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不断进步的命脉。农具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农具的进步与否,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将石、木、骨、蚌等作为质料,并通过质料本身的特点制成相应的农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农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尤其在战国时期其发展最为迅速,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本文主要对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农具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近代瑶族由于处于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农业转化阶段,从汉壮地区引入不少铁农具和农作物品种,耕作效率和粮食产量获得一定的提高。既有较为原始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但也采用牛犁与人犁,其农耕技术和农具带有其自身特点。瑶族农具及其使用习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它被内化为村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展现并生成着一系列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3.
汉代农业发展明显高于前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铁农具和牛耕普遍应用,农田灌溉与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农产品种类增多,农副业繁荣,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本文通过“二重证据法”,根据考古出土资料及有关历史典籍记载,对汉代农业发展做以下概述。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中华农耕文明历史进程中,农具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一次农具的革命和革新,都会带动农业的发展甚至革命,因为农具的革新能够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中国传统的农具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经学家的注疏,使得农具的传袭承载着更深厚的文化负重。耒耜作为农具之始祖的意义也因此变得繁缛,不少内容早已超出了器具的范畴和边界,而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构成。对农具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农具史的视域。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对我国农具进行探讨,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5.
汉代农业发展明显高于前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铁农具和牛耕普遍应用,农田灌溉与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农产品种类增多,农副业繁荣,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本文通过"二重证据法",根据考古出土资料及有关历史典籍记载,对汉代农业发展做以下概述。  相似文献   

6.
正在首都举行的全国农具展览会,是我国当前农业技术革命的一帧缩影。陈列在展览馆里全部农具所附有的说明书告诉人们:所有农具的功率比原来的提高了一倍以至几十倍。各族农民的这些精心杰作,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逐步解决着原有生产工具赶不上增产要求两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农具的不断革新,也将深刻地引起农民本身的变化。在参观农具展览会的日子里,我对于少数民族创造的农具特别感到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具本身的难能可贵和它所蕴藏着的智慧在那样地吸引着我。  相似文献   

7.
陈园 《中国民族博览》2016,(10):237-240
本文从生产工具入手,通过对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生产工具进行功能分类和数量统计,指出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的经济形态以渔猎经济为主,手工业、畜牧业、农业、采集经济为辅,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产工具入手,通过对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生产工具进行功能分类和数量统计,指出嫩江流域夏至战国时期的经济形态以渔猎经济为主,手工业、畜牧业、农业、采集经济为辅,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强。  相似文献   

9.
彝族进入农耕阶段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通过彝族古籍、神话、传说等内容来阐述彝族先民有关农业的起源、农作知识、农作物的产生、农具的产生等方面的农业知识,并从农事祭祀、农事禁忌两个方面来看彝族在现实实践中对传统农业知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有机肥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源,它在提高作物的产量并改善其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有机肥料的资源、特性、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等因素,阐述了有机肥料对我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实质是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协调关系,通过这种稳定的关系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其制度的属性是一种稳定的可持续性的利益联结,能够对保护者产生激励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农牧民增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多重效益.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加快农业生产中的“补偿”式发展,守住民族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底线,同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损害下降,是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需.  相似文献   

12.
在族群自我认同生成过程中,国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际上就是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对族群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客观族群认同要素的凝聚力减弱,以政策导向影响的现代性上升.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作用强化族群认同的同时也在推动国家认同的发展,并使其日益与国家整体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的赵国在地域上横跨"中原文化圈"和"北方文化圈",其服饰文化也相应的既具中原特色,又兼有胡服特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推广范围主要在军服上,虽然也有向民间服饰的转移,但在中原文化圈内,传统的深衣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本文旨在从相关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出发,探讨战国时期赵国中原服饰文化的背景、特点和意蕴.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与特色,全面、系统地开发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它们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促进农业科研出高水平的成果、农业教学出高素质人才和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作者阐述了国内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图书馆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进程中,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的行使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国界将会迅速消失.无论是在全球化的初期阶段,还是在战后的迅速发展时期,强调民族国家利益的经济保护主义(或称之为经济民族主义)始终存在并产生作用和影响,只不过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论述了金代冶铁业与农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从无铁到生产铁 ,从“修弓矢 ,备器械”到制造各种农业工具 ,促进了金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达到了“百姓滋殖 ,号为小康”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以信息化带动湘西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琼 《民族论坛》2004,(12):60-6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老、少、边、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绝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人开始步入富裕道路。但由于历史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原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低于省内其它地区,特别是农村农业生产还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湘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并逐步迈入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信息化对湘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随处可以看到苗族妇女们那沉着大方、飘逸洒脱、美若彩蝶的百褶裙在摆荡,其质料就是苗族妇女自纺自织的麻布。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其婚姻礼俗对华夏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加剧了收继婚俗的盛行;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进行使华夏族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念重新高扬,从而促进了收继婚俗消亡.  相似文献   

20.
藏族僧伽服饰是藏传佛教之重要的外在形象标志之一,它不仅承继了印度佛教僧伽衣著的思想和规范,同时也体现了浓厚的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文章对藏传佛教僧伽服制的历史形成、外形特点(包括款式、用色和质料)及其社会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试图全面认识和阐释藏传佛教僧伽服饰的特点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