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时期辽东地区出现的朝鲜人,是形成当今我国朝鲜族的最早群体,他们对东北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朝鲜移民的迁入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从明末清初时期朝鲜移民的迁入类型进行分析,从中展现出这一时期朝鲜移民的迁入原因、概况,以及迁入后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赣州地区闽南人村落的田野调查和闽南人的族谱等文献材料,探讨该地区闽南人的地理分布,分析了他们迁居赣州的原因与过程,认为迁居赣州的闽南人应该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于不同原因迁入的,其主体应当为明末清初时期闽广人迁徙江西的移民,而并非全都是郑成功旧部后裔。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朝鲜族音乐艺术发展,大约经历了迁入初期至解放前后、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等三大发展历程,本文对三大发展历程进行了粗略概述.  相似文献   

4.
受日本国文部省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的资助,笔者于1996年8月,先后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的红光村、新乐村、民乐村,尚志市老街基乡新盛村,进行了为期20余天的朝鲜族民间传说故事传承演变情况的考察。此后,结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黑龙江故事卷各市县卷本的编辑工作,又做了牡丹江、海林、宁安、鸡西、密山等地有关情况的补充调查。现将考察与补充调查的初步结果汇报如下:一、朝鲜族迁入.黑龙江省的大致情况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大批迁入黑龙江省始于19世纪末叶。明末清初,黑龙江省宁安县一带已有朝鲜…  相似文献   

5.
自清末朝鲜北部边民不断越过国境移居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谋生,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从朝鲜南北各道移居中国境内的朝鲜人数急剧增加,在鸭绿江沿岸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移民村落.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朝鲜移民分布及人口数量、社会关系、生产与生活、教育等状况,与之前时期相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自秦汉时期开始有汉族移民进入红水河地区 ,但汉族移民大量进入红水河地区特别是进入红水河腹地是在明清时期。与广西其他地区相比较 ,汉族人口迁入红水河流域的时间较晚 ,规模较小 ,分布也比较散 ,而且很多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崇山峻岭之中 ,多与其他民族杂居。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 ,在红河水流域的壮族、汉族内部 ,壮汉及其他民族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分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自19世纪中叶开始,朝鲜半岛人民大批地迁入我国东北.作为迁移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在音乐文化发展中,既保留了其原生态的特点,同时又不断地吸取华夏文化之养分,并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中国朝鲜族颂歌的创作产生于战争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是其创作和发展的开端,解放战争时期是其形成自己音乐风格特点,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阐述了1931年-1949年,中国朝鲜族颂歌的创作发展历程,着重对解放战争时期,颂歌在歌词题材、旋律创作、作曲家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对朝鲜族颂歌的研究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汉族人口最早迁入青海是在公元前二世纪末 ,以后二千多年而不绝。汉族人口迁入青海对在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着重讨论汉族在两汉时期的迁移情况及其相关问题 ,诸如移民的迁移过程、来源、类型、管理、分布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人民最大的聚居区。延边朝鲜族不是延边地区的土著民族,是由朝鲜逐渐迁移过来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朝鲜贫苦农民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和灾荒饥馑之苦,背井离乡,大批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并逐步发展形成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朝鲜族。迁入初期,因地缘关系,朝鲜族人民大部分居住于东边道和延  相似文献   

10.
自19世纪中叶开始,朝鲜半岛人民大批地迁入我国东北。作为迁移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在音乐文化发展中,既保留了其原生态的特点,同时又不断地吸取华夏文化之养分,并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中国朝鲜族颂歌的创作产生于战争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是其创作和发展的开端,解放战争时期是其形成自己音乐风格特点,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阐述了1931年—1949年,中国朝鲜族颂歌的创作发展历程,着重对解放战争时期,颂歌在歌词题材、旋律创作、作曲家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对朝鲜族颂歌的研究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民族或移民群体的成员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同本民族成员的社会交往的程度,就称之为“民族依恋性”(ethnic attachment)或“民族性”(ethnicity)。美国的朝鲜移民具有高度的民族性,绝大多数朝鲜移民都讲朝鲜语,主要食用朝鲜风味的饮食,大部分时间都遵循朝鲜习俗。大多数朝鲜移民至少同一个民族组织保持联系,并且投入活跃而又不拘形式的民族社交网中。例如,据和与金1988年的报告,芝加哥90%的朝鲜移民在家主要讲朝鲜语;82%的朝鲜移民同一个或更多的民族组织保持联系。通过对来自亚洲的3个民族群体——朝鲜人、  相似文献   

12.
瑶族自发向海外迁徙,约起于明中叶,明末清初加快了速度.迁徙的路线大体是由广东进入广西、云南后再迁入东南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由于战乱,不少瑶人以难民身份迁入欧美各国.瑶族向海外迁徙的原因,大体有人口压力、生计使然,因征调、天灾人祸等而迁徙.瑶族的迁徙是群体行为,事先有过商议,有人先去探寻地点,认为条件可以,才写信歌回原居地动员迁徙.  相似文献   

13.
刀舞是朝鲜族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民族的迁徒,作为人体文化的民族舞蹈也被带入中国,迁入这片土地之后,不仅传承了本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而且根据中国的社会生活、文艺方针发展了 民族舞蹈,使朝鲜族舞蹈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其中朝鲜族舞蹈"刀舞",以快速敏捷、穿刺有力、细腻中有粗犷,其刚柔并济的舞式、洒脱的风格,使刀舞具有表现朝鲜族民族英勇气概的典型性,也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本文以朝鲜族刀舞为研究对象.对朝鲜族刀舞的由来,历史演变过程、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显著的移民资本流动已经在南朝鲜与延边之间发生.延边当地政府支持劳动力移民,支持随后的汇款额利用所带来的渐进利益.官方对成功的移民者和他们同延边经济发展的整合不感兴趣.他们已经采取措施推动移民但是并没有出台有效的政策用以将新资本转移到延边,并将它们注入当地发展中.到目前为止重要的资源并没有被触及.  相似文献   

15.
试论明代青海河湟地区人口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论述了明代河湟地区的移民活动状况,描述了人口迁移活动的历史过程,较详细考证了移民的来源、迁入区以及移民的方式等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移民史的空白,对全面了解明代河湟地区的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朝鲜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在其形成过程中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殊的历史性,它是一个跨界民族。在朝鲜战争中,他们的参战对于韩国、朝鲜和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拟以客观的立场叙述朝鲜族迁入中国东北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延边朝鲜族投入朝鲜战争的缘由、活动和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回族是上海最重要的少数民族群体。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百年时间内,其人数由数百人发展到近三万人规模,绝大部分都是由外地迁入的移民组成。本文从人口数量、移民类型和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三个角度对这一群体进行考察,从近代城市化的视角下,进一步探讨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回民群体的适应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朝鲜人向俄国移住在俄国,首次出现朝鲜人移住者,是1863年在乌苏里江南部国境地方。不堪忍受贫困和饥饿的13户朝鲜人秘密入了境。俄国国境官员的报告称:他们热心从事农业,并要求沿海州知事准许向他们出售食品。州知事在1864年给地方国境官员的信中,考虑到国境地方移民的重要性,要求保护朝鲜人在俄国境内定居,并准许从预备费中支出紧急农业补助金。这样的措施促进了移民。1869年朝鲜北部地方发生大洪水,朝鲜人大量移住到俄国近东地区。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移民者的迁入和定居促成了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在当今世界上,所有社会都具有多元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每天都互动着。随着新迁入者与已经定居者(包括原住民和早期的移民)之间的互动,文化互动关系已成为公众和私人关注的焦点。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这些文化互动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怎么发展得更好。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机构、社区、家庭以及个人都在关注和强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北满”地区朝鲜族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日伪政府为了达到掌控“北满”地区的目的,在这一地区设立了“安全农村”、朝鲜开拓民集团部落、集结集团部落等特殊农村.由于日伪政府以政治上“保护”、经济上“救济”、教育上“支持”、卫生上“改善”为幌子,再加上日本军国主义长期的美化宣传,许多人对“北满”地区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存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此,本文拟通过对日伪时期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形成以及特征的分析,展示真实的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历史全貌,揭露日伪时期朝鲜族特殊农村的本质,鞭挞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丑恶行径.这对日伪时期朝鲜族社会的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