料;第三个时期是中日建交后通过“中国民族文化宫”收购的一批民族文化资料中的涉藏部分。这些资料对今后的藏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博物馆     
《中国民族》2008,(11):50-51
1995年,我国著名的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和挪威的生态博物馆学家杰斯特龙在共同努力了几年后,在贵州的梭嘎,以中挪合作的形式,兴建了中国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1998年10月31日,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梭嘎生态博物馆由12个民族村组成,居民是一支古老的以长牛角头饰为特征的苗族,居住的村寨有方圆120多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前半期,中国掀起了西南民族研究热,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开展了西南民族调查,中山大学是西南民族研究与调查的先驱之一.20世纪20年代后期,该校生物系师生实地调查了两广瑶族.随后,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调查云南民族,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有组织有影响的西南民族调查.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山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师生广泛开展了西南民族调查,成就斐然,中大因而成为西南民族调查的重镇.  相似文献   

16.
“1+10工程”是广西所独创的生态博物馆实践模式,即将广西民族博物馆与10个生态博物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同步发展,其先后经历了酝酿准备、试点建设、全面实施和巩固提升四个阶段,在政府、专家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如期完成,形成了文化保护的规模效应,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并带动了当地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回顾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历程、建设方法,总结其经验及教训,对丰富生态博物馆理论,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挪威生态博物馆专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来到贵州六枝梭嘎乡。当这位金发碧眼的北欧人到达位于关山腰的苗族山寨后.那里的一切让他惊呆了:错落有致的茅草屋、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以及长角苗古朴而独特的文化习俗……简直就是一个人类原始社会的“活化石”。几年后。在他的协助下,中国第一座露天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在贵州高原落户。  相似文献   

18.
广西全面系统的民族学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迄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起步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停滞阶段、80年代上半期的恢复阶段和80年代中期以后的全面发展阶段.广西的民族学研究从一开始就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联系在一起,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广西壮族白治区成立50年来,民族学研究虽然经历了由折的发展历程,但仍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生态博物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博物馆和生态旅游都强调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强调社区的参与和利益.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进行生态博物馆旅游开发,能建立旅游与文化生态互动的良性发展的机制,实现生态博物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朱霞  宋卫红 《中国藏学》2012,(3):165-170
20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后,藏族汉语文学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至今已经经历了3次比较明显的转型.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第一次转型发生在和平解放之初至上世纪80年代中,是藏族汉语文学由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封建文学向社会主义文学的当代转型,以政治启蒙为旨归;第二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以文学启蒙为旨归;第三次转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现在仍在推进之中,以文化启蒙为旨归.当代藏族汉语文学书写者试图在全球经济与多元文化背景下,表达对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认识,并显示出通过文学书写发展藏族族性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