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于以陈染、林白等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写作,专注于都市白领女性生活体验的书写,贺晓晴的小说<花瓣糖果流浪年>把笔触伸向处于社会底层、流浪他乡的打工妹,展现打工妹韩月晴在七年流浪中,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写作疏于凸显底层劳动妇女生存境遇这一叙事盲点,丰富了当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画廊.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兴起于18世纪,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逐渐由温和向激进演变;而影视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女性主义理论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中得到体现。因此,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作为研究视角,以90年代以来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代表性的影视作品作为研究案例,从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在影视中的体现以及演变三个方面出发,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的情感与婚姻进行研究,来对当今女性主义进行思考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乔治·艾略特,英国女作家,其杰出的成就使其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但是,乔治·艾略特对于女性主义的态度却是十分矛盾的,她一方面支持女性在婚姻、教育和职业上争取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则高度赞扬女性的克己、屈从和自我牺牲等品质.本篇论文尝试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背景分析来解析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4.
女性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人类学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颇。同时,女性人类学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是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本文梳理了女性人类学起源发展的脉络、主要理论,尝试性的探讨了女性人类学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探讨女性人类学的成长历程、方法内容与争论的课题及成果.涉及女性及女性主义与人类学的关系,女性主义理论与人类学理论的勾连,女性人类学研究方法与主要论题.主要包括社会性别的文化内涵及分析模式,女性人类学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界定,后现代女性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米兰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91-192
克里斯蒂娃是法国最具代表的女性主义者,她所提出的异质论使其被称作"超越女性主义"的新女性主义思想家.法国女性作家一直以来也在用文学作品响应着一代代女性主义者的号召,宣扬着她们的理论主张.本文将以法国女作家芭贝里的小说《刺猬的优雅》中的人物为研究对象,挖掘人物的异质特征,探讨其对二元论下男性中心主义和女性优等论的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艺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224-225
女性主义艺术将现代主义中的"自我的独白"替换成对话——艺术与社会的对话、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现在的女艺术家和过去艺术家对话,她们创造了一种社会性.因为女性主义艺术就是来自社会,她们可以很从容地在艺术中加上"公共"和"社会"的内容.在20世纪末,公共艺术领域中女性艺术家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如果说公共艺术是一个社会的舞台,那么女性艺术家则是令人不能忽视的演员.她们用自己的对白来诉说时代的变迁,追逐历史的脚印.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批判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种理论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来评断文学作品,深入研究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而推动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本文就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子集,在西方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在我国这一学科仍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本文研究了女性主义人类学孕育、产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对不同时期主要理论和代表性著作进行梳理,有利于借鉴西方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成果,以跨文化的视角认识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性别观念,为女性主义人类学本土化研究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10.
杨理 《中国民族博览》2022,(12):203-205
严歌苓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其作品中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具有先进性,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其创作的短篇小说《天浴》在中国文坛上获得普遍赞誉,这与作品中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紧密联系。严歌苓通过她独特的女性主义“他者”视域,使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悲剧带有深刻的人性反思。同时《天浴》弱化了女性主义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男女对立,通过特殊男主人公的设置揭示出特殊时代大幕下权力结构的畸形,表现了被视作“他者”的个体生命在被环境异化过程中的妥协与反抗。  相似文献   

11.
妇女研究机构的成立带动了少数民族妇女图书的出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版界开始关注女性图书的出版。这个行为与女性学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背景紧密联系。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女性学,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西方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发展起来。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相关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随着女性对社会性别认识的转变以及对符号暴力的突破,女性旅游群体不断壮大,女性旅游人数已经超过男性。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质量要求以及旅游后的感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要促进女性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针对女性旅游行为特征,开发女性主义旅游和女性主题旅游,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梦华录》改编自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收获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梦华录》呈现了女性相互欣赏、互帮互助的媒介形象,展现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注入了女性主义思想,从而引起女性的独特共鸣。文章从《梦华录》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着手,分析女性主义视角下电视剧中的女性记忆与想象,探讨电视剧中精神内核层面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发展和演变都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变革在推动文学艺术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文学作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十七年中的女性作家创作涉及各个领域,用文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生活现状,虽然受到规范的限制,却也不是纯粹的平淡.在这一点上,女性作家和同时期男性作家的创作倾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从十七年时期女性文学创作萌芽入手,十七年女性文学受到政治意识和政治时局的影响,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十七年女性文学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5.
陈娟 《民族论坛》2008,(6):42-43
本土研究是女性主义研究的大势所趋和意义所在,中国的女性主义研究最终旨归是帮助中国女性实现全面的解放。本文通过对中西女权状况的差异及女性主义本土化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试探性地提出了中国未来性别研究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依孜  月会 《民族论坛》2006,(3):10-13
女权主义创始人之一、法国作家西蒙·波娃曾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说:“一个人不是天生成为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没有生理的、心理的或经济的命运能够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中的形象:是整个文明造就了这一产物,处于男性和阉人之间,它被描绘为女性。”“整个文明”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历史的车轮现在已驶入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中期,女性——这个“文明造就的产物”,变成了什么模样?活跃在文明的潮头浪尖之上的她们与传统绝然脱离了干系吗?某报2005年底曾刊载一篇题为《盘点2005另类三“超女”》的文章,刘晓庆、芙蓉姐姐、李宇春名列其中。刘晓庆,50而不老,超越年龄,许多女性喜欢她蓬勃的进取心,喜欢她敢说敢做的勇气;芙蓉姐姐,无偿搞笑,超越笑骂,她用自己独特的、并不过分的、在传统道德底线以内的方式娱乐了我们,而且是无偿的;李宇春,傲世惊艳,超越性别,她身上有着传统与反传统的双重魅力,人们自然地用“帅”字来夸赞这个女生。由此看来,“超女”并不专属于那个在2005年夏天红得一塌糊涂的选秀节目,它可以贴到任何一位对传统有所超越、或者说有所突破的现代女性身上。但是,现代女性在超越传统的同时有没有过迷惘,超越过后是否就是坦途,超越之后的路径又会通向何方呢?  相似文献   

17.
克里斯蒂娃是法国最具代表的女性主义者,她所提出的异质论使其被称作"超越女性主义"的新女性主义思想家。法国女性作家一直以来也在用文学作品响应着一代代女性主义者的号召,宣扬着她们的理论主张。本文将以法国女作家芭贝里的小说《刺猬的优雅》中的人物为研究对象,挖掘人物的异质特征,探讨其对二元论下男性中心主义和女性优等论的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德拉娜·卡苏拉娜是西方艺术音乐史上首位亲历作品出版的职业女作曲家.她的出现正值人文主义浪潮之下,社会对于女性参与音乐活动态度不断扭转的文艺复兴时期.从她历史视阈出发,以该时期女性音乐活动状况为切入点,选取马德拉娜?卡苏拉娜为研究对象,挖掘其牧歌创作背后所蕴含的性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的发展,生育技术日益为人们所熟悉,从避孕、流产到各种生育辅助、治疗手段,琳琅满目、数量众多。这些技术的发达到底给女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回顾了国外女性主义学者的有关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简单地将生育技术定性为解放或者伤害女性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分析它被应用的社会。只有消除了父权制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生育技术才能真正被用于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无论是作为一种过程还是作为一种状态来说,它都是当代农村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化似乎已成为走向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在走向这条道路的过程中,如何界定城市化与农村社区在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如何思考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阵痛与转型?如何正视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后带来的文化变迁?这些众多的新的文化问题都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不少专家都认为,21世纪将是一个“城市的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有一个持续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由1978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