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下流行一句话: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北京人什么都敢说,东北人什么都敢干.姑不论这句话是否贴切,单只这一"敢"字,便令人佩服.无有"敢",神农氏怎能遍尝百草?无有"敢",愚公怎能下定决心搬走太行王屋二山?自然,无有"敢",广东人、北京人、东北人便  相似文献   

2.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启之年.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伟大复兴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21五邑大学'邑心向党,艺兴乡村'实践团到广东江门新会区罗坑镇进行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例,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大学生"三下乡"活...  相似文献   

3.
博爱社全称"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初创于1917年,是最早由内地广东一带迁港华人回民组合的民间社团之一.其时他们委身于殖民地之心苦,社名却不忘勇于首冠"中华"之豪义;虽面对国际金融市场之冷峻,却并取"博学爱群"深义之时语.足见其时先辈们基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之良苦用心与中华伊斯兰智慧之高超与高明!  相似文献   

4.
"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1篇.会议就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客家神明信仰的实证研究、客家风水文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域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成了许多共识,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6.
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观点进行了整理归纳.近年来,我国民族问题研究不断深入、成效显著,学界就很多热点问题进行了较充分的研讨,但也还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与争议.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就是关于"民族"与"族群"的概念之争.  相似文献   

7.
"挨"字在柳州方言中使用频率相当高.根据"挨"的语法性质,将"挨"分为"挨1""挨2""挨3",对其用法分别进行论述,并与普通话中的用法进行了比较,说明其异同.  相似文献   

8.
当下的设计已经走入了"速食化"的时代,伴随着中国巨龙经济的腾飞,中国设计市场势必引领全球的设计风向.但是,在面对设计是该遵循"速设计"还是该选择"慢设计"时,设计人仍面临着困惑.此文从辩证和发展的角度对"速食化设计"和"慢设计"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未来中国更适合何种设计理念做出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对"焉"字进行综合的考察研究,从而得出结论:"焉"是个多功能的词,可作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连词、副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在句中可充当宾语、补语和状语.  相似文献   

10.
"纳木依"与"纳"之族群关系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对"纳木依"人与如今以"纳西"、"纳罕"、"纳"等为自称的"纳"族群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析,认为纳木依人与纳西、纳人是同源异流的关系.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化对东巴教源流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入理解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及其变迁.对一个民族要有深入的研究,有创新之见,就必须打破囿于单一民族的研究习惯,进行跨民族、跨族群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具有同源异流关系的族群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模式,"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天人相通的"天命观"可上溯到西周之前的夏商时期,而比较成形的"天人合一"学说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由老庄阐述了这一思想概念,后来被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本文对"天人合一"的学说进行了简要分析,从儒家和道家在此学说之上的观点展开了阐述,并对"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体现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2.
对近年来"秀"产生的新用法进行了调查.就"秀"在作动词、名词以及形容词的时候,新产生的用例分别作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在考察用作动词的"秀"时,运用了配价语法理论."秀"新产生的用法主要出现在本世纪初,在互联网及现代传媒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灵活地出现在多种语言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从漆器的色彩审美特征入手,探寻"红"与"黑"在先秦传统文化背景中的内涵以及社会意义,从而分析在先秦美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色彩观.本文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研究:先是对先秦漆艺及色彩进行阐述,分析红、黑两色在漆艺中的表现;然后通过对传统色彩学说以及儒家和道家的色彩观进行分析,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色彩审美体系建立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课堂教学、集中讲座等形式,沉浸式参观革命历史类博物馆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容易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了"红色传人我来当"青少年红色实践活动,包含看一场红色展览、听一场红色故事、当...  相似文献   

15.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就乡村旅游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和因素进行探讨,认为乡村旅游与其说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游."乡村魅力"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或许并不是换一个"地方",而是换一种体认"价值".  相似文献   

16.
饶伟新 《民族研究》2005,(6):92-100
针对目前客家学界认为今日"客家"的名称产生于明清时期,等同于明清文献中的"客佃"、"客籍"这一流行观点,本文以清代以来赣南文献中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些术语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历史内涵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清代的"客佃"、"客籍"作为清代移垦过程和户籍制度背景下特定的历史产物,其实是一个与"土著"、"土籍"相对的移民范畴,而今日所谓的"客家",则是在晚清民国以来社会文化变迁和学术发展背景下出现或建构的一个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系范畴,二者完全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故而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7.
"夷夏变迁"与明清"改土归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8.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战略不管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史上都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新时期,随着"先发制人"战略在国际上的广泛蔓延以及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科学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一书可谓当今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之作.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他是从一种富有"哥白尼精神"的方向上,对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进行新的阐释,提出充满创意的"民族"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安德森,2005:6)这个定义中极富冲击力的是"想象"一词.何谓想象?想象何以可能?如何进行想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