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宋代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以文名世,被尊称为"三苏"。史论文是"三苏"史学的重要体现,其史论在形式上笔势纵横,议论横生,在宋以降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通过选取"三苏"的史论名篇《心术》《留侯论》与《六国论》,分析各篇的论史特色以及主要内容与思想,并将其翻译成英语,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总结分析翻译方法。对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智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古代文学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历来被认为是翻译这座大山上的高峰,它不仅需要翻译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刻的理解能力,还需要翻译者对古典文学中的典故、意象、韵律等有精准的把握.文章以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的英译为例,选取了我国著名翻译家赵彦春先生的译本《英韵三字经》,通过对其与英国翻译家翟理斯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总...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作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红楼梦》中人名翻译艺术与原则的探讨对于该小说翻译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名都能很生动形象地刻画其人物的形象,本文主要就人名翻译的现状、原则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西周时期至春秋中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史和汉语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诗经》满译本的研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汉文典籍及满文翻译的特点,同时对理解满汉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红楼梦》绰号在克力木·霍加译本的维译中的直译与意译的情况.《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个性多样,人物绰号的使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这部著作的亮点之一.在维语译文中绰号的翻译法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等等,从翻译角度上看这些翻译都不失为较好的处理方法,但是《红楼梦》中的绰号很多带有双关语义、引申语义以及隐喻的意义.绰号中直译与意译居多,本文重点对克力木·霍加译本《红楼梦》中绰号的直译与意译进行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石涛作为一个最富个性情感和颇具传奇色彩的角色,气质兀傲,画风也洒脱不俗,笔墨跌宕排奡,不落前人窠臼,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和隐痛,笔墨中有种淡淡的苦涩味.这是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所以又号苦瓜和尚,《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语录》识见之独到、论述之全面,在古代画坛上没有几人能及,论及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内外统一、心物统一、识受同一,还有借古开今论、不似之似论、远尘脱俗论等,今天画界还封为圭臬.其实董其昌以"南宗"含蓄的笔墨创出"北宗"简明的画风,已经是开了现代绘画的先河.而石涛睥睨陈法,法古而不泥古,向现代绘画更进一步.他的主张和实践使画家重又面向生活,师法自然,开创了清代中国绘画的新局面,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本文将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身世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感悟的艺术渊源出发,探寻其个性特质及艺术理论客观内涵.  相似文献   

7.
古代印度古典梵语名诗《云使》先后由藏文、汉文和英文译本转译成了蒙古文。其中,由藏文转译而来的译本时间早、数量多(两个全译本和一个六诗节的译文),有古代译本(18世纪)也有现代译本(20世纪),有集体翻译也有个人翻译,在印藏蒙古文学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文章在《云使》蒙古文译本、藏文译本和梵文原本之间详细对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梳理分析了从藏文转译的《云使》蒙古文译本整体面貌以及各自的翻译得失,进而探讨藏蒙文学关系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格萨尔》的百年英译历程中,译本大都以节译、编译、创译的形式出现,科恩曼英译本独辟蹊径,采用藏英对照、以诗译诗的传统翻译方式,诗意地展现了《格萨尔》史诗的原本面貌,这是在时代呼唤之下出现的忠实于原作内容风格、展现原作精神的全译本。挖掘科恩曼英译本的结构与内容、风格与特色,分析译者的文化语境处理和翻译倾向,对于我们结合当下民族志的深厚翻译理论、表演理论,打造《格萨尔》史诗英译的理想范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9.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汉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乐化》篇中说明了音乐与人的心理、品性以及政治之间的关系,旨在用音乐提高"君子"的道德修养,对人民实行教化,实现整个天下的大治.其中提出"乐者乐也"的命题,揭示了音乐本源问题,认为音乐是快乐、欢乐之情的表现,欢乐是人之性情与生就有的,通过相应的声音、动作表现,这是自然之道.本文从对"乐乐"之释义论证出发,结合文字象形、音乐起源以及古代文献记载等方面,对"乐"字两种读音的意义分别作出详细解释,对"乐者乐也"命题更深入地理解,从而分析"乐Yuè"与"乐Lè"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以及由此引发了有关音乐教育的感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对《黄河怨》进行音乐分析、演唱处理及特点阐释,并作音乐表演及形象塑造上设计.《黄河怨》展现出完美的音乐形象构思和艺术表现形式,在《黄河大合唱》这部名作中具有重要的戏曲意义和结构功能.《黄河怨》作为一首具有强烈悲剧性的歌曲,具有西方"悲剧"和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义,其音乐表演与形象塑造,需充分理解《黄河大合唱》的整体艺术构思和《黄河怨》的审美及文化意义,应表现出其悲剧性音乐的"崇高感",将这个女性塑造成一个既类似、又超越于古代悲剧中"青衣"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0月19日,"一带一路"国家统计发展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一带一路"意图与沿线国进一步加强政府统计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其目的将推动不同国家政府间的合作和交流,为互利共赢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撑.实际上,这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它借鉴了古代强大文明互利共赢的伟大历程,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新探索和新机遇.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因为在这个道路上曾经运输了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这条道路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含义成为了东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象征.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讲,"一带一路"给予了中国美术发展一个极好的契机和图景.本文在结合考察中国文明的特性基础以及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时期的美术发展上,意图探究"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国美术发展的机遇,以及学术界在这个方向上所可能的深入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论贵粟疏》作为西汉早期著名的一篇政论文,其经济思想可谓是儒法并包,苛缓有度.适应了黄老思想为主导下既休养生息,又富国强兵的双重现实需求.它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军功阶层对权力的垄断,缓和了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矛盾,并形成了人们追逐财富的社会风气.但对于这篇名文后世学者评判不一.萧公权先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就没有专门单独为其立章节,而仅仅是在《法家思想之余波》中简要提及,并以"无创新之见"做出了结论.刘泽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有《晃错的尚法与重农战思想》一节,对晁错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说明.本文将根据《论贵粟疏》中的阐述,联系汉初思想界的发展变化状况,结合晁错本人的经历,对晁错的经济思想以及对军工阶层的冲击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蒋霞 《民族学刊》2017,8(6):60-65, 116-118
中国民族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必须注意文化的传递,这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突破他人话语体系、提升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文化空缺的存在,中国民族文化向外译介面临诸多难点。葛浩文夫妇翻译的阿来小说《尘埃落定》是将民族文化向国际传播的优秀成果,分析其在民族文化传递方面的得失和方法对于提高我国民族文学翻译质量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英汉文本比较发现,葛氏夫妇的译本综合采用了音译、直译、意译、形象借用等多种翻译手法,尽量保留了原作的文化意境,但也存在误译现象,扭曲或丢失了一些文化意象。总的来说,译本忠实地再现了川西高原土司制度瓦解时期的社会文化韵味,有效地传递了中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耿慧 《中国民族博览》2017,(16):101-104
浩瀚的中国典籍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其英文译本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在历史与文化、译者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多重架构下,如何从认知转向视阈对其进行重译是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综合把握译者的认知现状、思维特点、语言图式及转向心理,着重分析了"隐喻"现象,旨在梳理翻译过程,解读经典片段,拓展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15.
刘锋  代燕春 《民族研究》2007,(2):104-105
所谓"日三省乎己"是中国古代哲人强调反省自我的重要性的精练表达.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来说,不断地反省学科的发展轨迹,反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不同的"学科范式"的意义以及局限性都是十分重要的.陈庆德教授等人合著的《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6.
史诗《玛纳斯》属于口头文学,其传播方式有两种:口头传播与文本传播。由于口头传播范围有限,文本传播成为史诗流播范围得以扩大的重要途径。论文探讨史诗《玛纳斯》口头传播局限以及文本传播成因,从史诗的搜集、记录、整理、出版、翻译等方面评述域内史诗文本传播的发生、发展过程,指出对于"活形态"史诗来说,口头传播是其根本特征,但如果缺少文本传播这种方式,史诗很难形成跨民族、跨地区、跨国界传播态势,这对于《玛纳斯》史诗的"世界化"无疑是一种损失和缺憾。  相似文献   

17.
以考古发现及古代流传的"孝子故事图像"为中心,讨论"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性别"的历史与文化建构诸问题.其关注的要点有儒家伦理与行动--"孝道"中的女性形象;古代女性规范--"妇道"与"孝道"互渗中的女性性别建构.希望借助这个历史中的"性别"解读,拓展对中国妇女史、性别史以及两性关系等议题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对《黄河怨》进行音乐分析、演唱处理及特点阐释,并作音乐表演及形象塑造上设计。《黄河怨》展现出完美的音乐形象构思和艺术表现形式,在《黄河大合唱》这部名作中具有重要的戏曲意义和结构功能。《黄河怨》作为一首具有强烈悲剧性的歌曲,具有西方"悲剧"和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义,其音乐表演与形象塑造,需充分理解《黄河大合唱》的整体艺术构思和《黄河怨》的审美及文化意义,应表现出其悲剧性音乐的"崇高感",将这个女性塑造成一个既类似、又超越于古代悲剧中"青衣"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本文对翻译的定义以及中国近、现代翻译界人士提出的翻译标准进行介绍,并同时就翻译标准在中国的研究及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周季文,男,汉族,湖南湘潭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1980年任副教授,1991年退休。至今仍坚持着藏学研究工作。他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期间共带领45个班次,学生806人,其中研究生131人;先后带领3个班级,共55人前往藏区实习;科研方面:著有许多语言和翻译教材以及很多研究著作。其中包括:《藏语安多口语》《藏文拼音教材(拉萨音)》《藏语拉萨口语》《汉藏翻译教材》等教材;著有《藏译汉音的〈波罗蜜多心经〉校注》《论拉萨音归纳问题》《藏文翻译史略谈》等研究著作;先后还前往西藏、玉树、甘南等地开展了多次科研调查。目前正致力于敦煌文本的研究,已出版《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