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艺术是人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与之对应的艺术面貌。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后印象派是一个分界点,之前的画家们仅限于对自然的简单模仿,往往忽略了个人的主观情感。本文分为三部分,先追根溯源,从原始艺术出发,探求先人们创作艺术的动机;再探索哲学和美学中艺术的奥秘,寻求理论上的支持;最后以后印象派三杰为例,主要简述了三位艺术家的生平、性格特征及其主要的艺术风格,并试图通过他们私密的信件来探寻隐藏在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并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风格的关系,以此来论证艺术是心灵的镜子。  相似文献   

2.
冯茹 《中国民族博览》2023,(19):179-181
近年来,大量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开始在我国流传,种类繁多的绘画艺术作品不仅增加了我国艺术爱好者的鉴赏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同时也阻碍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对后印象派绘画作品中色彩美学的研究与应用和对后印象派绘画作品审美内涵的理解对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后印象派绘画为对象,以其色彩的美学意蕴及艺术特点为主要研究方向,分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的美学特点,探究后印象派绘画色彩的美学意蕴,并对后印象派绘画色彩的艺术价值与后世影响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在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各个层面.总之,网络在现代社会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而言,它的发展借助于数字科技的全面支持.对于艺术而言,它的出现是新艺术的一个跳跃性的起点,它冲破传统艺术,对各门艺术兼容并蓄.它的出现于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敏感的艺术家们借助它对各门艺术元素的兼容并举和数值科技支持的特点,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全新的媒体来进行艺术创作,造就了新的艺术风格样式.本文我们将阐述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并进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介绍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首先由绘画演变而来,随后为印象派音乐创作所借鉴,其音乐形象轮模糊廓,音乐色彩时常朦胧并且不易分辨,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印象派音乐与印象派绘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几乎是一致的.听印象派音乐时,往往会感觉到印象派主义对音乐的直观描绘性,所创作的音乐作品犹如绘画一样展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5.
木雕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分部广泛,很多艺术院校都开设有木雕专业课程.尹秋生是原广州美术学院木雕工作室负责人,他的木雕作品连续五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奖,还有玉雕、版画等也多次入选全国展览并获奖.他的作品主要以优质硬木雕刻而成,运用适形造型的手法,传承中国的写意精神,结合木雕与书法艺术,在传统与当代中探寻木雕艺术的形式美感,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木雕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11~13世纪卫藏与波罗艺术有关的佛教艺术明显存在两种风格:一是波罗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受到东印度波罗王朝佛教艺术的影响,可能在"前弘期"就已经存在,并且于"后弘期"初期再次进入卫藏,传入的路线也许不只一条,这种艺术风格一直延续到13世纪初期;另一种艺术风格形成于卫藏地区,主要受到西域、中亚佛教艺术的影响,被称为中亚--波罗风格,是通过于阗的艺术家或者是在来自中亚的艺术家的参与下完成的,在其传入卫藏的过程中西藏西部地区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中转作用.  相似文献   

7.
装置艺术从20世纪70年代末走进中国以来,经历了从一个新生事物到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过程,从最初的“非艺术”批判到如今逐步走向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历经不过短短的四十多年,它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必定有着它独特的生存手段.无数艺术工作者对装置艺术的方方面面也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装置艺术功能上对其进行分析,试图剖析现成品与装置艺术在其功能本质上的转化,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基本联系,从而阐述装置艺术是现成品功能的艺术升华结果.  相似文献   

8.
藏族文学的三段体艺术形式是普遍存在的,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与藏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思维形式有关,本文着重以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中存在的三段体艺术形式,探讨了其结构形式、艺术风格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鼓舞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其中"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地区的传统鼓舞艺术,也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以"翼城花鼓"为例子,介绍了"翼城花鼓"的概况,并探索了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非遗"舞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从高校艺术教育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保护、继承和发展,才能促使鼓舞艺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才能把保护和传承"非遗"做得更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装置艺术从20世纪70年代末走进中国以来,经历了从一个新生事物到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过程,从最初的"非艺术"批判到如今逐步走向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历经不过短短的四十多年,它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必定有着它独特的生存手段。无数艺术工作者对装置艺术的方方面面也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装置艺术功能上对其进行分析,试图剖析现成品与装置艺术在其功能本质上的转化,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基本联系,从而阐述装置艺术是现成品功能的艺术升华结果。  相似文献   

11.
拉卜楞剪纸艺术,是拉卜楞地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拉卜楞藏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丰富多彩的鲜美图案,不仅在剪纸艺术中独具表现,且在整个藏族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民族工艺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具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西藏艺术     
西藏艺术基本来源于两大艺术潮流:印度艺术和中原艺术。西藏艺术接受了二者的素质,惨淡经营,灵活运用,尽管西藏艺术灵感渊源明晰可见,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西藏艺术如同尼泊尔艺术一样,保存并发展了克什米尔艺术和孟加拉的帕拉-色那画派中印度艺术的传统,而帕拉-色那艺术传统在其发源地却已音响沉绝,日趋消失。宗教与历史背景唯有宗教的启迪才产生了西藏艺术的表现方法,西藏艺术为宗教信仰服务,成为人与神灵联系的手段。因此,要了解西藏艺术就必须对西藏宗教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 1 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 ,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 2 0世纪 3 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 G·杜齐命名为“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 ,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 ,“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 ,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 ,顾名思义 ,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 ,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 ,杜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 ,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 ,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 ,2 0世纪 80~ 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 ,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 ,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 ,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 ,对“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 ,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2,(3):87-106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1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20世纪3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命名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顾名思义,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杜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对“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卓玛措 《西藏研究》2022,(2):109-115
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亦是弥足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后,热贡唐卡艺术从一种佛教供品或宗教艺术品又逐渐向文化产业发展,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发展路径等,认为唐卡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分支,在不丢掉其庄严、庄重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可选择开放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对于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说,某一时期的不同文化浪潮及其思想观念都代表着那一时代的艺术特征及其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更指明了那一时刻艺术所要发展的具体方向.然而,不管是在哪一个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文化演变所带来的辉煌成就,都会给当时乃至今后的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表现在:“一种主要文化思潮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风貌,以及影响着文化的生产和创造”.本文主要通过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波普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更加证明了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波普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张光宇艺术风格形成的三个因素(对中国京剧艺术的喜爱、作为天马会会员和晨光美术协会会员受西洋美术的影响、民国时期上海包容开放的文化交流环境)以及张光宇对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及艺术家的影响。希望可以做到以史为鉴,学习艺术创作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艺术元素两者的关系,同时为将来中国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广西作家东西、鬼子都比较关注弱势群体,他们笔下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无奈,并从苦难的人生当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从创作心态、主题内涵、哲学意义三个方面来比较东西与鬼子弱势群体题材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我国 2 2个人口在 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西部地区。近年来 ,他们在对待文化艺术遗产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歌手们更加关注自己民族的歌曲 ;地方政府在城镇和旅游建设中强调突出民族特色 ;农牧民组织民族服装模特队等。在此把这种发展变化称为“新开发”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张光宇艺术风格形成的三个因素(对中国京剧艺术的喜爱、作为天马会会员和晨光美术协会会员受西洋美术的影响、民国时期上海包容开放的文化交流环境)以及张光宇对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及艺术家的影响。希望可以做到以史为鉴,学习艺术创作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艺术元素两者的关系,同时为将来中国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