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研究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咱们不能忽略临沧市永德县特有的彝族支系俐侎人.长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俐侎人,是一个把历史藏在黑色里的部落;一个把家书写在口头上的族群.他们与外界交流甚少,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而神秘的宗教信仰、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民俗与服饰等.本文对永德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茶文化及婚俗文化、祭祖茶的发展演变等进行简析,旨在更好地推动社会对永德彝族支系俐侎人茶文化的认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藏民族饮茶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藏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与饮食文化,其中就有茶文化。文章简述了茶的历史,茶的种类、制法、茶与藏民族须臾不可分离的原因及藏民族独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研究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临沧市永德县特有的彝族支系俐侎人。长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俐侎人,是一个把历史藏在黑色里的部落,一个把家书写在口头上的族群。他们与外界交流甚少,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而神秘的宗教信仰、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民俗与服饰等。本文对永德俐侎人的竹筒雷响茶、茶文化及婚俗文化、祭祖茶的发展演变等进行简析,旨在更好地推动社会对永德彝族支系俐侎人茶文化的认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禅与茶道"、"禅与饮茶"、"禅与种茶、制茶"、"茶禅文化及其传播"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其主题是:禅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是相当深入且广泛的,"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茶与少数民族素有不解之缘,各民族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少数民族和中国茶文化"一文通过大量的引证,论述了少数民族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以及各民族对中国形成茶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资料翔实,见解不乏独到之处,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作为民俗之一的茶浴在藏族的民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起源及大致的发展过程,深深扎根于民族生活深处。而茶所固有的化学药用成份,又为茶的饮用与普及提供了原动力。藏民族在吸收其它民族茶文化的同时,又走出了传统的饮茶模式,使茶的泡制、饮法在历史的传承习俗礼仪中,有了多种方法和类型,揭示了藏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能。  相似文献   

7.
"喝了一辈子藏茶,我要到雅安看看藏茶是怎么出来的!"2000年底,退休在家的次仁顿典在儿子加央罗点的陪伴下,从拉萨出发,沿着万里川藏茶马古道沿途考察来到蒙顶山下,他要看看喝了一辈子的藏茶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随后,他在川藏茶马古道源头、世界茶文化圣山——四川雅安的蒙顶山下安营扎寨,投资800万元建起了四川名山西藏朗赛茶厂,成为生产边销茶的第一人,从而也结束了藏族同胞只喝茶不做茶的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8.
禹虹  李德宽 《回族研究》2011,(3):101-107
回族饮茶历史源远流长,饮茶在各地回族带有普遍性,本文对此现象,用回族茶文化概念,探索回族茶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首先采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丛”研究分析方法,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资料再发现,对茶文化基本“要素”重新分类,试图建立回族茶文化的内容、特点等基本知识。然后引入现代人类学的视角,着重从茶在回族社会生活中的礼仪所包含...  相似文献   

9.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古丈县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地,古丈种茶制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深厚的茶文化。1920—1930年代传教士陈心传在古丈传教时对古丈茶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其所著的《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中辑录了古丈茶商许介眉的《茶封广告》并加案语,同时还辑录了四首古丈采茶曲,这对于研究古丈茶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有很多与喝茶有关的礼节。这些礼节必定会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就使得中国茶礼仪的内容更加复杂,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本文以中国传统茶礼仪为切入点,对茶礼仪的文化精髓进行了论述和研究,并对中国茶礼仪的当代传承和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唐朝时期,茶文化兴盛,茶诗也随之蓬勃发展。白居易一生创作诗歌3400余首,其中茶诗就有60多首,但学界对其茶诗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从白居易及其茶缘、白居易茶诗类型与内容、白居易茶诗的审美取向与人生追求四个方面,赏析茶诗,窥探其茶诗价值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茶和中国古典园林之间,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不论是在生活情境中,还是其相关的文化性质,或人们对其品赏的内容与方式等各方面,它们都具有关联性与统一性,茶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促进的关系,茶文化影响了中国的造园艺术,反过来园林又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起源于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有着多元性和复杂性;禅文化是禅宗的思维方法之一。"茶"文化与"禅"文化在中国五年前的历史长河中交汇成"禅茶一味",成为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高度契合,其四大 "精神文化"是雅致、清净、平和、正气。《幻茶谜经》这部舞剧以"茶"为线索,讲述美貌贵妇"茶幻"和樵夫、高士、僧人三个不同阶级的人邂逅的奇特境遇,也借助剧中各个人物的肢体语言,来解读富有禅意的茶文化。本文从"幻、茶、谜、经"四个部分分别分析茶幻的"雅致"、茶童的"清净"以及樵夫、高士、僧人三人之间的"平和"和无垢的"正气"。  相似文献   

14.
旅游餐饮的设计和安排是旅游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茶文化旅游设计中,品尝茶宴是一种既传统又时尚的项目。本文对中国传统茶宴的历史沿革、种类作了研究和总结,就如何做好福建茶文化旅游中的茶宴设计、在旅游饮食文化中发挥茶元素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可以融合地方特色与茶文化元素开发设计多款不同类型的茶宴,使福建地区的旅游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可以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格萨尔》中的茶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措吉 《西藏研究》2004,1(4):52-60
文章试从民俗学角度出发,结合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品类繁多、名称各异的茶类、茶具,多姿多彩、特色独具的茶礼,以及茶类烹煮方式的具体详尽、生动形象地描绘和研究,不仅说明了藏族茶文化经古代汉藏民族交往而传播到藏区且在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基础上,经过选择、吸收与整合而成的事实,以及茶的贸易对加强各部落之间的经济交往,发展繁荣社会经济起到的推动作用,而且探究并揭示了史诗《格萨尔》中藏族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赵书彬 《西藏研究》2023,(5):60-68+161
“西藏实际”是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不断认识西藏客观事物、推进治藏实践时产生的特定理论概念,也是评断历史上实践成败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西藏实际”具有主观与客观、全局与局部、共性与个性、历史与阶段、一体与多元相统一的重要意涵。以“西藏实际”视角出发来考察清末革新藏政及其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清末革新藏政对西藏实际的认识更倾向于政治性、全局性、共同性、一体性,而相关研究的评价对西藏实际的认识更倾向于局部性、特殊性、多元性,应该说这两种对“西藏实际”的认识都不符合西藏实际,都对西藏实际作出了片面的理解,割裂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藏茶,是指具有悠久历史,与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羌族等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茶叶。藏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谚语。  相似文献   

18.
罗莉 《民族学刊》2019,10(1):22-30, 102-104
雅安藏茶特指由四川雅安出产并主要供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饮品。自古以来,藏族人民“宁可食无粮,不可食无茶”,茶也是藏族人民的生命茶,藏茶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雅安藏茶即南路边茶是中国边销茶的一种,从唐朝时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兴起、繁荣、衰落、重生与再繁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雅安藏茶产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改革中完善成长。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雅安新型藏茶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9.
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民间甚至有着"无茶则病"和"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从这两句谚语中,就可看出茶文化在维吾尔族文化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茶在维吾尔族人的眼中已经超越了饮品的定义,上升为其所特有的文化与礼俗,彰显着这个民族的风情与特色。本文从社会礼俗与功能的视角出发探析维吾尔族茶文化,从饮茶礼仪与禁忌、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刘祎 《中国藏学》2023,(3):91-104+214-215
对传统藏纸制作工艺的研究,前人多从实地考察的角度来对其使用原料与技术进行调查。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在原料植物和制作技术两个方面对传统藏纸制作技术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部分藏文传世文献中也保存一定数量的古代藏纸工艺记录,对这些文献的文本翻译和研究,有助于补足传统藏纸制作的全貌。文章从“原料”和“技术”两个角度对传统藏纸制作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并以相对成熟的汉地造纸研究为参考,勾勒传统藏纸制作的原料使用与技术细节。具体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对前人的行记、植物志等原始材料进行搜集与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传统藏纸原料进行归纳、总结和讨论。二是借鉴对汉地造纸技术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西藏实用工艺宝箧》等藏文典籍中保留的藏纸制作工艺进行翻译和分析,解读其中的关键步骤,并尝试发掘其中的科技史、文化交流史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