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行草编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传播不利。本文想解决的问题是在全媒体视阈下,徐行草编如何利用媒介融合策略来改进传播方案;提出的论点是徐行草编通过媒介融合,以更贴近现代人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的方式展现非遗魅力。本文意在通过多媒介融合策略,结合各平台优势,促进徐行草编生活化品牌推广,推动徐行草编回归日常生活,达到保护性传承;并且给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要将传统的方式与现代化的传播策略充分地融合起来,利用二者的优势增强整体的传播效果.在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策略,要通过各种现代技术与传统方式的融合,在根本上增强整体的传播效能.对此本文主要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传播策略与方式,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要将传统的方式与现代化的传播策略充分地融合起来,利用二者的优势增强整体的传播效果。在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策略,要通过各种现代技术与传统方式的融合,在根本上增强整体的传播效能。对此本文主要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传播策略与方式,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带动群众走上产业致富之路是一个重大课题。平度市新河镇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度草编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非遗产业,以非遗产业作为群众脱贫项目的模式值得关注。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度草编在带动当地群众实现脱贫攻坚为例,总结其传承和发展的经验,探索其自身优势和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如何发挥其优势助力当地实现产业振兴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运作模式、文化媒介、科技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性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熟于传统农业社会,是在人与生存环境密切互动的基础上,以身体为媒介,以技艺(能)、行为作为外在形态表现的高度复杂、熟练、杰出的经验性文化形式,这决定了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精神意识和文化意识等,是我国文明的象征,因而,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除了应用数字化保护等各种手段,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传承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全民的努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海洋非遗资源在传承传播中出现了较大的困难.首要任务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传统海洋非遗资源的困难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在"一带一路"战略策略下,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形势下,海洋非遗研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王倩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253-254
文化传播的发展出现相互碰撞交融、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特征的今天,传播方式的变化也赋予了其新时代的特征.闽南文化是地域性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通过对其在传统传播方式中的历史建筑遗产地域性文化特色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传承及保护、基于典故影像式的大众传媒、文学史册里文本传承这四个方面论述其传播路径现状.通过对以第四媒体为代表的新传媒方式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优势的介绍,对闽南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进行路径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从祖先那里获得的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大和延伸,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因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和分析,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具有时代传承意义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是以人为本,它着重强调的是以人为主要核心的相关的技术、经验及精神,它的主要特点是活态流变.以人为本,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的发展重中之重,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要求有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受不同历史背景、民族特性、经济基础、发展水平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传承与保护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法律制度缺失、资源整合不足、传承断层风险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以及治理理论为依据,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原则,实施融入时代主题,与新的思想理念相融合;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与完善体制机制相融合;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融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与人才队伍培养相融合的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家振 《中国民族博览》2022,(18):81-83+118
敦煌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圣地,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至今都是文化传播、多民族互通的重要地点。处在媒体融合发展、新兴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背景之下,利用智慧化的传播手段将敦煌的旅游形象传播至大众不失为一个好的宣传选择,能够为敦煌文化的传承工作助力。本文采用桌面研究的方法,认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挖掘其不同层面反映出来的内容,有意识地打造构成敦煌鲜明的旅游形象,并借助融媒体平台进行智慧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其经济价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优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开发策略,旨在促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4.
天琴是壮族布傣族群的民间弹拨乐器,是该族群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天琴艺术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在乡土社会中传承,近年来又在都市社会中传播并进入学校课堂.对天琴艺术的传承方式和传播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本文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同创新培养的必要性与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应从增强传承人传承意愿、提升传承人传承能力、优化传承的外部环境三方面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精神意识和文化意识等,是我国文明的象征,因而,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除了应用数字化保护等各种手段,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传承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全民的努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传承载体是语言,语言技艺则是传承人最为重要的技艺,口头文学的传承与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延伸和丰富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教育;语言应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单独项目.  相似文献   

18.
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文化传承离不开民族根脉的延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加不容小觑。“伊玛堪”作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口头记录民族历史、风俗、社会生活与精神信仰的重要使命,对研究赫哲族文学艺术具有独特价值。目前,媒介传播方式已经走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步入网络传播进而走向媒介融合成熟发展的阶段。在媒介融合的传播场域中,“伊玛堪”的传承须借助且使用媒介传播手段。在现有的媒介生态下,“伊玛堪”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表现出后备力量不足、传播路径匮乏、原生态空间枯竭等特点。尽管如此,经过学者们多年的耕耘,“伊玛堪”在抢救、记录、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后,为更好地与当下媒介生态相协调,找寻“伊玛堪”融入现代生活的更多可能,需要逐步探索与媒介生态共生发展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已经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当前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在梳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利用当前最尖端的数字化技术,把原有具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把新媒体技术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深层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现代化反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从祖先那里获得的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大和延伸,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因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和分析,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